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良貸款的現狀分析
不良貸款是指借款人未能按原定的貸款協議按時償還商業銀行的貸款本息,或者已有跡象表明借款人不可能按原定的貸款協議按時償還商業銀行的貸款本息而形成的貸款。
我國曾經將不良貸款定義為呆賬貸款、呆滯貸款和逾期貸款(即一逾兩呆)的總和。我國自2002年全面實行貸款五級分類制度,該制度按照貸款的風險程度,將銀行信貸資產分為五類:正常、關注、次級、可疑、損失。不良貸款主要指次級、可疑和損失類貸款。 三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為4788億元,不良貸款率為0.95%,較二季度的4564億元和0.94%均有小幅上升。
分機構來看,2012年前三季度不良貸款數據顯示,除大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保持下降外,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商行、農商行和外資行在這三個季度內的不良貸款率均保持上升。而包括大型商業銀行在內的所有類別的銀行機構不良貸款余額均保持上升。
具體分類來看,大型商業銀行三季度不良貸款余額為3070億元,不良貸款率為1%,股份制商業銀行三季度不良貸款余額為743億元,不良貸款率為0.7%,城市商業銀行三季度不良貸款余額為424億元,不良貸款率為0.85%,農村商業銀行三季度不良貸款余額為487億元,不良貸款率為1.65%,外資銀行三季度不良貸款余額為63億元,不良貸款率為0.62%。
不良貸款出現反彈等原因,導致撥備覆蓋率有所降低。三季度撥備覆蓋率由二季度的290.18%微降至289.97%。
2. 中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到底有多嚴重
中國銀監會公布的2015年底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比率為1.67%。
已經公布了2015年度財務報告的中國前六大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合計接近8000億元人民幣,他們貢獻了中國全部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的62.22%。
這六大商業銀行是指國有的工、農、中、建、交以及股份制的招商銀行。六家商業銀行從資產規模來看位居中國商業銀行前列,他們提供的貸款約佔全部商業銀行貸款余額的超過六成。
截至2015年末,前六大商業銀行信貸資產的余額為47萬億,其中,不良貸款余額7929億元,不良貸款比率1.69%。2月份公布的全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比率為1.67%,其中,大型商業銀行1.66%,股份制銀行為1.53%。實際結果表明商業銀行信貸資產的惡化情況要比中國銀監會公布的數據更為嚴重。
還有一個數據顯示中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面臨的情況非常嚴峻。包括工農中建交以及招商銀行在內的這前六大銀行關注類貸款余額超過了1.6萬億,這是其列報不良貸款余額的兩倍還多。
銀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末,全國商業銀行關注類貸款余額2.9萬億。很明顯,風險壓力就在眼前。
不良貸款余額攀升,將對商業銀行的撥備覆蓋率和盈利能力產生重大影響。依靠不斷降低的撥備覆蓋率,國有的四大商業銀行艱難實現了利潤正增長。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以及建設銀行這四大國有銀行的凈利潤增速分別為0.52%、0.70%、1.25%和0.28%。與之相對應的是撥備覆蓋率大幅下滑。除了農業銀行以外,另外三家的撥備覆蓋率僅略超過150%的監管要求,但是農業銀行卻有著最高的不良貸款余額(2128億元)。
3. 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影響因素分析的論文答辯自述怎麼說
體為年利率:
一、短期貸款
六個月(含)
4.86
六個月至一年(含)
5.31
二、中長期貸款
一至三年(含)
5.40
三至五年(含)
5.76
五年以上
5.94
4. 為什麼銀監會披露的商業銀行不良貸款與其年報中數據不一致
銀監局規定,不良貸款的比例不能超過百分之五了。這是個硬性指標了。他的年報表不會超百分之五的。
5. 商業銀行金融風險表現的現狀
一、商業銀行金融風險的現狀 <br> 1.銀行業呆壞賬水平居高難下 <br> 2002年以來,我國金融機構不良貸款額和不良貸款比率不斷下降,盡管如此,過多地強調這些指標只會促使金融機構通過擴大信貸投放稀釋不良貸款或者收回有利的貸款,事實上不良貸款蘊含的金融風險依然存在,不良貸款比率仍大大高於10%的國際警戒線,僅僅是達到了我國15%的監管標准。 <br> 2.信貸投放過快潛伏新的金融風險 <br> 2003年以來,隨著我國經濟增長速度加快,金融機構信貸投放的積極性也持續高漲,而資本、經常賬戶的雙順差,大量外資通過各種渠道流入中國,央行不得不投放大量基礎貨幣進行對沖。2003年年初,央行宣布2003年金融機構貸款增加的總額應當控制在1.8萬億元以內。到了6月份就已經突破了這個目標。7月份央行公開表示務必要將信貸總額控制在2.8萬億元以內。可到了10月份貸款總額就已經突破了2.8萬億元。而且貸款的結構也發生了改變,投資大部分流向許多大型工程和基本建設,中長期貸款比重增加。由於長期債券市場的缺乏,潛在的金融風險又集中於銀行系統。而銀行系統通過發放大量新貸款來稀釋不良貸款率的盲目擴張行為也隱含著巨大的危機。在經濟結構不盡合理、社會信用環境不夠完善、公司治理結構不規范、商業銀行自身的內控機制欠缺和風險管理能力不足的情況下,這種過快的信貸投放可能潛伏著較大的金融風險。 <br> 3.信用體制不健全,金融體系透明度不高 <br> 盡管2002年我國頒布了銀行業新的信息披露准則,2004年所有銀行都須報送按五級標准劃分的貸款,信息披露水平和行業透明度有了相應的提高,但我國商業銀行的國有性、金字塔式的組織結構、決策者權責不對稱等特性,決定我國銀行業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 <br> 由於信息的不可得、搜尋成本過高、信用制度不健全,金融市場上交易雙方信息不對稱的現狀在短期內無法得到改觀,尤其是涉及公司內部經營、個人收入狀況等方面的信息。這種狀況容易導致逆向選擇行為的發生。住房信貸和汽車信貸在前幾年被認為是風險相對較小、收益較高的優質項目,但近期頻頻發生的違約現象正在改變這種觀念。 <br> 4.金融體系與地方政府千絲萬縷的聯系 <br> 由於歷史原因,盡管20世紀90年代以來對金融體系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銀行業尤其是地方性銀行與當地政府之間仍然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銀行經理、地方政府和商業機構的利益是緊密聯系的,地方政府仍然可以通過職權便利對信貸過程施加強有力的影響,來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這種特殊的關系扭曲了中央政府宏觀經濟政策的實施效果。例如,在2004年上半年的緊縮政策中,江蘇「鐵本」事件是這種關系在一定程度上的反映,損失的銀行資金、民營資本自然無法挽回。地方政府對金融機構的干預,也是潛在的金融風險來源。因此,改進國有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將是一個長久的話題,這要求管理文化從過去的一致管理轉移到個人責任管理,即對權力和責任的清晰界定和分割。 <br> 二、金融風險在我國進一步演變的趨勢 <br> 1.融資結構扭曲,在金融體系內風險向銀行集中,呆賬壞賬風險將長期存在並進一步升高 <br> 近幾年,金融機構(國有、股份制、城市商業銀行)普遍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具體體現為信貸業務的快速擴張,掩蓋了潛在的資產質量問題。尤其是那些呆壞賬比例已經偏高、融資能力及抵抗風險能力較差的中小銀行,容易陷入流動性不足的困境。而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進一步深入,破產法的進一步完善,國有企業負債的很大一部分終將轉化為賬面不良貸款,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會長時間存在且不斷出現高峰。因此,單方面加快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和加強銀行監管並不能必然消除不良貸款。需要政府提供配套措施,使商業銀行在保持經營穩定的前提下,化解不良貸款的風險。 <br> 盡管監管當局採取了各種措施處理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問題,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仍然一直在高位徘徊。在1999年成立四家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剝離了政策性因素造成的不良貸款之後,2000年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平均下降了10%左右。此後,雖然監管當局不斷強化對商業銀行的監管,但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仍然在高位徘徊且時有反彈。2004年,央行對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和交通銀行等一批擬上市的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進行了較大規模的集中處置,不良貸款再次出現明顯的雙降。 <br> 2.房地產信貸潛在風險高 <br> 由於房地產信貸(開發、按揭等)業務中,銀行處在一個比較有利的地位,近幾年房地產業的銀行信貸償還尚未出現明顯的拖欠情況,呆賬壞賬率也不高。但是,個人住房的信貸風險是有一段隱藏期的,真正暴露出來可能要幾年的時間。再加上目前的個人信貸保障系統尚未健全,大批買家申請樓宇按揭時所能提交的還款能力和信用情況信息十分欠缺,令銀行存在很大的壞賬風險。另外,一旦出現斷供、收入情況變化或者房產價格下跌,銀行便難免出現壞賬。 <br> 3.特殊國情背景下的金融風險仍將長期存在 <br> 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佔領了絕大部分業務,包括車貸、房貸等優質項目,普遍持有較強的流動性,是同業拆借市場上最主要的資金供給方,也是政府債券的主要購買者。而其他商業銀行、股份制銀行則往往是資金的借入方,流動性不足,自我調節能力較差。這樣一種嚴重不平衡的結構必然不利於我國金融體系的發展,不能滿足我國經濟增長的需要。隨之發展起來的地下金融活動,兼具創造性和毀滅性,其規模已達地上金融活動規模的三分之一,監管當局很難對這一具有高利貸性質、與黑社會相聯系的領域進行打擊和取締。地下金融活動給我國金融體系帶來的不僅是金融沖擊,更多的是社會沖擊。 <br> 三、商業銀行金融風險防範的對策研究 <br> 1.市場風險防範對策 <br> 商業銀行面臨的市場風險日趨復雜,建立一套完善的經營風險評估、預警、監測、轉移和防範機制,對市場風險實施准確的量化管理,是有效管理經營風險的關鍵和未來趨勢。筆者認為市場風險防範應從以下三方面著手:1.提高我國商業銀行的風險意識,把風險指標成為制定經營策略時重要的參數。2.以實現有效管理經營風險為目標,積極推進金融創新策略,培植新的利潤增長點,穩定收入來源。3.商業銀行必須實施科技興行經營策略。為此,我國商業銀行必須設立明確的科技進步目標和主攻方向,運用先進信息科技技術,為在經營管理中快速高效地收集和處理信息、進行優化決策和管理經營風險奠定物質基礎。 <br> 2.操作風險防範對策 <br> 首先,清晰界定操作權,職員操作權邊界不清,是釀成銀行操作風險的根本原因。職員操作權邊界不清,這意味著,操作過程中銀行職員責權利無法充分匹配。在這個背景下,銀行職員行使操作權,出於「經濟人」的自利目的,在利益一定的情況下,會極力怠工,不使用或少使用操作權,或者「反生產性」使用操作權,極力推卸責任;而在責任一定的情況下,會極力越出操作規程的規定,濫用操作權,極力追求私利。前者是「怠用」操作權,後者是濫用操作權。因此,清晰明了地界定了員工、部分的操作權,就能夠做到權清而責明,為全面提高員工執行力打下良好基礎。其次,堅持不懈地進行員工技能和企業文化培訓在清晰了每個崗位的操作權後,員工並不一定就能夠避免操作風險,因為操作風險的形成並不一定全部是由員工怠工或濫用權力造成的,在相當多的情況下是由於員工專業化程度和執行力的欠缺造成的。 <br>
6. 我的畢業論文題目是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變化趨勢的實證研究—基於16家上市銀行的數據分析。
當然需要啊,恰好,當初我正好也是實證研究的題目,用eviews比較高級,spass也行就是簡單些,我用前者拿到優秀論文
7. 銀行不良資產的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
不良資產處置行業市場格局再次引發關注 創新模式不斷出現
2018年末,不良貸款余額達到2.03萬億,不良資產市場的市場格局再次引發關注。不良資產的市場隨著經濟周期的波動更迭,資產管理公司(AMC)從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公司處收購不良資產,然後處置回收。對於銀行等機構或公司來說,可以加速不良資產處置,快速收回資金,投入到正常業務中;而對於AMC而言可以折價收購不良,處置資產回收資金後賺取一定價差。
在行業蛋糕變大的同時,不良資產處置模式也在不斷革新,如債務重組、市場化債轉股、產融結合基金、不良資產證券化、互聯網+不良資產處置等創新模式不斷出現,拓展了不良資產處置途徑。
不良資產處置市場規模創近年高位水平
不良貸款余額在2018年末達到2.03
萬億元,較3季度末有所下降,減少68億元,但依舊處於近年來高位水平。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83%,較上季末下降0.04個百分點。
從全年趨勢看,不良貸款率從年初開始連續三個季度攀升,到4季度有所下降。1季度不良貸款率為1.75%;2季度不良貸款率升至1.86%,在連續9個季度穩定在1.75%左右之後首次出現上升;3季度,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上升
0.01個百分點至1.87%;4 季度,隨著國家一系列防風險政策出台,不良率有明顯下降,為1.83%,仍處於近年高位。
商業銀行五級貸款方面,近兩年,正常類貸款佔比有小幅度提升,關注類貸款佔比則 一定程度的下降,不良類貸款佔比升高。2018
年四季度末,中國商業銀行正常類貸款余額105.02萬億元,關注類貸款余額3.46 萬億元,不良貸款余額2.03萬億元。
2011-2018年Q4中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統計情況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從不良資產供給角度看,夏雨認為,商業銀行三類貸款增速上,不良貸款增速開始抬頭,從2017年維持在12%附近,快速上漲到201·8年三季度的21.66%。未來不良資產包的形成或將隨著經濟下行壓力增大而保持較大的供給量。
從不良資產需求角度看,「4+2+N+銀行系」的不良資產市場格局基本確定,變數僅在「N」(民營未持牌資產管理機構)。隨著市場趨於飽和,未來不良資產經營機構的數量將保持在較慢的增長水平。
不良資產處置模式不斷創新
產公司可通過追償債務、租賃、轉讓、重組、資產置換、委託處置、債權轉股權、資產證券化等多種方式處置資產。
除了傳統的資產處置方式,不少市場人士認為未來,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應以投行的理念、工具、模式經營不良資產,通過債務重組、產融結合基金、市場化債轉股、不良資產證券化、「互聯網+」等創新方式積極參與運作,發現由於信息不對稱而暫時被低估價值的資產,並嫁接資本市場,提升其內在價值。例如,中國長城總裁、執行董事周禮耀曾表示:「面對新形勢,長城資產的不良資產處置模式,已經主要從政策性時期的『三打』模式實現了向商業化的『三血』模式轉變。」
目前,許多處置方式都在由傳統模式向投行化思維轉變。馬賽在采訪中也提到處置不良資產的兩個行業理論:冰棍理論和劈柴理論,所謂冰棍理論——「處置不良資產就像賣冰棍。冰棍在手裡時間長了,就融化了,不良資產也是如此。如果不能趕快處置,時間長了,就只剩下一根兒木棒了。
——更多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不良資產處置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