當前位置:首頁 » 地區貸款 » 農村扶貧貸款調研報告
擴展閱讀
貸款借10萬利息多少 2022-01-05 22:38:32

農村扶貧貸款調研報告

發布時間: 2022-01-05 11:22:22

⑴ 申請招行扶貧貸款申請調研報告

您好,我行貸款業務不同城市的相關規定有所不同,這邊暫無您提出的問題的相關資料,建議您與當地的經辦行貸款部門核實一下。

⑵ 精準扶貧工作匯報 解決好扶持誰的問題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是新時期扶貧開發的基本方略,是推動扶貧工作提質增效的重大舉措。要按照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六個精準」的要求,選准問題、精準發力。

一要解決好「扶持誰」的問題。「扶持誰」是一個首當其沖的問題,也是基礎性的問題,一定要解決好。調研中發現,一些鄉鎮(場)對貧困戶、人口數根本沒有調查清楚,貧困標准把握不準,家中有轎車、拖拉機的也定為貧困戶,鄉鎮扶貧辦只滿足於村委上報的數據,稀里糊塗。因此,我們要牢牢把握「遵循標准、逐戶核查、公示公告、分級確認、動態調整」的原則,要在去年建檔立卡的基礎上,全面開展「建檔立卡大回訪」活動,切實把「回頭看」「擠水分」工作做實做細,確保符合標準的一戶不漏,不符合標準的一戶不進,真正把貧困人口的底數摸清,把貧困程度、致貧原因搞准,做到一戶一本台賬、一戶一個脫貧計劃、一戶一套幫扶措施,掛圖作戰。對弄虛作假、數據信息不實的,將嚴肅追究所在鄉鎮黨政主要領導的責任。要建立縣、鄉、村建檔立卡網路信息平台,與自治區、地區扶貧信息系統互聯互通,實行精準化動態化管理。

二要解決好「誰來扶」的問題。根據上級要求,縣委、政府承擔主體責任,這對我們是壓力,更是挑戰。有關部門單位要按職履責,做到扶貧項目優先安排、扶貧資金優先保障、扶貧工作優先對接、扶貧措施優先落實。縣委農辦、扶貧辦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積極主動工作,不斷提升工作水平。「訪惠聚」工作組要堅持所在村不脫貧不脫鉤,切實幫助解決資金、信息、技術、人才、管理等實際困難。要進一步大力拓展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援疆扶貧「四位一體」扶貧模式。多年來的扶貧實踐表明,各類企業、個體工商戶、土地承包大戶、養殖大戶、離退休老幹部、在外沙雅籍企業家和社會各界人士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重要生力軍,積極鼓勵並高效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精準扶貧,可以實現多贏局面。大家要轉變扶貧觀念,凝聚一個共識:脫貧攻堅是全黨的事,全社會的責任,不能把脫貧攻堅只當作是政府的事、幹部的事,需要發動我們社會力量、各方面的力量共同來做。產業扶貧和教育扶貧是社會力量參與扶貧的優勢所在,希望廣大社會各界人士繼續發揚扶貧濟困的傳統美德,主動融入全縣的扶貧脫貧工作機制當中,積極為脫貧攻堅和家鄉建設出力,做貢獻;要充分發揮金融企業的作用,探索政府與金融企業風險共擔參與脫貧的辦法,用政府的「小」資金帶動金融「活」資金,撬動社會「大」資金,進一步深化定點扶貧,創新參與方式,廣泛調動各方力量,推動形成全社會參與的大扶貧格局。

三要解決好「怎麼扶」的問題。堅持因地制宜、因戶而異、因人而異、因貧原因和類型施策,按照「七到村七到戶七到人」的要求,制定幫扶措施,一戶一策,對症下葯。大力實施「五個一批」工程: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脫貧一批。在「怎麼扶」的問題上,我想請大家注意幾點。一是脫貧要形成合力,發動縣級領導、鄉鎮領導、「訪惠聚」工作組、定點包村聯戶幫扶牽頭單位、機關事業單位和各類企業、個體工商戶、土地承辦大戶、種養殖大戶等社會力量九個層次來對接,攻堅難度要分類,合理均衡配置扶貧資源和力量。脫貧任務最艱巨、難度最大的村由四套班子主要領導包聯,情況稍好一點的常委包聯。同時,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力量全部組織起來,集少成多,匯聚到一處形成大力量。二是脫貧工作要跳出以往的老路子,懂得創新思維,選擇的脫貧方式一定是能脫貧的方式,不能一味爭項目、要資金,對於有條件的貧困戶,由政府協調,通過免租費、拉貸款等優惠政策,真正增強貧困戶的自生動力,白給錢的事情不要干,逐步將「輸血」變為「造血」。

四要解決好「如何退」的問題。要建立健全貧困村、貧困戶有序退出機制。堅持嚴格評估,科學設定時間表、合理有序退出,嚴格脫貧驗收辦法,實現有進有出、動態管理。無論是貧困戶脫貧還是貧困村摘帽,都要和脫貧攻堅總要求、總任務對表,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對表,既要積極而為,又不能急躁冒進,每年退出多少要精準到村、到戶、到人,成熟一個摘帽一個,脫貧一戶銷號一戶。對弄虛作假、矇混過關,以及玩數字游戲、搞數字扶貧的,一經查實,嚴肅追責。貧困村摘帽後需要培育和鞏固自我發展能力,要留出緩沖期,在一定時間內摘帽不摘政策;對提前完成脫貧任務的鄉鎮(場)要給予獎勵,保證苦幹實干先脫貧的不吃虧。對貧困戶脫貧後,幫扶措施要再保留一段時間,做到不穩定脫貧不脫鉤,確保真脫貧、不返貧。

⑶ 關於如何增加村級集體經濟的調研報告

為深入了解馬橋鎮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現狀,總結經濟發展中的寶貴經驗,更好地推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提高農民生活水平質量。先後對馬橋鎮迎祥村、徐周村等村集體經濟發展狀況進行了詳細調查和數據整理,現將村級經濟發展情況及相關思考建議報告如下:一、基本現狀及特點各村積極通過土地流轉、資源利用、資產營運等多種方式增收。村集體依法對現有機動地和「荒地」採取租賃、發包、股份合作等形式,增加集體收入。資源比較豐富的村,利用土地、水面、樹木等資源,吸引外來資金,以承包為主要形式,創辦生產、加工、銷售等多樣化村集體經濟實體。個別村將閑置的校舍、村辦公用房的門面房等集體資產,以使用權有償轉讓、租賃等形式,興辦政策允許的各類經營項目,實現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逐年提高,但村與村之間還存在差異。通過走訪調查:2009、2010年度,迎祥村的集體經營性年收入分別為6萬元和7.5萬元。預計到2012年,迎祥村的集體經營性年收入將達到12萬元。而作為江蘇省百佳生態村的徐周村,2009、2010年度,村集體經營性年收入為10萬元和12萬元.預計到2012年,徐周村的集體經營性年收入將達到25萬元。村組織收入來源單一,主要靠土地出租。通過對村集體經營性年收入來源分析,可以看出村轄區內土地租金在村集體收入中所佔的比例較高。如迎祥村,2010年其經營性年收入為7.5萬元,其中發達巾被公司繳納租金5萬元。這種現象並不是個例。在政策法規約束和資金不足等多重壓力的環境下,缺乏投資渠道,村級集體經濟維持現有的模式(土地出租)是無奈的選擇。 村級財政支出逐年提升,部分村級組織感到壓力。隨著CPI上漲和農村環境整改力度加大,村秸稈禁燒補貼、「四位一體」建設、河道管護、農村環衛長效保潔、村干工資發放、基礎設施建設及招待費等方面的財政支出逐年攀升,村級組織面臨著較大的經濟壓力。雖然上一級行政部門對村幹部工資實行轉移支付,發放政策性補貼,但對於村裡必要的支出還是不夠的。二、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資金不足,發展受到制約。當前,多數村幹部已經從思想高度上對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有了充分認識,能夠集思廣益、群策群力想很多有建設性的發展思路,但在實施的過程中,往往會遇到問題:資金不足難辦成事。發展需要完備的基礎設施,只有對道路、水利等設施進行完善,便利的交通能方便投資方產品輸出,才能吸引並留住投資方。隨著村組織各項支出逐年增加,目前各村財政基本維持收支平衡的狀態,沒有結余。資金的缺乏使很多富有遠見的發展思路無法付諸實施。信息不暢,傳輸平台運用不到位。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信息化建設已運用到各個領域,網路、媒體、報紙等傳播平台對信息的獲取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雖然,目前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已陸續覆蓋到農村,但是農民利用這個平台捕捉信息和傳播信息的意識還不強,技能還不夠熟練,信息的傳播主要還是用口口相傳的傳統方式,不能及時掌握資訊了解外界、傳播信息展現自身優勢、吸引外界到農村進行投資或合作,導致貽誤時機、錯失良機。素質不硬,缺乏「能人型」帶頭人。人才決定未來,素質奠定根基。村幹部是發展村集體經濟的「領頭雁」,幹部的能力素質是推動集體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通過走訪了解,各個村裡大多數的幹部有著很深的群眾基礎,是群眾自己選舉出來的代表,本著服務於人民的態度,幹了不少實事。但隨著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和新農村改革深入,為群眾辦事並不完全等同於帶領群眾幹事業,要把農村經濟搞活、搞亮,讓老百姓多受益,就必須多培養一些像徐周村的徐忠祥書記這類「德才兼備」的典型,在貧瘠的農村土地上,用自己的智慧和群眾的力量發家致富,共謀發展農村經濟的出路。只有這樣的「能人」多了,新農村經濟發展的出路才會變多、變寬。手段不活,發展模式沒有呈現「多元化」。通過村民介紹,現在很多村在積極運作土地流轉的發展模式,流轉開發能充分利用土地資源,緩解秸稈禁燒的壓力,同時給村民和集體帶來一定收益,是一舉多得的好辦法。但是,從長遠來看,這種模式過於單一,只有種植農產品這一環節,而沒有在產業鏈條上形成擴展,進行多種渠道發展。而且,投資農業具有高風險性,往往氣候的變化也能影響產出,一旦投資方出現信譽、資金等危機,改造後的土地,無法發揮原有功能,相對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而言,反而將造成一定的負擔。管理不精,機制運行沒有步入「軌道化」。盡管有些村在集體經濟管理制度上進行一些改進和完善,但在農村這個社會基層的單位收效甚微,觸動不大。對制度的模糊認識仍然制約了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也導致村民對村集體經濟的好壞不關心。同時在管理上缺乏有效的獎懲制度,無法調動群眾與時俱進、突破創新、發展特色農業的積極性。三、主要對策及思考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既是一個現實問題,又是一個長遠問題;既是一個經濟問題,又是一個政治問題。因此,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強組織領導、提高思想認識、理清工作思路、大膽改革創新、建立長效機制,有效推進村級集體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思路決定出路,解放思想、拓寬思路是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根本問題。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理論是實踐的根基。隨著改革開發的深入,個體經濟、民營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但不能認為發展集體經濟是過時的,要摒棄根深蒂固的小農意識和「小富即安」的保守心理,牢固樹立開拓創新、銳意進取的精神。還要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提高農民受教育程度,讓他們對新事物、新技術產生興趣,並逐步接受新事物、掌握新技術,為發展集體經濟奠定理論基礎。有思想和理論做基礎,拓寬思路、壯大經濟,就更加事半功倍了。發展資源開發型經濟,充分利用適宜開發的土地、水面、樹木,加以規劃改造,建立特種養殖場,或利用標准農田,通過土地流轉,將部分耕地由集體統一開發或引進大戶開發,推動本地農業向大型化、規模化、產業化發展,提高農業效益。發展資產經營型經濟,根據各村實際,利用空閑非農建設用地,引進外來資金,在所有權歸村集體所有的前提下,由投資方出資建房,免收租金,合同到期,房產使用權自動轉歸村集體所有。再將房產轉包、租賃,發展物業經濟,獲得穩定收益。發展為農服務型經濟,由村集體籌資,成立服務實體,主要對農業生產開展系列化統一服務。發展旅遊資源開發型經濟,鑒於村級文化資源,名勝資源有限,但特色農產品資源豐富,可以大力發展「農家樂」、生態游等旅遊模式,打破行政劃分,將各村旅遊資源進行整合,作為整體推介,吸引遊客。發展農村新型合作經濟,引導村集體與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大戶等開展合作,發展信息傳遞、物資運輸、產品後續加工、市場營銷等各類專業合作社、協會和中介組織,實現農村集體經濟向多層次、多領域延伸和擴張。創新才能出新,積極探索、不斷創新是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根本動力。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黨永葆生機的源泉。村集體要找准路子辦企業,積極探索「村企結合」的途徑。遠有華西村、蔣巷村,近有孝化村。在它們起步階段,都是由「村企結合」的模式為其提供了資金的原始積累,從而為後續的發展助力。學習華西村和新橋孝化村已有的成功經驗,通過嚴謹的審核和規劃,將農田進行整合,興辦企業,搞股份制,農民不再種田,參與企業日常管理,既增加了農民的收益、保證了企業的活力,也增加了村集體的經濟收入。實現了基礎資源的充分利用,優勢資源的優化整合。在借鑒先進村的成功經驗時,還要注重挖掘精髓部分,取其精華,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走適合本村發展的「村企結合」的道路。形成「工農結合,相輔相成」的良性發展模式。倡導市、縣、鄉、村四級聯創發展村集體經濟。市、縣、鄉、村堅持協調發展,開展四級聯動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對經濟底子薄弱的村顯得十分重要。開展四級聯創活動,是推進短、中、長期經濟發展的有效辦法。一是實行定項幫扶,重點是發展、完善已有項目,擴大資金積累,為後續發展積蓄力量。二是提供技術、信息支持,引進人才發展村辦企業,增加收入。三是通過四級互動,多方籌措資金改善交通和村辦公條件,建設店鋪,發展村級物業經濟。四是聯創常抓不懈,制訂出長效、有序的發展計劃,以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為突破口,幫助村集體找准一條具有特色的經濟發展新路。才幹務求實干,找准方向、真抓實干是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重要前提。人才是基礎,發展是任務,務實是標准,吃苦是態度。要想發展好村級集體經濟,就必須擁有一支「三型」人才隊伍,只有建好這支隊伍,撲下身子,埋頭苦幹,才能出成果、見效益。打造一支「實干型」的群眾隊伍。群眾是社會發展的主體,是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農村能否實現又好又快發展,關鍵就是提高生產力,而群眾就是我們生產力要素之一,因此打造一支想干、肯干、能乾的群眾隊伍尤為重要。從另一方面來講,黨的政策再好,領導班子再過硬,科學技術再先進,但缺乏朴實奮進的群眾主體,發展思路、領導決策卻得不到有效落實,槍指到哪,群眾就是不往哪打;政策很惠民,群眾卻不領情;村裡幹部很發奮,群眾卻安逸現狀等。由此可見,打造一支過的硬、肯實乾的群眾隊伍是快速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關鍵之關鍵。培養一批「技術型」的骨幹力量,以優秀的技術骨幹作為支撐。著重將文化程度高,學習能力強的人員「送出去學」,參加各種農技培訓,市場營銷培訓,創業講座,高效農產品推薦會,到發展快的村參觀、學習,回到村裡當老師,把學到的內容傳授給農民,手把手,傳幫帶,使更多的群眾能成為技術人員。還要請專業農技人員,創業成功人士,到村裡宣講技術和經驗,充實理論和實踐知識。 選拔一個「務實型」的領導班子。要堅持以人為本,提高幹部隊伍素質建設,為增強集體經濟提供組織保障。要認真選優配強黨支部一班人,注意從文化程度高、經營大戶、科技致富帶頭人中選配村幹部,提高村級班子發展集體經濟的能力。並且要通過各種方式對村幹部進行培訓,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和經營管理能力,增強他們的法制觀念。使他們轉變思想觀念,強化領導經濟工作的能力,增強他們發展集體經濟的恆心和才幹。優勢源於特色,因地制宜、建立特色產業是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重要支撐。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走不同的發展路子。比如馬橋村(城中村),可以利用人流、企業相對集中的優勢,大力發展服務業,提高勞動附加值,走出一條一二三產全面協調發展的路子。徐周村、白衣村(農業特色村),可以繼續深化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經營,建設蔬菜、畜牧、水果等特色商品基地,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特色產品產業鏈上擴展,對產品進行深加工,獲取更大利潤。迎祥村等新江平路沿線自然村(傳統農業村),要發揮自身土地資源優勢,改變傳統農業種植模式,通過對土壤的取樣分析,綜合農委的建議,選取適合種植的經濟作物。並抓住新江平路建設的有力契機,發揮交通便利、人流量大的優勢,學習徐周村、江陰璜土鎮,主打如「五穀雜糧」等農產品的牌,建立路邊、田頭農戶集散銷售模式,努力趕超。爭取做到村村有特色產業,有支柱產業。機制保障運行,科學化、人性化機制是村級集體經濟運行的重要條件。建立村級集體財務管理機制。完善村級財務公開制度,定期向群眾公布集體經濟收入和開支情況,主動接受群眾監督,取得群眾支持。建立內部管理和民主機制。實行重大項目民主監督決策制度,避免出現投資失誤。建立金融支持機制。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支持村集體興辦企業,在符合信貸條件的情況下,優先安排資金,利率適當優惠。建立稅收優惠機制。對村集體發展收入,給予減免或先征後獎的優惠。建立結對幫扶機制。實施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與經濟薄弱村共建活動。建立法制保護機制。開展法律宣講活動,豐富法律知識,保護群眾和集體的合法權益。建立獎勵機制。對帶領農民走新型、高效農業道路的個人和集體,給予一定物質獎勵,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在機制的運行中,還要及時發現問題,完善制度,確保機制的正常化運行。政策引導發展,學好用好政策是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重要保障。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政策的引導和保護,有了政策的扶持才能最大限度發揮集體的活力和群眾的動力。首先要加大財政投入,改善農村基礎設施。重點解決農村交通、電力、通訊和信息網路等問題,為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改善基礎條件。其次,要加大扶貧力度,對部分貧困村給予適當扶持,幫助解決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刺激拉動貧困村的發展,促進村級經濟平衡發展。再次,要推出新的優惠措施,對於從事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的經濟實體免徵營業稅、增值稅、個人所得稅等稅種,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的繁榮。最後,要加大信貸投放和適度免息,大力實施「富民陽光信貸」工程,推廣村級「大聯保體」貸款支農新模式,規范發展村鎮銀行、小額信貸公司、農民資金互助組織。十二五期間,我們要牢固確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市委「四有一責」精神,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快城鄉統籌發展,有效解決三農問題,改善農村發展現狀的著力點,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堅強支柱。

⑷ 金融扶貧如何推動深度貧困地區脫貧

推進深度貧困地區的貧困人口脫貧致富,既是黨中央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重要戰略舉措,也是地方政府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筆者認為,新時代金融業做好深度貧困地區精準扶貧工作,應當通過金融資源把支持深度貧困地區發展產業作為重要基礎,堅持將產業脫貧與主導產業發展、新型經營主體培育、生產經營方式轉變相結合,探索高效推進深度貧困地區貧困戶脫貧的產業扶貧模式:一是重點支持產業扶貧。通過信貸支持農業龍頭企業、種養殖專業大戶等新型經濟體發展鏈式經營,帶動更多的農村貧困戶參與其生產經營鏈,從而脫貧致富。二是合力創新金融扶貧新路徑。積極與金融公司合作,創新金融扶貧產品,帶動深度貧困地區相關部門參與,共同開發針對貧困戶的資產增值產品,通過產品研發主體+合作社+擔保公司+保險公司+龍頭企業的運行模式,有效解決貧困戶無技術、無項目、貸款使用效益低下的難題。三是穩步推進就業扶貧培訓。通過信貸支持相關培訓機構,強化職業技能培訓,瞄準貧困戶的勞動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性培訓和技能性培訓,提高深度貧困地區的貧困人員技能水平,增加務工收入;通過信貸支持深度貧困地區能人帶動貧困戶勞動力外出務工,持續增加貧困戶工次性收入;通過信貸支持貧困地區企業、種養殖大戶或當地致富帶頭人,在貧困地區創辦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解除外出務工人員的後顧之憂,使其長期穩定務工,促進盡快脫貧致富。

⑸ 急求一篇關於(種植業)項目貸款調查報告

我來回答,農村調查報告(之一)

調查地點:重慶市,酉陽縣,銅古鄉,水壩村。

酉陽縣坐落在重慶東南隅。是一個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市級貧困縣。全縣有39個鄉鎮。其中,水壩村由8個組組成,全村共265戶人家916人。我選取了其中的一,二組作為調查對象。兩個組共72戶人家263人。寨子依山而建,四面環山。這里的居民全部為土家族,但除了還保留少數的傳統習俗外,看不出其它的少數民族特徵。顯然是已經全部漢化了。這里的居民沿襲祖祖輩輩的種植業,並以此為生。

為使調查實事求是,避免主觀臆斷我首先對兩個組的人口年齡組成,勞動力結構以及教育程度進行了統計。統計數據如下表:

年齡教育程度 0歲~20歲 21歲~40歲 41歲~60歲 60歲以上

小學 71 89 27 36

初中 18 11 5 0

高中 2 0 0 0

大學 1 0 0 0

共計 92 100 35 36

從上面的表中我們可以看出:這里居民的教育程度普通偏低,而且低得叫人痛心。就連九年義務教育也成問題。而表中20歲以下的92人中有近20人現在出門打工在外,16歲以上的幾乎有90%都在其中。而這些童工們的工資最高者每月拿不到1000元去生活費及其它費用,有的連回家的路費也賺不到;而21至40歲的100人中有超過60%的人出門打工在外,沒有文化,沒有技術的他們幾乎所有的人都靠出賣苦力賺錢,而且是加班加點地干,省吃儉用地過。而真正能賺到的錢又少得可憐;甚至,有不少40歲以上的農民也趕著外出打工。在農村,外出打工似乎成為一種潮流。而對於這樣一群常常被城市所歧視的人來說,外面的世界又是那樣的陌生和充滿荊棘。但他們為了生活又不得不為之……。農村太窮了,做農民太苦了,所以他們都趕著出去。

由此,我不禁想起了2000年3月,湖北監利縣棋盤鄉黨委書記李昌平的《上總理書》。他在上書的開頭寫道:「我懷著對黨的無限忠誠,對農民的深切同情,含著淚水給你寫信。我要對你說的是,現在的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書中寫道:在農村,盲流如「洪水」,負擔如「泰山」,債台如「珠峰」,幹部如「蝗蟲」,責任制如「枷鎖」,政策如「流言」,謊話如「真理」……。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村人,我能真切的觸摸到農村有多窮,農民有多苦。但看到《上總理書》我又不禁渾身一觸。在這次調查中我開始重新省視:農村到底有多窮,農民到底有多苦。

在調查中,當問到「你們每年人均收入有多少」時,一位村民讓我給他算了一筆帳。現將其列於下表:

項目 穀物 玉米 兩頭豬 農副產品 一人外出打工

收入 1500斤 1100斤 一吃,一賣(600元) 200元 2500元

項目 化肥 種子農葯 學生 各種集資 日雜 農稅

支出 250元 100元 250元 20元 200元 50元

而表中的1500斤穀物和1100斤玉米是不能算成人民幣的。除去喂豬所需的飼料,剩下的糧食剛剛好夠吃。現在來為他們算這筆帳:600+200+2500=3300元,3300-250-100-250-20-200-50=2430元,按平均每戶3.5人算,則人均達不到700元。這與國家統計的「我國農村人均收入從1978年的113.6元提高到了2001年的2366元」大相徑庭。這2366元是怎麼來的呢?國家統計局副局長邱曉華指出:2001年中國城市居民人均收入為6860元,農民為2366元,那末這個比例本來應該是3:1,當這個2366元中很大一部分是空頭支票,農民的實際收入才1800元,也就是說這個比例可能是5:1甚至6:1。而拿我所調查的農戶與這個6860元相比,那末這個比例就是將近10:1了。

農民窮,讓我們再來看幾組數據:

1. 家扶貧基金協會會長王郁昭2003年3月指出:當前中國農村人均收入

500元(1.37元/天)以下的人口有1459萬人;

人均收入在1000元(2.74元/天)以下的人口為3億1075萬人;

人均收入在1000元~2000元(2.74~5.48元/天)的人口為3億1079

萬人。

在此次調查的72戶263人中,這樣的數字更是觸目驚心:有近一半的人家人均收入在500元以下。

2.我國農民純收入年增長速度從1996年的9%下降到2000年的2.1%。城鄉差距擴大到2.8:1,接近1949年的2.84:1的歷史最高記錄。而這個2.8:1又是那樣的叫人不可信賴。農民收入增長速度如此之慢,城鄉差距如此之大,實在是叫人痛心啊!

3.在我所調查的水壩村,村裡沒有一所學校,沒有一所醫療所,沒有一個郵政所,沒有一個商店,沒有一個企業,沒有一個十萬「富翁」……。以種植大米,玉米為生居民們,一年難得換上一套新衣服。他們自己養了雞,一年卻難得吃上幾回雞肉;他們自己種了各種各樣的蔬菜,但為了賺幾個肥料錢,他們多數時候吃的是蘿卜白菜。

農民窮,但農民的負擔卻很重,與城市居民相比較,可以說是不公平,是政府對農民的一種偏見。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鍾偉教授指出:日前,我國農稅累計為2100億元,而政府在農業上的支出僅僅為800億元。兩者相減,可以看出農民白白地為政府貢獻了1300億元。這種剪刀叉在網上有人戲稱之為「劫貧濟富」。

國家規定的農民合理負擔應該為其純輸收入的5%。而實際上,各種農稅(包括地方附加稅,特產稅,屠宰稅,耕地佔有稅,契稅),提留統籌費等以及義務工和積累工,教育集資等加之五亂(亂收費,亂集資,亂攤派,亂加碼,亂罰款)等其它負擔的影響。其比例遠遠超過了5%。在此,我們姑且不看三亂五亂等雜派對農民負擔的影響,且看一下這個5%的合理性。就拿三提五統(三提指:公積金,公益金,管理費。五統指:計劃生育費,民兵訓練費,衛生事業教育費,村幹部組織費,集資辦學費)為例。與城鎮居民相比較。我心裡就有些為農民喊冤。為什麼城鎮居民不需要交的東西在農村就是合理的了呢?雖然現在政府實行改費並稅政策,但是在很多地方這一政策只是形式而已。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農民負擔如此之重呢?

一.農民收入增長緩慢,我國農民純收入年增長速度從1996年的9%呈下降趨勢,至2000年僅僅為2.1%,「增加農民收入」這一政策似乎僅僅成了一個口號。在我的調查中,增加農民收入就成了政府利用老百姓的一著高招。幾年前,政府為了為了「增加農民收入」在農村大力宣傳大辦烤煙,讓種玉米辛苦了一輩子的農民著實高興了一把。烤煙是出來了,但是,煙廠卻倒閉了。這樣好好的上等烤煙硬被打成了下品煙給收了上去。如今到處矗立著的烤煙棚成了牛圈。

二.農村基層組織太盤大,國家統計局等11個部委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平均每個鄉鎮黨政內設機構為16個,平均人員158人,超過正常編制的2~3倍。平均鄉鎮下屬單位為19個290餘人。下面再讓我們來看一個表。

中國歷代官民比例表

時期 西漢 唐高宗時 元成宗時 康熙時 建國初 現時

比例 1:7945 1:3927 1:2613 1:91 1:600 1:28

在陝西的黃龍鎮,該比例竟然達到1:9,官多民少農民的負擔自然不會輕。就拿公車開銷一項來做個計算,一般一個縣四大部門擁有工車達40輛,僅此一項每年的費用就高達4000多億。加之官多嘴巴多,每年要吃掉多少農民的稅?況且,領導多了政績就一定要「好」,所以很多鄉鎮出現數字出政績的現象。謊報民情,以至上層對農民收入統計過左,偏離實際地指導農村工作,盲目地制定農村發展計劃。自然而然地是增加了農民的負擔。

三.鄉鎮企業倒閉破產增多,我所調查的銅古鄉僅有的一個鄉鎮企業便是一個水泥廠,然而它為農民帶來的是什麼呢?是漫天的煙霧和惱人的噪音,是滿身的塵土和微薄的薪水,是挾巨款逃跑的廠長和經理。企業瀕臨破廠,於是廠里扣發工資,集資擴廠,擴廠虧損,於是廠里又扣發工資。

四.政府不辦義務教育,農民只能自己集資辦學。我所調查的水壩村,沒有自己的村小,孩子們只能跑到四五里遠的清和村,官塘村就讀。國家一直宣傳普九,然則在我的調查中發現,高昂的學費使得普六也成為問題。正好,反正沒有錢讀書,兒童成了增加農民收入,減輕農民負擔的一支生力軍——在家務農,出門打工。然後長大結婚生子,又讓他們的子女重復自己的路。如此形成惡性循環,實在叫人痛心啊!

在我的調查中發現每個村小小學生每學期的平均高達200元,即每年高達400元之多,比城鎮的收費標准還高。在此我不禁想問:義務教育到底何時才能在農村普及。在我的調查中,發現有一家7口之家,母親是個瞎子,兩個大女兒未滿18歲便相繼出嫁了。留下一個本來該讀初中二年級的兒子和一對未滿10歲的雙胞胎妹妹。一家人的生活來源全靠父親一個人種地,農閑時進城打點雜工。由於家庭困難,快滿十四歲的兒子仍然是讀一學期書又回家放一學期的牛。等到父親找到了書學費或者兩個姐姐寄錢來了又重新揀起課本。今年小學畢業,小楊傑很是失落。因為高昂的學費迫使他有可能從此永離課堂。哥哥且是如此,兩個妹妹就更是難堪了。

五.農產品的貶價,首先算一筆帳,在過去的五年中農產品價格持續下跌,以穀物為例。在過去的五年中我國穀物產量達4億噸,平均每斤降價2毛錢,那末:4億*2000*0.2=1600億元,也就是說僅此一項農民平均每年就損失300多億元。在我的調查中,責任制似乎真的如《上總理書》所說成為一種枷鎖。由於農產品價格太低,農村勞動力紛紛外流,以至於大量肥土良田荒蕪。然而,上百元的農稅又不得不交。在西方許多國家,政府不是去賺農民的錢,而是要向農業做補貼。所以免除農稅成為中國之必要。

那末,如何減輕農民負擔呢?

第一.貫徹落實農村稅費改革。一直以來,農村稅費改革都難以逃出黃宗曦定律的怪圈子。經濟學家用公式來表示這一定律為:B=A+NX,其中B為經改革後的稅收,A為改革前的稅收,N為改革次數,X為每次嘎嘎感中雜派。很顯然要使A小於B,關鍵就在於要使X小於0。所以推進農村農村稅費改革必須做好以下幾點:

1. 費稅為稅,由於費要遠遠高與稅,所以在不另增加其它雜派的前提下,並費稅為稅可以減輕農民負擔。當然國家是提出了這一政策,但具體的落實在某些地方便成了一種提法。

2. 該減則減,能免則免。在國家規定的農村合理稅費中,有些東西(與城鎮相比較)我們可以說是額外的,而有些東西可以說是過多的。如果政府能夠考慮「少從農民那裡賺點」做到該減則減,能免則免,那末也能減輕農民負擔。

第二.精兵簡政,基層領導機構過於膨脹,形成官多民少的局面。幹活的人少,而吃飯的人多。自然是加重了幹活的人的負擔。所以,對基層領導機構進行精簡,對政府部門進行重新規劃,具體落實其工作職責,充分調動各部門的能動性成為急需。

第三.增加農民收入。農民收入增加了,其負擔所佔的比重就自然減小了。況且,增加農民收入是我們的根本目的之所在。增加農民收入,政府部門必須做好以下幾點:

1. 提高政府工作人員的工作素質,讓其能夠真正做到在其位謀其事。充分調動各部門的能動性,使其能夠真正為農業服務,為農民服務。

2. 調整農業結構,引進適合當地環境的經濟農作物,因地制宜,幫助農民發展經濟作物。讓科技與農業接軌,引導農民發展高科技農業。

3. 多向農民提供小額貸款,扶持農民發展農副產業,便為其提供技術指導,經濟援助以解決農民農民創業的經濟憂慮和技術憂慮。

4. 大力扶持,創辦鄉鎮企業,為農民提供就業機會。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問題。同時也增加了鄉鎮的財政收入。

第四.規范農業稅收環境,嚴厲制止亂收費,亂集資,亂攤派,亂罰款,亂加碼等違法的活動。明確農村稅收條目,並向農民講解稅收的有關規定。同時要具體落實「十五大」提出的「村務公開」政策。讓農民自己來監督稅費流向。

第五.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雖然我們現在在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但是我國農村的很多地方還在溫飽線上掙扎,然而靠自己生產養活自己的農民基本上是沒有什麼最低生活保障的。似乎國家的社會保障的恩澤並沒有涉及到農村。

第六.完善農村郵政,通訊,醫療,衛生,教育,保健等基礎設施的建設。特別是農村的教育設施,在農村幾乎所有的村小學校都是村民自己集資辦的。可想而知,連自己衣食還成問題農民他們集資辦的學校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學校。在我的調查過程中就看到了這些叫人酸楚不禁的學校。

在調查中,我發現很多問題可以說都是由於「農村太窮,農民太苦」而造成的。

1.法律意識淡薄。由於農村大多數人文化水平偏低,很多地方的村民完全沒有法律意識。遇到事情僅僅依靠常理甚至是武力來解決。根本沒有形成自我保護意識,有的地方政府部門還利用村民的愚昧,法律觀念淡薄來對其實行欺騙甚至是恐嚇統治。嚴重的破壞了政府部門的形象,破壞了黨和國家的聲譽。

2.政策觀念淡薄,在我的調查中發現很多村民不能說出他們所交的費稅中有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也不知道國家對農村稅收有些什麼政策規定。

3.環境意識淡薄,在農村普遍存在環境意識淡薄的現象。其中最主要的表現在於伐柴燒飯。由於政府部門對農村能源的冷漠態度。沼氣,電能等能源在農村沒有得到廣泛應用,以至於農民把刀斧伸向樹林。在我的調查過程中,沒有發現一個沼氣-池。幾乎所有的村民都以木柴為能源取暖,煮飯。

4.由於農民窮,所以很多農民多想借外出打工來增加收入。大批的農民棄農從工,自然這是能夠增加一個家庭的收入,加快我國的工業化改造。然則其帶來的負面影響更為嚴重:

首先:由於大量的勞動力外流,造成農村勞動力匱乏。從而造成土地荒蕪,農田荒廢。農民沒有信心把精力放在土地上,農業發展在農村停滯不前,農業在農村面臨空前的危機。

其次:由於大多數外出務工的農民素質低下,專業技術落後。所以,外出打工只能靠賣苦力,而且工薪微薄。而社會就業形勢的日趨緊張,勞工素質要求的高標准化,使得農民外出打工的路上充滿了荊棘……。由於外出打工賺大錢的夢想破滅,加之城市對農民的歧視,很多打工仔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嚴重的影響了社會治安。

再次:由於很多父母親的雙雙出門打工,對孩子的成長極少照顧,很多農村兒童從小就缺少父親威嚴的教導和母親溫馨的勸教。加之文化程度低下,極易受人唆使,從而成為社會的隱患。

將近40天的暑假結束了,帶著一種莫名沉重的心情我回到了學校。一個月的暑假農村調查令我這個來自農村的學生感觸頗多。農村窮,農民苦,但是,相信和我一樣來自農村的學生一定不少。看來農村的老百姓拼了老命在把我們往大城市送了。他們圖的是什麼?難道僅僅為了我們將來的生存嗎?僅僅是為了讓自己擁有一個子女在讀大學的那份虛榮嗎?僅僅為的是自己將來有人養老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他們不僅僅是為了這些,他們有一種希望,一種期待。他們期待著我們的回歸,期待著我們去改變農村窮,農民苦的現狀。現在,國家正在搞西部大開發,我們這一代大學生畢業的時候正是西部要人的時候。我們應該響應祖國的號召,去到西部,去到農村。去報效我們的祖國,報答我們的父母 7045希望對你有幫助!

⑹ 農村社會調查報告

<<浙江農村義務教育調查報告>>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人口眾多、生產力發展水平不高的條件下,實現了「兩基」(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歷史性任務,應該說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但是,義務教育尤其是農村義務教育還面臨著很多的困難,農民義務教育的負擔較重,城鄉教育差距還有擴大的趨勢,教育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能力亟待加強。為了解我省農村義務教育情況,最近,我們在杭州市餘杭區農調隊、金華市農調隊和龍泉市農調隊的協助下,就我省農村義務教育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我省農村義務教育在規范收費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要杜絕違規收費還任重道遠;農民尤其是欠發達地區的農民義務教育的費用負擔比較重;農村中小學教師的待遇還比較低;農村義務教育在相當一部分地區困難還比較多。
一、調查的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我們選擇了餘杭區、金華市婺城區和金東區(下稱金華市)、龍泉市三地分別作為我省發達地區、中等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的代表,以問卷調查的形式,每地調查了100名農村學生家長和10名鄉鎮中小學校長,全省共調查了300名農村學生家長和30名鄉鎮中小學校長。其中中學生、小學生家長和中學校長、小學校長各半,餘杭、龍泉的家長均分布在5個鄉鎮,金華的家長分布在兩區的10個鄉鎮,中小學校長三地均分布在5個以上的鄉鎮。
本次調查所定義的「農村」是指縣城以外的所有鄉鎮,這與浙江省物價局等部門下發的浙價費(2003)21號文件中所指的農村中小學的「農村」有所區別,也就是說在本調查中,農村是指三地市政府或區政府所在地城區以外的所有鄉鎮。調查的時間范圍是2003年春季。
這次接受調查的15所中學,平均在校生規模為727人,比全省平均的928人少21.7%,共有專任教師677名(其中代課教師18名),平均每校44名,師生比為1:16.7,略低於全省平均的1:18.3的比例。被調查的15所小學,有13所是鄉鎮中心小學,2所為金華市的村小,平均在校生規模為465人,比全省平均的384人多21.1%,共有專任教師452名(其中代課教師2名),平均每所小學30名,師生比為1:16,低於全省平均的1:21.5的比例。
二、農村義務教育收費現狀
(一)省級有關部門規定的農村中小學收費標准
省物價局、教育廳、財政廳今年初聯合下發浙價費(2003)21號文件,規定了我省義務教育的收費標准:從2003年春季開學起,城鎮中小學(含鄉鎮初中和鄉鎮中心小學)的雜費標准為:小學每生每學期不超過80元,初中每生每學期不超過110元,具體標准由各市、縣(市 、區)價格部門會同財政、教育部門確定。已實施多媒體教育或開設信息技術課程的中小學,經批准可加收20元的雜費。農村中小學(指村小、完小及中心小學在村裡的辦學點和100個省重點扶貧鄉鎮的中學)的雜費標准為:小學20—45元,初中40—70元。代管費(農村中小學為課本費、作業本費兩項,城鎮中小學再加上音像教材費、講義費和班會費共五項)實行限額控制,具體標准由各市、縣(市、區)相關部門在每學期開學前確定。借讀費小學為300元,初中為600元。
(二)農村初中每生每學期實際繳費657.9元
據三地調查匯總,農村初中每生每學期平均繳納費用為657.9元(不含伙食費,下同),占調查戶家庭人均純收入的15.5%,餘杭、金華、龍泉分別為806.8元、659.0元和512.0元。其中雜費113.5元(含部分學校的信息技術課),佔17.3%,餘杭、金華、龍泉分別為99.3元、128.0元和113.1元;代管費247.6元,佔37.6%,餘杭、金華、龍泉分別為227.2元、259.0元和256.5元;借讀生(共9人)借讀費平均954.4元,餘杭、龍泉分別為1115元和633.3元,金華被調查對象中沒有借讀生;住校生(共64人)住宿費平均158.7元,餘杭、金華、龍泉分別為266.0元、118.0元和92.1元。餘杭區因有部分學校的學生宿舍實行公寓化管理,經區相關部門批准,住宿費可適當超過區定標准。
(三)農村小學每生每學期實際繳費339.0元
根據對150名小學生家長的調查,農村小學每生每學期平均繳納的費用為339.0元,約為初中生的一半,占調查戶家庭人均純收入的8.2%,餘杭、金華、龍泉分別為379.1元、336.1元和299.0元。其中雜費62.9元(含部分學校的信息技術課),佔18.6%,餘杭、金華、龍泉分別為50.6元、69.1元和69.0元;代管費158.6元,佔46.8%,餘杭、金華、龍泉分別為150.4元、127.5元和197.9元;借讀生三地每地各一名,餘杭、金華、龍泉的借讀費分別為400元、300元和60元,平均為253.3元;住校生(共2名,龍泉)住宿費每人均60元。
(四)對收費現狀的基本評價
從以上調查結果來看,三地農村中小學繳費標准除餘杭小學借讀費高出100元外,其它都沒有突破省定標准(見下表),各學校也都能嚴格遵守當地的收費標准,在實地調查中也基本上沒有發現學校超標准收費的情況,多數學生家長對收費工作也給予了肯定。據調查,52%的家長認為目前農村中小學收費比一、二年前規范了,持否定意見的只有1.3%;有21%和43%的家長認為農村稅費改革後中小學生的費用負擔「明顯減輕」和「有所減輕(但不明顯)」。這說明經過治理整頓,從總體上看,我省農村義務教育的收費是規范的、健康的,主流是好的。
三地鄉鎮初中、小學收費標准 單位:元

餘杭 金華 龍泉
小學 農村 雜 費 45 45 45
代管費 120 100 176
借讀費 400 200
住宿費 100 80 60
柴伙費 80
城鎮 雜 費 80 80 70
代管費 200 1-2年級1203-6年級150 210
借讀費 400 300
住宿費 100 100 60
柴伙費 60建制鎮4-6年級80
初中 農村 雜 費 110 70 100龍南鄉70
代管費 250 180 260龍南鄉226
借讀費 800 600龍南鄉400
住宿費 200 80 75
柴伙費 建制鎮80非建制鎮60
城鎮 雜 費 110 110 110
代管費 250 260 260
借讀費 800 600
住宿費 200 120 鄉鎮75
柴伙費 建制鎮80非建制鎮60
註:龍南鄉是全省100個重點扶貧鄉鎮之一。鄉鎮中學和鄉鎮中心小學屬於城鎮收費范圍
三、教師的工資福利待遇
我省目前教師工資都由縣(市、區)財政統一按月發放,從調查的30所農村中小學來看,所有教師都能按時領到工資,沒有拖欠的情況。但縣級統發工資的內容因各地經濟發展水平不一差別較大,有的僅是國家工資,有的則包括了考核獎、崗位津貼、職務補貼等。如餘杭區教師的伙食及誤餐補貼、崗位津貼、物價補貼以及醫保、公積金等都由區財政負擔,龍泉市也在去年解決了教師醫保和公積金費用,金華農村教師考勤獎、年終獎、醫保、公積金等財政還沒有解決,今年下半年開始公積金財政補助每位教師每年800元,合同制教師的養老金、失業保險金財政也還沒有安排。為搞好教師福利待遇,有些學校自籌部份資金,以考核獎、全勤獎等名義給教師每月發放幾十元到一、二百元不等的津貼。
從調查數據來看,三地教師平均年收入(所有工資、福利性收入)為17528元,其中初中教師為18031元,小學教師為17025元,相差不大。比較三地,餘杭教師的工資最高,平均為21455元,高出平均數22.4%,其中初中、小學分別為22294元和20616元;金華次之,平均為16980元,略低於三地平均水平,其中初中、小學分別為17400元和16560元;龍泉最低,平均為14150元,比三地平均低19.3%,比餘杭低34.0%,其中初中、小學分別為14400元和13900元。據分析,各地收入的差距主要是國家工資以外的各種補貼、津貼、獎金等不同造成的。據校長們自己估計,教師的收入與當地的公務員相比要低30%左右。
在一些欠發達地區,教師的生活還比較清貧。我們在龍泉調查時了解到,有一對教齡長達20多年的教師夫婦,工作20多年才積攢了4萬多元積蓄,女兒今年考上大學,要讀完四年大學還得貸款。有的欠發達地區學校的教師,除了財政統發的工資以外,全年的各種獎金、福利加起來也就幾百元錢。一些工作時間不長的年輕教師,年收入才一萬元左右,而要通過函授取得大專文憑,各種花費共要15000元,平均每年5000元,幾乎是年收入的一半。如果想再獲得本科文憑,還得再花三年時間和15000元。有些地方教育局在教師獲得文憑後能給矛一定的補助,有的由學校補助一點,有些地方由於經費困難,全由教師自己承擔。
四、當前農村中小學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這次調查情況看,當前農村中小學教育還存在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有:
(一)教育費用仍是農民比較重的負擔
在調查中,農民普遍反映這幾年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等新聞媒體,他們感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及各級黨委、政府對他們的關懷和對農村義務教育的重視,但是由於種種原因,這幾年他們用於子女教育的支出仍越來越多,負擔越來越重。據調查測算,一個小學生一學期的費用平均在500元左右(包括部分學生繳的午餐費),初中生近1000元,如果住校就更高了。對於經濟一般地區農民和欠發達地區農民來說,是一個很重的負擔,尤其是對二孩家庭(欠發達地區二孩家庭往往比發達地區要高)。因而,我們的調查中有44%的調查戶覺得孩子上學的費用負擔很重或比較重,有7.4%的學生家長還反映不能按時足額繳納學雜費,其中金華、龍泉不能按時繳費的家庭分別達到10%和11%。為籌措學雜費,這些家庭不得不向親戚朋友借貸。有的學校同意緩繳或分期繳納,但需由教師個人擔保,到學期結束時如果家長不能足額繳納則由擔保教師承擔責任。有的家長實在繳不出現金,就用雞蛋、糧食、蔬菜等農副產品送給擔保教師沖抵學雜費。據調查戶反映,我們調查的其中一地去年還發生過學生繳不出學雜費而自殺的事件。從我省2700戶農村住戶調查資料也顯示出農民教育負擔的不輕和增長過快,我省2001年農村居民人均學雜費支出269.91元,比上年增長14.1%,2002年增加到337.42元,又比2001年增長了25.0%,遠遠快於收入的增長。
農民教育負擔仍然較重,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以下兩方面的問題非常突出。
1、省定收費范圍外收費比較多。調查結果表明,除雜費、代管費、借讀費、住宿費四項費用以外,小學生每生每學期平均還要繳納其它費用111.6元,占總收費的32.9%%;初中生每生平均每學期繳納其它費用175.4元,占總費用的26.7%。在四項費用之外的收費中,保險費、校服費、假日培訓費(周末、暑假培訓班)佔了絕大部分,有的地方經物價、教育、財政部門同意,對住校生收取60—80元的柴伙費。此外,有些學校還收取名目繁多的費用,如飲水費、優秀生補課費、差生補習費、試卷費、資料費、電教費、晚自修費(或晚自修教師坐班費)、停車費、電腦培訓費、「六一」節建校贊助費等等。個別學校還印製自己學校的信片,以宣傳學校、擴大影響為由要學生購買。
從收費的「合法」性上來說,像校服、保險費,從省到縣(市、區)都強調自願原則,但校方從校容、便於管理和學生意外時的救助能力考慮,實際操作中不少學校存在校方動員學生購買的情況,給家長以強迫的感覺,結果是有三分之一的家長覺得購買行為是出於無奈或不買不好意思。假日培訓應該說是不符合省里的文件精神的,但在我們調查的三地來看,在其中的兩地比較普遍,周末培訓的費用因課程的多少在50—200元之間,培訓的課程也有音樂、體育、美術等,但多數仍是語文、數學、外語及自然。暑假兩周培訓的情況三地都有,有的地方比較普遍。這些假日培訓,都獲得當地相關部門的認可。為了不與省里文件的精神相沖突,有的是社會教育機構出面或委託它們來組織、收費,有的有專門的假日培訓中心,但實際上給學生上課的仍是他們自己的老師。有的學生不想參加但又怕教師在假日培訓時教授在課堂上不講的內容,因此非自願參加的學生不在少數。
除了上述校服、保險和假日培訓的費用外,其它的收費都是屬於明顯的亂收費。其中飲水費已經包含在雜費內,即使學校提供桶裝水也不能另行收費,但在個別市(區)收取飲水費的情況比較普遍。
2、地方制定的收費標准與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有錯位。考慮到我省各縣(包括縣級市 、區)之間經濟發展水平差距很大,省物價、教育和財政部門僅僅規定了有些收費的最高限額或收費的區間范圍,並把收費標準的制訂權下放到縣(縣級市、區)一級,以便讓各地根據自己的經濟發展狀況和群眾的收入水平來確定收費標准。但事實上各地都沒有很好地貫徹這一要求,基本上採用了省定的最高標准收費,尤其是人人都要繳的雜費和代管費,沒有體現出與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應的梯度(見上表)。
以餘杭區和龍泉市為例,據農村住戶調查,2002年龍泉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餘杭的47%;這次被調查的家長自己估算,餘杭農民年人均純收入為6914.5元,龍泉為2558.8元,龍泉僅為餘杭的37%。但農村小學雜費和代管費合計(以下稱「兩費」)龍泉為221元,餘杭為165元,龍泉反而比餘杭高出33.9%;借讀費和住宿費餘杭比龍泉要高些,但由於借讀生和住校生比例不高(尤其是借讀生),對群眾的影響面不大。其結果,龍泉小學生一學期的費用負擔佔到農民人均年收入的11.8%,初中生佔到19.9%。而餘杭小學生和初中生的費用雖然絕對額比龍泉要相應高出80元和295元,但占農民人均年收入的比重僅為5.6%和11.6%,顯然大大低於龍泉的負擔水平。由此說明,教育收費如果不考慮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那麼即使完全按標准規范收費,在一部分地方農民仍會感到負擔很重。
此外,部份學校在收取柴伙費、減免學雜費等方面做得也不夠好。如大部份家長認為一學期柴伙費成本最多也就30元左右,但學校收取的標准大都在60元左右。又如貧困生學雜費的減免比較困難,根據家長自己的申報,只有2.3%的學生享受了減免,遠遠低於省「一局兩廳」文件規定的10%的要求。
面對較重的教育負擔,廣大農民群眾(特別在欠發達地區)希望能把子女教育的費用負擔降下來,尤其是義務教育,要名符其實。經濟比較困難的家庭希望購買校服、保險時能真正自願,學校也不要要求在升旗儀式及其它集體活動時一律穿校服,否則對買不起校報的貧困家庭的子女在自尊心上是一種打擊。
(二)學校經費緊缺,負債辦學現象普遍
目前農村中小學尤其是經濟不很發達地區的農村中小學普遍存在經費嚴重短缺的現象,即使在很多發達地區,經費也不寬裕。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運轉主要是靠雜費來維持的,有的地方教育局或鎮政府雖有少量的生均公用經費下撥到學校作為補充(一般每年每生在20—50元之間),但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教育經費短缺的矛盾。所以現在農村中小學很多校長把工作重點放在討錢、要錢上,向教育主管部門要,向鄉鎮領導討,實在沒辦法的就向學生亂收費。對於教育亂收費,社會各界往往歸因於校方,怪罪校長。其實在某種程度上,校長是在「為政府分憂,替政府受過」。
由於學校經費緊缺,目前還有很多學校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負債。在被調查的15所中學中,有11所負債,共負債822餘萬元,平均每校近75萬元。其中餘杭2所,平均每所負債19萬元;金華5所,平均每所負債82萬元;龍泉4所,平均每所負債93萬元。在被調查的15所小學中,有6所負債,共負債143萬元,平均每所近24萬元。其中餘杭1所,負債18萬元;金華3所,平均每所負債31萬元;龍泉2所,平均每所負債15萬元。負債的原因,有的因修建教育樓、綜合樓、食堂、宿舍、操場等而欠債;有的拖欠新華書店、印刷廠、教育局資料室等書費、資料費;有的因創綠色學校、創省教育強鎮需要,整治校園、添置儀器、設備和圖書造成欠款;有的因開設信息技術課購置電腦、建校園網負債;還有的是拖欠辦公費、教師獎金。金華一中學甚至欠個人借款60萬元。
還是因為經費緊缺,許多學校教育設施得不到改善,校舍不能得到及時修繕和增加。在調查中,有51%的家長認為學校的教育設施、設備很一般或不太好;30所學校中,僅有8所學校擁有標准操場。盡管這幾年在改造中小學危房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績,但在農村很多地方學校的教學、生活用房還是很不足。據龍泉市教育局反映,如對照我省建設三類學校標准(最低標准),該市還缺少學校用地11萬平方米,校舍少8.6萬平方米。在金華,有的教師調侃說,他們住校生的住宿條件還沒有奶牛的好。有的校長明知他們的教師宿舍是危房但不敢上報,否則要封存,這樣教師反而沒有地方住了。
(三)優秀教師流失較多,師資隊伍素質有待提高
各地反映,目前農村中小學優秀教師流失現象較為普遍。據被調查的30所中小學統計,近三年來有21名教師(其中初中19名,小學2名)因待遇低而離開了教師隊伍從事他業,有45名教師流向了待遇好的城市(鎮)學校。現在一些民辦、私立學校經常到鄉鎮中小學去挖人才,年薪往往可以增加1倍左右,而且工作量還比較小。如餘杭塘棲一中學反映,今年他們學校就走了4名教師,民辦學校給的年薪是5萬元一年(目前他們教師的年薪只有2.5—3萬元)。在他們學校一個英語教師要教三個班的課,而在民辦學校只教一個班的課。有的地方民辦學校甚至不要檔案,可以為招來的教師重新建檔;也有的地方規定去民辦學校的教師檔案可以放在教育局。有的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門每年都要對教師進行考試、考核,將一些優秀教師調入城區學校或其他一些離城區近、教育質量好、待遇高的學校。這些教師大多是縣(市 、區)級骨幹教師或教壇新秀,是學校師資隊伍中的棟梁,學校在培養他們時往往花了很多人力、物力和財力,他們的離去不但給學校的教育計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紊亂,也給教育質量帶來一定影響,更是給學校培養教師工作的信心以打擊。有的校長說,以後在培養教師時只要培養成「半成品」就行了,即培養出來後不給上報評「骨幹教師」或「教壇新秀」,以免被人挖走,但這樣又會挫傷教師的積極性。
骨幹教師的流失導致農村教育質量下降,使農村生源流失。在有些地方,農村生源流失問題已比較嚴重,一些比較優秀的學生或家庭比較富裕的學生,都流向了城區比較好的學校。 如金華市金東區嶺下鎮中心小學今年有畢業生142人,升入當地初中的只有75人。其中一個班54人,只有9人升入當地初中;餘杭塘棲三中去年有90多人流向其他學校,今年又有50多人外流;餘杭超山中心小學有70多人外出求學,佔在校學生的10%。
在優秀教師流失的同時,農村中小學因各方面條件相對較差,生活艱苦,比較難吸引高學歷、高水平的教師去工作,師資隊伍素質不高的問題也較突出。從學生家長的反映看,有45%的家長認為學校的師資條件一般或不太滿意,部分家長認為教師的責任心不強、敬業精神不夠。反映的問題有:有的教師教育時間縮水,往往讓學生自學;有的教師不批作業由學生代批,個別甚至連考卷也不批,僅根據平時的印象來給分;有的教師動不動就體罰學生等。從教師的學歷看,金華、龍泉兩地初中教師本科及以上學歷的比例分別為13.9%和22.5%,比全省30.3%的平均水平分別低16 .4個百分點和1.9個百分點;兩地小學教師大專及以上學歷的比例分別為23.1%和28.4%,比全省34.4%的平均水平分別低11.3個百分點和6個百分點。
(四)報刊征訂任務重
在我們的調查中,農村中小學校長普遍對報刊征訂意見很大。我們調查了9所中學和9所小學2003年的報刊征訂情況。每所中學的報刊支出平均達13459元,佔全部雜費收入的14.1%,其中7273元為非自願訂閱,佔到報刊支出的54.0%;每所小學報刊支出平均為6099元,占雜費收入的19.4%,其中1974元為非自願訂閱,佔32.4%。非自願訂閱多是因為上級有任務或是有關部門領導打招呼的結果,訂閱的報刊雜志五花八門,有中央、省、市、縣級黨報(越是下級的黨報數量越多),有各級晚報、《求是》、《共產黨員》、《錢江廉潮》、《半月談》、《時代先鋒》、《浙江宣傳》、《今日浙江》、《新農村》、《人民公安》、《江南警界》、《物價公報》、《質量時刊》、《中國教育報》、《教育信息報》、《中國教工》等等,有的市(縣)級黨報教職員工人手一份還有多。我們在調查時一位曾擔任過中學校長的業內人士也反映,為了完成報刊征訂任務,當地一位宣傳部的領導親自來到學校,要求他訂閱報刊,看他有點勉強,他說我來了吃飯你總要招待的,如果你不訂,我多來幾次你的招待費不就多了嗎?言下之意還不如主動訂閱為好。
(五)教育收費卡制度執行不力
為切實減輕農民的教育負擔,防止教育亂收費,近年來,教育部門出台了教育收費公示制度和收費卡制度,即教育收費不但要公示,每位家長還必須有收費卡。但實際上這項制度執行的不夠理想。在這次被調查的300名中小學家長中,有66.8%家長反映學校沒有執行收費卡制度。有的學校認為已經實行了收費公示,就不必再搞收費卡了;有的則以學生保管易丟失為由,家長簽名後校方「代為保管」。沒有收費卡,就不利於家長對學期中間的收費進行監督。代管費的開支省里是有嚴格規定的,但有不少學校將水電費、報刊費等也在代管費中列支,這些學校在學期結束時是不可能向家長出具「收費清單」的,代管費多退少不補也就失去了實際意義。
五、對發展農村義務教育的幾點建議
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我國80%的人口在農村,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在農村,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農村教育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農村義務教育是農村教育的主體,發展農村義務教育,使廣大農村學齡兒童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是實現教育公平和體現社會公正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社會主義教育的本質要求,更是提高農民素質、實現全面小康的重要保證。應該說自1985年實施義務教育以來,我省的義務教育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目前全省小學六年制招生比例達到了99.8%,小學入學率達到了99.99%,小學畢業生升學率達到99.98%,初中入學率、鞏固率分別達到了98.36%和99.79%。我省作為一個經濟發達省份,農村義務教育也已走在全國的前列,但農民的文化程度仍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2000年我省6歲及以上農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為6.62年,低於全國6.78年的平均水平,這與我省的經濟地位很不相稱。我省要提前實現全面小康,關鍵是提高農民的素質。高素質的農村勞動力資源,對我省的現代化建設是一個極大的推動,而大量不符合現代化要求的農村勞動力必將成為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包袱。農村義務教育是提高農民素質的基礎性工作,目前的農村義務教育從「量」上來看(如小學入學率,小學畢業生升學率,初中入學率、鞏固率等)已經是形勢喜人了,但在提高教育質量上仍面臨很多困難和問題,仍有很多工作要做。為此,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一)改革官員考核辦法,真正重視和發展教育事業
由於教育投入不像有形投入一樣能迅速見效,教育的重要性不是每一個人都能認識的,但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國力的增強,又無不體現出教育的重要性。國際上也不乏這方面的經驗和教訓。英國是現代工業的發源地,曾是老牌的經濟強國。1850年前後,英國有大量的勞動者從鄉村遷移到城市,在新工廠工作。但英國政府沒有為這些工人的子女修建學校。到十九世紀末,由於缺乏受過良好教育的勞動力隊伍,英國對電力、冶金和化學等技術的掌握遠遠落後於重視對教育進行投資的德國。因此,進入二十世紀時,英國沒有保持住其原本在技術和生產力方面的巨大優勢。與此相反,愛爾蘭則是另一個例子。愛爾蘭是一個歐洲小國,面積7萬平方公里,人口只有380多萬人。它在1973年加入歐共體(歐盟前身)時,還是一個農業國,是歐洲最窮的國家。加入歐共體後,愛爾蘭政府十分重視教育工作,大幅度增加教育經費,教育開支佔GDP的比例在西方國家名列前茅,由此帶來科技突飛猛進,用了不到二十年的時間,由歐洲最窮的國家變為最富國家,這在世界上是少有其匹的。目前,愛爾蘭是世界上15到29歲年齡段人口在校就讀率最高的國家和世界人均教育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軟體開發超過傳統的美國和印度,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年出口額達到120億美元。這兩個事例,從正反兩方面說明了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在我們國家,教育的重要性已經被包括文盲在內的絕大多數家長所認識,他們節衣縮食,把家庭的很大一部分收入投入到子女的教育中。我們在調查中了解到,有的貧困山區的家長為了讓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不惜下山在城市(鎮)邊緣搭起十分簡陋的棚子,用打工甚至拾荒賺來的錢供子女在城鎮上學。因為他們清楚,教育是解決貧富差距的最好辦法,也是改變他們子女命運的有效途徑。但是我們的很多幹部,對教育的重要性還認識不足,或者只是在言行上重視教育,在行動上做得非常不夠。聯合國主管教育的官員說,我國政府教育投入約佔GDP的2.2%,還不到聯合國推薦水平6%的一半。政府預算只佔教育開支的53%,其餘的47%不得不由家庭或私營部門支付。政府預算不足也正是10 年來教育亂收費屢禁不止的主要原因。聯合國有關資料顯示,我國的有形投入是教育投入的15倍左右,明顯高於其它發展中國家。很多地方政府有錢搞開發,但沒錢辦教育,這是政府在指導思想上的偏差。其實,很多政府官員作為家長,他們對自己子女的教育也是十分重視的。使他們在實際工作中輕文教衛重GDP的根源在於上級對下級的考核制度上。

⑺ 廣西河池市農村低保貸款扶貧辦理

去咨詢當地民政局。

經濟困難就可以申請低保。
低保只是保的買米錢,不保吃香喝辣。更不可能保發財致富。
有問題你可以向當地民政局咨詢或者反應。
只要自己認為生活困難的都可以申請低保。注意要把困難說夠說透,有利於獲得審批。
申請是一回事,
能否批准低保是另外一回事。
不申請鬼知道你困難。
官方認可的困難,就困難,不困難也困難,將會獲得低保補助。
官方不認可的困難,困難也不困難,低保補助同你沒緣。
凡是中國公民,只要其家庭人均收入低於當地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准,均有從當地人民政府獲得基本生活物質幫助的權利。
低保是在城市已經建立了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失業保險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三條保障線"制度的基礎上,建立實行最低生活保障的制度。目前全國城鄉低保對象達7487.4萬人,其中城市低保2307.8萬人,月標准240元,同比增長7.1%,人均補助水平168元,同比增長15.9%;農村低保5179.6萬人,年標准1136元,同比增長8.8%,月人均補助水平62元,同比增長22%。
由於低保主要由地方財政開支,各地區發展水平不同,地方財政收入狀況不同(有的地方錢多,有的地方錢少),因此各地方的低保政策會有所不同,具體政策咨詢當地民政局為准,如類別的劃分、補助等級的確定,補助金額的多少,最低生活標准線的確定、低保補助金是按照月發,季度發還是年度發等都需咨詢當地民政局為准。
許多網友問低保每個月是多少錢?
錢多少是依據地方財政收入水平,申請人家庭具體的困難程度確定的,沒有唯一的數字答案,有的會多點有的會少點。例如同為低保北京的低保與雲南的低保,其低保金額不一樣,北京的多,雲南的少;同在北京同地方吃低保,其低保金額也不一樣,一般困難戶的少特困難戶的多。
向低保審批部門遞交申請低保所需材料:
一、城市低保
1、申請人向戶口所在地村(居)委會提出書面申請,要說明以下事項:
①申請人及共同生活家庭成員收入情況。
②已婚子女家庭收入情況。
③收入情況包括:申請人本人、共同生活家庭成員及已婚子女家庭收入的:工資、獎金、補貼;離退休費、社會養老金、下崗職工生活費、失業金;贍養費、撫(扶)養費收入;各種勞務收入;出租或者變賣家產收入;儲蓄存款;其它收入等。
④家庭財產情況。包括:房產(套數、建築面積)、車輛、注冊企業(含個體工商戶)、鋼琴、電腦、空調、冰箱、名貴寵物、其他高檔電器。另外註明:是否繳納住房公積金、是否繳納個人所得稅。
2、申請人應提供的證件:本人身份證原件、復印件;本人及共同生活家庭成員戶口簿原件、復印件;失業證原件、復印件;殘疾證原件、復印件;住院病歷首頁復印件。
3、申請人應提供的證明:本人及家庭成員(包括已婚子女家庭成員)的收入證明。有工作單位的人員,由所在單位出具收入證明;無工作單位的人員,由社區居委會調查了解後出具收入證明。
二、農村低保
按屬地管理原則,由申請人向戶口所在地村(居)委會提出書面申請,申請書要詳細說明家庭收入情況,致貧原因。並提供身份證、戶口簿復印件,是殘疾人的提供殘疾證復印件,因病致貧人員提供近期住院病歷首頁復印件,申請人提供本人及共同生活家庭成員和已婚子女家庭成員收入證明等材料。
一、農村低保條件
(一)申請農村低保待遇條件
申請農村低保待遇應同時具備下列條件:
1、持有本縣農業居民戶口。
2、居住在農村村組,家庭承包土地的農村居民。
3、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人均年純收入和實際生活水平低於當地農村低保標准(具體詢問當地民政部門)。
(二)申請農村低保所需的材料
1、書面申請書。2、家庭成員的戶口簿。3、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的合影。4、土地、山林、水面承包合同或證明。5、外出務工人員收入證明。6、離異家庭涉及有贍、扶、撫養關系的應提供離婚證明。7、非農戶人員的家庭,應提供非農戶口人員的收入證明。8、對勞動能力有爭議的,需提供有效健康證明。9、殘疾人提供殘疾證。10、審批管理機關要求提供的其他有關材料。
(三)農村居民家庭純收入的計算
農村居民家庭純收入以年為單位進行核算,包括所有家庭成員全年農副業生產的純收入及其他合法勞動,經營所得收入的總和,主要包括:
1、種植業、養殖業、手工業及其他生產性收入。
2、批發零售貿易及餐飲業收入。
3、社會服務業外出務工勞務收入。
4、村組集體經濟分配收入。
5、因征地、拆遷或其他原因所獲得的一次性補償收入中扣除房屋重建及簡要裝修費支出,家庭當年非生活性必需費用支出之後的收入。
6、遺產或財產繼承所得收入。
7、自供自給的實物(以市場價格折算)收入。
8、在購買獎券、彩票等有獎銷售中所獲得的收入。
9、其他應該計算的收入。
(四)有下列情況之一的不予享受農村低保待遇
1、三年內因購買、修建或裝修住房(必要的維修除外)造成家庭生活困難的(因拆遷安置購買、修建房並進行簡單裝修的除外)。
2、好逸惡勞,有承包田(地)且有勞動能力但不耕種的。
3、家庭成員有賭博、吸毒行為或者進行高消費娛樂活動的。
4、家庭擁用非生活所必需的高檔消費品,如汽車、奢飾品及貴重飾品的。
5、家庭生活水平明顯高於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
6、弄虛作假騙取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7、其他法律、法規規定不能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五)農村低保待遇申請審批程序
1、申請。由戶主通過村民委員會向居住生活所在的鄉鎮人民政府提出書面申請,並提供有關證明材料。
2、初審。村民委員會收到申請書後,組織村民代表開展民主評議,並對申報對象的家庭情況進行初審,將初審結果在村公示3—5天,並指導其填寫《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申請審批表》,連同申請人提交的全部材料報鄉鎮人民政府。
3、審核。鄉鎮人民政府在校驗申請人上報材料齊全後,正式受理申請人的申請,立即組織入戶核查,對於符合條件的對象,提出補助意見,由村民委員會進行第二榜公示3—5天,對不符合條件的由鄉鎮人民政府通知申請人,對符合條件的上報縣級審批管理機關。
4、審批。縣級民政部門收到上報申請材料後,立即組織入戶核查、復審,進行依法審批,對符合享受農村低保待遇的,通知所在村民委員會再次公示第三榜3天,對無異議的對象發給《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領取證》及保障金領取存摺,對不符合享受農村低保待遇的書面通知申請人。
附官方說詞:
目前我國正在積極推行社會救助體系,以便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目前我國社會保障體系主要內容包括最低生活保障、醫療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等等。
低保是什麼?
低保即最低生活保障,是指國家對家庭人均收入低於當地政府公告的最低生活標準的人口給予一定現金資助,以保證該家庭成員基本生活所需的社會保障制度。其是我國社會救助重要內容之一,主要目的就是保證國民基本生活。現行我國低保主要分為城市低保與農村低保兩大類型。
哪些人可以享受低保?
根據我國《社會救助體系暫行辦法》規定,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人均收入低於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准,且符合當地最低生活保障家庭財產狀況規定的家庭,可以申請享受低保。
如何申請低保?
在我國申請低保手續比較簡單,由家庭成員向戶籍所在地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提出書面申請即可。經過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通過入戶調查、鄰里訪問等方式對申請人的家庭收入狀況、財產狀況進行調查核實後,作出審批意見。符合條件的給予審批,不符合條件的則向申請人說明理由。如家庭成員申請有困難的,可以委託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代為提出申請。
低保標準是多少?
最低生活保障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或者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按照當地居民生活必需的費用確定、公布,並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物價變動情況適時調整。不同城市低保發放標準是不一樣的(回答問題者註:你所在地區的標准咨詢當地民政局)。例如廣東省按各地生活水平和財政承受能力,將2015年城鄉低保最低標準的設立劃分為四類地區,第一類地區城市低保與農村低保都是650元,第二類地區城市低保與農村低保都是550元,第三類地區城市低保為520元,農村低保為386元,第四類地區城市低保為410元,農村低保為260元。

殘疾補貼:
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此前對低保家庭內的重度殘疾人按照當地低保標准120%發放低保金,城鄉分別發放每月80元和60元的重殘補貼金。非重度殘疾人在根據收入補差發放低保金的基礎上,再按照低保標准增發20%。根據此次出台的文件精神,低保家庭內的重度殘疾人按照當地低保標准30%-40%發放生活補貼,低保家庭內的非重度殘疾人按照當地低保標准25%發放生活補貼,同時取消原低保內重度殘疾人重殘補貼金政策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對殘疾人的增發部分補貼。低保家庭外的無固定收入智力、肢體、精神、盲視力重度殘疾人按照當地低保標准100%發放生活補貼,家庭人均收入在當地低保標准2倍以內一戶多殘、依老養殘特殊困難殘疾人按照不低於當地低保標准60%發放生活補貼,同時取消原低保外特殊困難殘疾人生活救助金。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城鎮、農村分別按不低於120、80元/月•人的標准發放。逐年提高,逐步實現統一城鄉補貼標准。
《意見》明確,殘疾人兩項補貼實行自願申請、逐級審核、定期復核,按月或按季度於首月10日前由金融機構打卡發放。有條件的地區可根據實際情況詳細劃分補貼類別和標准,採取憑據報銷或政府購買服務形式發放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

低保的取消
1、保障對象虛報、隱瞞收入或提供虛假證明,經查明後取消。
2、保障對象及家庭成員戴金掛玉、飼養寵物等,家庭生活水平明顯高於鄰居生活標準的可以取消。
3、保障對象及家人在保障期間,家庭添有高檔消費品如彩電、冰箱、洗衣機、行動電話、摩托車、貴重飾品、空調等,或裝修房屋、購買貴重家用電器、新裝固定電話的可以取消。
4、有勞動能力且已享受低保待遇的人員,無正當理由拒不參加村級公益性勞動的可以取消。
5、保障對象連續三個月不按時領取低保金或無特殊理由請他人替領低保金的可以取消。
6、保障對象及家庭成員與享受低保有不相符的娛樂和休閑消費的取消保障資格。
7、已享受低保家庭成員中有賭博、吸毒、嫖娼行為的立即取消享受資格。
8、低保對象在享受低保期間大辦紅白喜事,造成社會不良影響的。
9、家庭年內一次性購買非基本生活必需品金額達300元以上的

人民日報刊載低保中的常見舞弊與漏洞
2014年12月,已有青海、海南、內蒙古3個省份通報2014年清退不合標低保對象超過26萬人。
不該「吃」的亂「吃」,一年多查糾150萬餘人。
青海全省2014年清退不符低保條件的人數占原有低保戶總數比例達10%。預計到今年底,全省城鄉低保對象數量將由2012年的63.5萬人減少到56.7萬人,年可節省財政資金2.2億元。
違規低保並非個別地區現象。2013年6月至2014年9月,全國查糾城鄉低保錯保漏保151.4萬多人。
根據相關規定,低保的對象主要是家庭人均收入低於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群眾,主要是無生活來源、無勞動能力、年老病殘等生活常年困難的群眾。然而,就是這些困難群眾的一點微薄的生活來源,也被一些「官保保」盯上。
盡管近年來清理力度不斷加大,違規低保仍一茬茬地再現。2013年,內蒙古自治區民政廳共清退不符合條件的低保對象10萬餘人,其中有大量的「人情保」「關系保」。9個月後,又有13.9萬違規低保被清退。
一些「官保保」更是財迷心竅:河南洛陽市新安縣五頭鎮民政所前所長張景華近日被曝出持有267個存摺,全都是從困難群眾那裡收集而來,用以侵吞包括低保增補資金在內的各類困難群眾補貼50餘萬元。不少群眾不會使用存摺,把存摺放在民政部門託管,給了張景華可乘之機。
從1997年國務院下發通知要求在全國建立城市低保制度開始,到如今低保在城市、農村的全面覆蓋,低保制度經歷了10多年的發展,為城市和農村的許多困難群眾織就了一張「溫飽之網」。然而,這本該由困難群眾享受的福利,卻有不少落入了「官保保」手裡,令人痛心。
基層部門「欺上騙下」,「末梢腐敗」頻現監管漏洞。
2012年,民政部制定了《最低生活保障審核審批辦法(試行)》,根據該辦法,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負責對申請人或者其代理人提交的材料進行審查,並負責將申請材料等報送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審批。
然而,本該起到「承上啟下」作用的基層管理部門卻在許多「私吞」低保的事件中「欺上騙下」,既當審核的「裁判員」、又當申請的「運動員」。
根據規定,困難群眾申請低保的流程大致可概括為群眾申請-審查受理-家庭調查-民主評議-審核審批-資金發放-動態管理。然而,在這個流程中,常常會出現不嚴格按照制度執行的情況,有的只是走走過場,甚至出現篡改、歪曲的現象,滋生腐敗。
——不予受理,申請無門。一些官員為了保證與自己「關系好」的人拿到低保名額,在第一關就「關」住了一些困難群眾。「低保戶人選往往在村委會開會討論前就已確定。」海南臨高縣一位村民說,其他貧困戶即使申請也不會有迴音。
——缺乏調查,公示不明。部分官員用各種手段不公開信息,把「背景」藏著掖著。湖南耒陽長坪鄉譚南村原村支書黃國華等人竟篡改民主評議會議記錄來決定低保指標的歸屬;還有一些地區的民主評議會長久以來沒有村民代表參加。
——你來我批,矇混過關。一些上級審批部門光履行「從紙到紙」的使命,不深究申請材料的真實性,使得「審批」成了機械運動。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期間,浙江溫嶺一社會救助員利用職務之便,採用冒簽他人名字的方式,26次冒領19名補助對象的補助款11萬余元,並作為個人使用。而這場騙局,上級部門本只要根據規定履行好審核義務即可戳穿。
——一保「終」生,較少復查。根據規定,當家庭人口、收入和財產狀況變化時,低保家庭應報告,上級部門應復核。然而,一些地方並不重視或是刻意無視這種動態管理,頻現「死人吃低保」事件。2011年,江西省湖口縣被曝出某村民過世後仍舊「領」了2年的低保金,而其子是當地民政部門幹部。
暢通監督機制以清理「官保保」
「低保這個事情上,基層幹部的權力太大。」 中國農業大學[微博]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朱啟臻如此感嘆。在整個低保政策中,基層幹部擔負著重要的職責,從而也就擁有著集中的權力。一些「官保保」玩弄職權,無視規章制度,把國家安排自己管理的低保當做發給自己的「紅包」。一些基層群眾把問題反映上去之後得不到反饋,反倒會「惹惱」基層幹部,得不償失,因此往往只能敢怒不敢言。
針對低保不公現象,各地多次開展清理違規低保行動,並集中整改。記者發現,不少整改工作實際上在原有的低保政策中已有要求,如組織集體會議、近親低保單獨備案等,只是過去沒能做到。然而,集中清理行動並非長久之計,「官保保」仍然不斷再現。朱啟臻認為,當前的低保流程嚴重缺乏監督,既沒有監督主體也沒有監督機制,使得國家補助沒有給到應給的補助對象,困難群眾的利益難以得到保護。
調研多地農村問題的華中科技大學教授賀雪峰認為,要使得「官保保」問題得到長效解決,需要建立暢通的監督渠道,建立完善的信息公開機制。「監督機制要落到實處,群眾的舉報要即時受理,嚴格追究相關人員責任,發現一例,查處一例。」
「可以把權力更多地交給群眾。」朱啟臻表示,對基層幹部權力的約束要從基層群眾做起,讓他們發得了言、見得了文、說得了話。「需要建立起一套健康的基層群眾議事規則,完善監督機制,使低保信息公開透明。」

低保的法律法規
《社會救助暫行辦法》
第六十六條 違反本辦法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級行政機關或者監察機關責令改正;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一)對符合申請條件的救助申請不予受理的;
(二)對符合救助條件的救助申請不予批準的;
(三)對不符合救助條件的救助申請予以批準的;
(四)泄露在工作中知悉的公民個人信息,造成後果的;
(五)丟失、篡改接受社會救助款物、服務記錄等數據的;
(六)不按照規定發放社會救助資金、物資或者提供相關服務的;
(七)在履行社會救助職責過程中有其他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行為的。
第六十七條 違反本辦法規定,截留、擠占、挪用、私分社會救助資金、物資的,由有關部門責令追回;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第六十八條 採取虛報、隱瞞、偽造等手段,騙取社會救助資金、物資或者服務的,由有關部門決定停止社會救助,責令退回非法獲取的救助資金、物資,可以處非法獲取的救助款額或者物資價值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罰款;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
第六十九條 違反本辦法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低保戶死亡政策:
從《關於進一步深化殯葬改革規范殯葬管理工作的通知》查詢到,基本殯儀服務內容包括遺體接運(含抬屍、消毒)、存放(含冷藏)、火化和骨灰寄存等服務,其服務執行民政部《殯儀接待服務》、《遺體保存服務》、《遺體火化服務》、《骨灰寄存服務》等服務標准。「比如免除普通殯葬車遺體接送費用、三天內普通冷藏櫃遺體存放費用等。」對低保戶可以減免。
減免的辦理程序:符合減免政策的親屬,向死者戶籍所在地民政辦申請,按要求提供死亡證明、低保證等相關材料。報經區縣民政局審批後,到殯儀館辦理基本殯葬服務費減免手續。

⑻ 怎樣寫金融扶貧調研報告

/提綱:……
一、主要做法
(一)從「頂層設計」上做好「精準規劃」
(二)從「評級授信」上做好「精準配合」
(三)從「風險補償」上做好「精準對接」
(四)從「金融優惠」上做好「精準發力」
二、存在的問題
(一)「救濟式」扶貧難轉化為「造血式」扶貧
(二)銀行發放扶貧貸款動力缺失
一是政府提供的扶貧風險保障基金一般在200萬元左右並按照1:8的比例放大貸款
二是扶貧貸款收益低而風險高
(三)貧困戶借貸及還款保障偏低
(四)金融精準扶貧合力形成難
三、對策建議
(一)加強貧困人口信用體系建設,提供金融生態保障
(二)健全扶貧風險體系,提供市場化風險分擔機制
一是大力發展農業政策性保險業務
(三)充分發揮財稅部門力量,提供協同保障
(四)加快農村信用體系建設
……
銀行支行金融扶貧工作情況調研報告
類似範文:縣金融支撐精準扶貧工作情況匯報

為進一步推進金融精準扶貧工作,人行**縣支行主動作為,圍繞「四個精準」大力推進金融扶貧工作,積極協調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和大力引導金融機構形成「一體化」合力,成效初現。
一、主要做法
**縣屬經濟欠發達縣,省定貧困村**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人,佔全縣總人口的2.23%。近年來,人行**縣支行緊緊圍繞「四個精準」,積極引導轄內金融機構探索多元化金融扶貧模式推動精準扶貧,取得了較好的經濟和社會效應。
(一)從「頂層設計」上做好「精準規劃」。人行**縣支行積極推動地方政府完善扶貧金融配套制度和體系,牽頭制定出台了《**縣金融精準扶貧實施方案》,加強了對金融精準扶貧的指導。在人民銀行**縣支行的協調下,各涉農金融機構也紛紛制定出台了《**縣扶貧和移民產業貸款管理辦法》,採取「信貸+特色農業+貧困戶」等精準扶貧模式,涉及
……(新文秘網http://www.wm114.cn省略607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看全文方法:付費極速開通 投稿換積分 注冊 登陸
請了5萬元移民扶貧產業貸款,將原來飼養5頭牛擴大到20多頭,至2016年6月底出售耕牛10頭,銷售收入近10萬元,獲純利2.6萬元。
(四)從「金融優惠」上做好「精準發力」。2016年根據縣域實際,人行**縣支行積極引導農信社創新扶貧信貸產品,推出「扶貧小額信用貼息貸款」,採取「授信管理、隨用隨貸、余額控制、周轉使用」的管理方式,對貧困戶提供資金支持。貸款期限根據貸款用途和生產經營活動的周期合理確定。同時按照「先收後貼、應貼盡貼」的原則,對扶貧貸款實行全額貼息。同時,人民銀行於12月1日向信用社發放扶貧再貸款6500萬元,將用於產業扶貧貸款和個人精準扶貧貸款,貸款利率按照人民銀行公布的基準利率執行。截至11月底,**縣扶貧產業貸款戶數120戶,金額499.7萬元,扶貧小額信用貼息貸款2戶,金額5萬元,減免貧困戶貸款利息25萬余元。
二、存在的問題
(一)「救濟式」扶貧難轉化為「造血式」扶貧。**縣貧困人口中近90%貧困原因為因病因殘疾等原因致貧,屬於典型的「無勞動力、無經濟來源、無資源」人群,只能通過財政補貼政策保障基本生活需求。具有普通勞動力或部分勞動力的貧困戶僅佔10%左右,使得符合銀行信貸條件的金融扶貧對象及支持項目缺乏,能通過金融扶貧、產業扶貧來實現脫貧的覆蓋面非常低。
(二)銀行發放扶貧貸款動力缺失。一是政府提供的扶貧風險保障基金一般在200萬元左右並按照1:8的比例放大貸款。金融部門實際投入扶貧信貸資金目前已達到6600萬元左右,遠遠超出這一比例。而扶貧貸款收息難度和風險隱患大,潛在資金損失風險十分明顯。二是扶貧貸款收益低而風險高。貧困戶的收入來源較為單一,貸款後還款壓力較大,貸款追償難。銀行機構將大量資金投入到見效慢、收益低的農村貧困地區,與其經營效益最大化的目標存在明顯沖突,弱化了其支持扶貧開發的積極性。
(三)貧困戶借貸及還款保障偏低。一是貧困戶缺乏有效抵押物,而農業經營風險分擔和保險機制尚未形成,在沒有任何抵押或是有力保障措施的情況下,銀行出於自身利益考慮不願發放貸款。二是現實中一些貧困戶依然把貸款資金等同於政府救濟款,信用觀念認識不到位,對貸款資金償還意願不強。
(四)金融精準扶貧合力形成難。扶貧資金涉及財政、扶貧、科技、林業等多個部門,扶貧辦、財政、銀行之間信息共享機制落後,政府扶貧政策、扶貧指標及具體措施和銀行機構扶貧貸款披露制度未能及時共享,難以發揮銀行信貸資金在扶貧開發中的乘數效應。
三、對策建議
(一)加強貧困人口信用體系建設,提供金融生態保障。一是統一開發金融扶貧信貸管理信息系統,對接貧困農戶建檔立卡和扶貧監測信息系統,採集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信用信息情況,為准確識別貧困戶提供依據。二是大力加強貧困人口信用環境建設,建立完善貧困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用信息徵集機制、信用評價機制以及農村信用信息共享機制。
(二)健全扶貧風險體系,提供市場化風險分擔機制。一是大力發展農業政策性保險業務。重點小額扶貧保險,擴大特色種養業險種,提高政策性農業保險的補貼比率、補貼范圍,降低保險費率,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二是建立農村信用擔保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