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關於國有商業銀行的問題(金融)
城市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現狀與成因
中國銀行業監督委員會統計資料表明,截至今年6月末,按照「五級分類法」,112家城市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為1038.9億元,不良貸款率為10.43%。經過多年的努力,尤其是通過綜合處置和資產置換,城市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得到有效控制,不良貸款率持續下降,已從最高額的34.2%下降到了10.43%。
上述數據基本反映了我國城市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現狀,但也應注意到,上述數據中不乏水分。近年的不良貸款率下降是在貸款總量增加較多的情況下實現的,帶有稀釋的因素;從微觀層面看,城市商業銀行存在人為製造數據的可能。
城市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形成原因有其與國有銀行相同之處,也有其特殊性。
(一)中小借款企業經營不善是造成不良貸款的客觀原因。城市商業銀行的市場定位不同於國有銀行,有限公司、集體企業等中小企業佔全部貸款的比例高達80%以上。由於中小企業經營不善導致的不良貸款始終是城市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形成的主要原因。
(二)銀行治理結構存在嚴重缺陷是城市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產生的根本原因。現階段,我國城市商業銀行的股權結構不合理,從而導致公司內部治理結構存在缺陷,這主要表現在:由於地方政府在城市商業銀行中處於控股地位,銀行的主要管理職位都是由政府推薦並經董事會或股東大會選舉產生;各城市商業銀行實際被控制在少數政府資本代理人手中,董事會(或理事會)、監事會等權力部門形同虛設,根本無法對銀行代理人形成有效的監督;目前各城市商業銀行激勵機制的設計並沒有完全體現商業化原則,仍帶有很強的行政性激勵色彩。
(三)風險管理方面存在諸多問題導致不良資產居高不下。
1、風險承擔主體不明確。我國城市商業銀行均是股份制,在我國《股份制商業銀行公司治理指引》中並沒有明確規定風險承擔的主體。其後果就是導致了金融風險管理意識淡薄,對風險管理缺乏緊迫感和積極性。
2、風險管理制度建設落後。只有少數規模較大的城市商業銀行設有獨立的風險管理部門,多數銀行的風險管理制度是在不斷「復制」監管部門出台的各類風險管理條例,目的僅是應付監管部門的監管,沒有形成獨立的風險管理部門和完善的管理體系。
3、風險管理人才嚴重匱乏。由於風險管理的綜合性和專業性,要求從事風險管理的人員必須具備很高的素質,經過嚴格的專業訓練。目前,城市商業銀行這方面的人才相當匱乏。
(四)關聯企業貸款造成巨額不良貸款損失。
城市商業銀行已成為中國目前發生關聯貸款問題最為嚴重的一類銀行,成都、珠海、昆明等地的城市商業銀行均發生了嚴重的關聯貸款問題,特別是2004年年初以來一些大型企業集團問題爆發,如德隆公司迂迴滲入昆明市商業銀行就是典型案例。
解決城市商業銀行不良資產問題的對策
結合城市商業銀行不良資產形成的原因,須從防止增量不良資產和消除存量不良資產兩方面來解決城市商業銀行不良資產問題。
(一)防止增量不良資產的產生
(1)重建社會信用環境、拓寬社會信用渠道,消除不良貸款產生的根源。企業、政府逃廢債的屢禁不止,已成為降低不良資產、增加有效信貸投放、提高銀行經營效益的重要制約因素。為此,應重建我國的社會信用體系,特別是建立、健全企業信用體系,完善對企業的信用評估體系,同時,應對違反信用的企業予以嚴厲懲處。
社會信用過度集中於銀行,是造成大量不良貸款的一個根本原因。要防止城市商業銀行產生新的不良貸款,消除新增不良貸款的社會因素,就應該發展直接信用,培植企業自我積累能力,鼓勵企業利用外資等方式,拓寬企業的融資渠道。
(2)完善產權制度的創新,從根本上解決不良資產的增量問題。城市商業銀行在股權結構上以地方財政控股為主,這一結構行政色彩較濃,市場化程度較低,已導致不良資產的居高不下。要解決城市商業銀行不良資產問題,就必須首先進行產權制度的改革,其關鍵就是要降低地方財政所佔的股權比重,吸引民間資本和外資。
(3)完善內控制度,提高風險防範和控制能力。銀行的內控制度是防範和控制商業銀行風險、防止新增不良貸款的第一道防線,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線。城市商業銀行強化內部控制的基礎是加強風險管理,應將風險管理貫穿於整個貸款周期,在貸前調查、貸時審查、貸後檢查管理的全過程形成相應的風險防範理念和風險監控機制,這是保持可持續發展和防範新增不良資產的制度保障。
(4)堅持立足中小企業的市場定位,堅持科學發展觀。從銀行的角度看,中小企業不僅是吸收低成本存款和發放可獲利貸款源泉,而且從長遠看,中小企業會成為我國國民經濟中最活躍和最有成長性的一份子,城市商業銀行通過增大對中小企業貸款,無疑會從中小企業的成長中獲得較高的盈利空間。
(二)降低存量不良資產
不良資產存量的盤活和清收是降低不良資產工作的基礎和現實任務。目前城市商業銀行不能像國有銀行那樣剝離不良資產,也無法爭取到國家政策的支持,城市商業銀行只有靠自身的力量降低不良資產,現階段主要有以下幾種途徑:採取追加貸款、收貸掛鉤和提前收回等信貸手段盤活不良資產;採取訴訟手段依法收貸;加快處置抵債資產;提高經營效益,利用呆賬准備金核銷部分不良貸款。
對於城市商業銀行來說,降低不良資產和提高經營效益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兩者之間的關系是相輔相成、互為因果的。提高資產質量,尤其是避免和減少不良貸款的發生、提高貸款收息率、制止企業逃廢債等,可以減少虧損,直接增加經營利潤。而經營效益的提高,也為銀行實行審慎會計原則、提高資本充足率、增加提取和核銷呆壞賬准備金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是銀行增強消化和降低不良資產能力的必要條件。城市商業銀行在化解城市信用社的金融風險,支持地方經濟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與地方政府關系比較密切。不可否認,不良資產的產生也與此有關,故在不良資產的化解上城市商業銀行應該積極爭取地方政府的支持。
㈡ 銀行不良資產的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
不良資產處置行業市場格局再次引發關注 創新模式不斷出現
2018年末,不良貸款余額達到2.03萬億,不良資產市場的市場格局再次引發關注。不良資產的市場隨著經濟周期的波動更迭,資產管理公司(AMC)從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公司處收購不良資產,然後處置回收。對於銀行等機構或公司來說,可以加速不良資產處置,快速收回資金,投入到正常業務中;而對於AMC而言可以折價收購不良,處置資產回收資金後賺取一定價差。
在行業蛋糕變大的同時,不良資產處置模式也在不斷革新,如債務重組、市場化債轉股、產融結合基金、不良資產證券化、互聯網+不良資產處置等創新模式不斷出現,拓展了不良資產處置途徑。
不良資產處置市場規模創近年高位水平
不良貸款余額在2018年末達到2.03
萬億元,較3季度末有所下降,減少68億元,但依舊處於近年來高位水平。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83%,較上季末下降0.04個百分點。
從全年趨勢看,不良貸款率從年初開始連續三個季度攀升,到4季度有所下降。1季度不良貸款率為1.75%;2季度不良貸款率升至1.86%,在連續9個季度穩定在1.75%左右之後首次出現上升;3季度,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上升
0.01個百分點至1.87%;4 季度,隨著國家一系列防風險政策出台,不良率有明顯下降,為1.83%,仍處於近年高位。
商業銀行五級貸款方面,近兩年,正常類貸款佔比有小幅度提升,關注類貸款佔比則 一定程度的下降,不良類貸款佔比升高。2018
年四季度末,中國商業銀行正常類貸款余額105.02萬億元,關注類貸款余額3.46 萬億元,不良貸款余額2.03萬億元。
2011-2018年Q4中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統計情況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從不良資產供給角度看,夏雨認為,商業銀行三類貸款增速上,不良貸款增速開始抬頭,從2017年維持在12%附近,快速上漲到201·8年三季度的21.66%。未來不良資產包的形成或將隨著經濟下行壓力增大而保持較大的供給量。
從不良資產需求角度看,「4+2+N+銀行系」的不良資產市場格局基本確定,變數僅在「N」(民營未持牌資產管理機構)。隨著市場趨於飽和,未來不良資產經營機構的數量將保持在較慢的增長水平。
不良資產處置模式不斷創新
產公司可通過追償債務、租賃、轉讓、重組、資產置換、委託處置、債權轉股權、資產證券化等多種方式處置資產。
除了傳統的資產處置方式,不少市場人士認為未來,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應以投行的理念、工具、模式經營不良資產,通過債務重組、產融結合基金、市場化債轉股、不良資產證券化、「互聯網+」等創新方式積極參與運作,發現由於信息不對稱而暫時被低估價值的資產,並嫁接資本市場,提升其內在價值。例如,中國長城總裁、執行董事周禮耀曾表示:「面對新形勢,長城資產的不良資產處置模式,已經主要從政策性時期的『三打』模式實現了向商業化的『三血』模式轉變。」
目前,許多處置方式都在由傳統模式向投行化思維轉變。馬賽在采訪中也提到處置不良資產的兩個行業理論:冰棍理論和劈柴理論,所謂冰棍理論——「處置不良資產就像賣冰棍。冰棍在手裡時間長了,就融化了,不良資產也是如此。如果不能趕快處置,時間長了,就只剩下一根兒木棒了。
——更多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不良資產處置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㈢ 商業銀行金融風險表現的現狀
一、商業銀行金融風險的現狀 <br> 1.銀行業呆壞賬水平居高難下 <br> 2002年以來,我國金融機構不良貸款額和不良貸款比率不斷下降,盡管如此,過多地強調這些指標只會促使金融機構通過擴大信貸投放稀釋不良貸款或者收回有利的貸款,事實上不良貸款蘊含的金融風險依然存在,不良貸款比率仍大大高於10%的國際警戒線,僅僅是達到了我國15%的監管標准。 <br> 2.信貸投放過快潛伏新的金融風險 <br> 2003年以來,隨著我國經濟增長速度加快,金融機構信貸投放的積極性也持續高漲,而資本、經常賬戶的雙順差,大量外資通過各種渠道流入中國,央行不得不投放大量基礎貨幣進行對沖。2003年年初,央行宣布2003年金融機構貸款增加的總額應當控制在1.8萬億元以內。到了6月份就已經突破了這個目標。7月份央行公開表示務必要將信貸總額控制在2.8萬億元以內。可到了10月份貸款總額就已經突破了2.8萬億元。而且貸款的結構也發生了改變,投資大部分流向許多大型工程和基本建設,中長期貸款比重增加。由於長期債券市場的缺乏,潛在的金融風險又集中於銀行系統。而銀行系統通過發放大量新貸款來稀釋不良貸款率的盲目擴張行為也隱含著巨大的危機。在經濟結構不盡合理、社會信用環境不夠完善、公司治理結構不規范、商業銀行自身的內控機制欠缺和風險管理能力不足的情況下,這種過快的信貸投放可能潛伏著較大的金融風險。 <br> 3.信用體制不健全,金融體系透明度不高 <br> 盡管2002年我國頒布了銀行業新的信息披露准則,2004年所有銀行都須報送按五級標准劃分的貸款,信息披露水平和行業透明度有了相應的提高,但我國商業銀行的國有性、金字塔式的組織結構、決策者權責不對稱等特性,決定我國銀行業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 <br> 由於信息的不可得、搜尋成本過高、信用制度不健全,金融市場上交易雙方信息不對稱的現狀在短期內無法得到改觀,尤其是涉及公司內部經營、個人收入狀況等方面的信息。這種狀況容易導致逆向選擇行為的發生。住房信貸和汽車信貸在前幾年被認為是風險相對較小、收益較高的優質項目,但近期頻頻發生的違約現象正在改變這種觀念。 <br> 4.金融體系與地方政府千絲萬縷的聯系 <br> 由於歷史原因,盡管20世紀90年代以來對金融體系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銀行業尤其是地方性銀行與當地政府之間仍然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銀行經理、地方政府和商業機構的利益是緊密聯系的,地方政府仍然可以通過職權便利對信貸過程施加強有力的影響,來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這種特殊的關系扭曲了中央政府宏觀經濟政策的實施效果。例如,在2004年上半年的緊縮政策中,江蘇「鐵本」事件是這種關系在一定程度上的反映,損失的銀行資金、民營資本自然無法挽回。地方政府對金融機構的干預,也是潛在的金融風險來源。因此,改進國有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將是一個長久的話題,這要求管理文化從過去的一致管理轉移到個人責任管理,即對權力和責任的清晰界定和分割。 <br> 二、金融風險在我國進一步演變的趨勢 <br> 1.融資結構扭曲,在金融體系內風險向銀行集中,呆賬壞賬風險將長期存在並進一步升高 <br> 近幾年,金融機構(國有、股份制、城市商業銀行)普遍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具體體現為信貸業務的快速擴張,掩蓋了潛在的資產質量問題。尤其是那些呆壞賬比例已經偏高、融資能力及抵抗風險能力較差的中小銀行,容易陷入流動性不足的困境。而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進一步深入,破產法的進一步完善,國有企業負債的很大一部分終將轉化為賬面不良貸款,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會長時間存在且不斷出現高峰。因此,單方面加快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和加強銀行監管並不能必然消除不良貸款。需要政府提供配套措施,使商業銀行在保持經營穩定的前提下,化解不良貸款的風險。 <br> 盡管監管當局採取了各種措施處理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問題,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仍然一直在高位徘徊。在1999年成立四家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剝離了政策性因素造成的不良貸款之後,2000年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平均下降了10%左右。此後,雖然監管當局不斷強化對商業銀行的監管,但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仍然在高位徘徊且時有反彈。2004年,央行對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和交通銀行等一批擬上市的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進行了較大規模的集中處置,不良貸款再次出現明顯的雙降。 <br> 2.房地產信貸潛在風險高 <br> 由於房地產信貸(開發、按揭等)業務中,銀行處在一個比較有利的地位,近幾年房地產業的銀行信貸償還尚未出現明顯的拖欠情況,呆賬壞賬率也不高。但是,個人住房的信貸風險是有一段隱藏期的,真正暴露出來可能要幾年的時間。再加上目前的個人信貸保障系統尚未健全,大批買家申請樓宇按揭時所能提交的還款能力和信用情況信息十分欠缺,令銀行存在很大的壞賬風險。另外,一旦出現斷供、收入情況變化或者房產價格下跌,銀行便難免出現壞賬。 <br> 3.特殊國情背景下的金融風險仍將長期存在 <br> 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佔領了絕大部分業務,包括車貸、房貸等優質項目,普遍持有較強的流動性,是同業拆借市場上最主要的資金供給方,也是政府債券的主要購買者。而其他商業銀行、股份制銀行則往往是資金的借入方,流動性不足,自我調節能力較差。這樣一種嚴重不平衡的結構必然不利於我國金融體系的發展,不能滿足我國經濟增長的需要。隨之發展起來的地下金融活動,兼具創造性和毀滅性,其規模已達地上金融活動規模的三分之一,監管當局很難對這一具有高利貸性質、與黑社會相聯系的領域進行打擊和取締。地下金融活動給我國金融體系帶來的不僅是金融沖擊,更多的是社會沖擊。 <br> 三、商業銀行金融風險防範的對策研究 <br> 1.市場風險防範對策 <br> 商業銀行面臨的市場風險日趨復雜,建立一套完善的經營風險評估、預警、監測、轉移和防範機制,對市場風險實施准確的量化管理,是有效管理經營風險的關鍵和未來趨勢。筆者認為市場風險防範應從以下三方面著手:1.提高我國商業銀行的風險意識,把風險指標成為制定經營策略時重要的參數。2.以實現有效管理經營風險為目標,積極推進金融創新策略,培植新的利潤增長點,穩定收入來源。3.商業銀行必須實施科技興行經營策略。為此,我國商業銀行必須設立明確的科技進步目標和主攻方向,運用先進信息科技技術,為在經營管理中快速高效地收集和處理信息、進行優化決策和管理經營風險奠定物質基礎。 <br> 2.操作風險防範對策 <br> 首先,清晰界定操作權,職員操作權邊界不清,是釀成銀行操作風險的根本原因。職員操作權邊界不清,這意味著,操作過程中銀行職員責權利無法充分匹配。在這個背景下,銀行職員行使操作權,出於「經濟人」的自利目的,在利益一定的情況下,會極力怠工,不使用或少使用操作權,或者「反生產性」使用操作權,極力推卸責任;而在責任一定的情況下,會極力越出操作規程的規定,濫用操作權,極力追求私利。前者是「怠用」操作權,後者是濫用操作權。因此,清晰明了地界定了員工、部分的操作權,就能夠做到權清而責明,為全面提高員工執行力打下良好基礎。其次,堅持不懈地進行員工技能和企業文化培訓在清晰了每個崗位的操作權後,員工並不一定就能夠避免操作風險,因為操作風險的形成並不一定全部是由員工怠工或濫用權力造成的,在相當多的情況下是由於員工專業化程度和執行力的欠缺造成的。 <br>
㈣ 不良貸款的現狀分析
不良貸款是指借款人未能按原定的貸款協議按時償還商業銀行的貸款本息,或者已有跡象表明借款人不可能按原定的貸款協議按時償還商業銀行的貸款本息而形成的貸款。
我國曾經將不良貸款定義為呆賬貸款、呆滯貸款和逾期貸款(即一逾兩呆)的總和。我國自2002年全面實行貸款五級分類制度,該制度按照貸款的風險程度,將銀行信貸資產分為五類:正常、關注、次級、可疑、損失。不良貸款主要指次級、可疑和損失類貸款。 三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為4788億元,不良貸款率為0.95%,較二季度的4564億元和0.94%均有小幅上升。
分機構來看,2012年前三季度不良貸款數據顯示,除大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保持下降外,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商行、農商行和外資行在這三個季度內的不良貸款率均保持上升。而包括大型商業銀行在內的所有類別的銀行機構不良貸款余額均保持上升。
具體分類來看,大型商業銀行三季度不良貸款余額為3070億元,不良貸款率為1%,股份制商業銀行三季度不良貸款余額為743億元,不良貸款率為0.7%,城市商業銀行三季度不良貸款余額為424億元,不良貸款率為0.85%,農村商業銀行三季度不良貸款余額為487億元,不良貸款率為1.65%,外資銀行三季度不良貸款余額為63億元,不良貸款率為0.62%。
不良貸款出現反彈等原因,導致撥備覆蓋率有所降低。三季度撥備覆蓋率由二季度的290.18%微降至289.97%。
㈤ 我國政府為了減少四大國有銀行的不良貸款採取了哪些措施
論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化解及法律對策
一、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現狀
根據中國建設銀行2002年5月首次披露的數據,截至2002年第一季度末,該行不良貸款率為18.14%。到2004年末,這一比例下降為3.92%,2005年末再降為3.84%。此外,中國銀行作為與建設銀行同為首批股份制改革試點銀行之一,2004年共處置境內行不良貸款2539億元,使得2004年末的不良貸款比率降到5.12%,較2003年末下降11.16%個百分點。中國工商銀行2001年末不良貸款率高達29.8%,2004年之後,工商銀行明顯加快了不良貸款處置步伐,2005年,該行不良資產和不良貸款率分別降至2.49%和4.43%。
二、銀行不良貸款產生的經濟學分析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由於經濟人的有限理性、機會主義行為傾向和信息的非均衡性等原因,商業銀行在經營過程中出現不良貸款的現象是不可避免的。
1.經濟人的有限理性
經濟學中將人的經濟行為假定是「合乎理性的」。但是在實際經濟生活中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就借款者的有限理性而言,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中,由於不確定因素較多,借款者將面臨社會風險和經營風險,有可能出現因決策失誤導致不能及時歸還銀行貸款的情況。就貸款者的有限理性而言,由於信息的非均衡性,貸款者很難確保資金配置的安全性,因此發生貸款損失是無法避免的。
2.經濟人的機會主義行為傾向
經濟學中將機會主義行為定義為「用虛假的或空洞的,也就是非真實的威脅或承諾來謀取個人利益的行為」。由於人的有限理性,機會主義行為傾向必然存在。在信貸交易發生之前,貸款風險高的借款人為了達到取得貸款的目的,隱瞞或提供虛假資料,使銀行的信貸資產存在潛在風險。在信貸交易發生之後,借款者從自身利益出發,將會從事從貸款者角度來看並不期望進行的高風險高收益的活動,達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貸款者將面臨貸款難以及時收回的潛在風險。
3.信息的非均衡性及其導致的逆向選擇效應與道德風險效應
銀行信貸決策中,信息大致包括:宏觀方面的信息,如國家產業政策、貨幣政策等;微觀方面的信息,如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管理水平、市場開發能力、企業家素質等。根據市場各經濟主體所獲取信息的差異性,將信息分為均衡信息和非均衡信息兩類。非均衡信息是指各市場參與主體所獲得的市場信息存在某種程度的差異。
在信貸市場上,銀行與企業是市場參與主體。一方是借款人即企業。作為資金的借入者和使用者,對於借入資金的「實際」投資項目(不一定是向銀行所聲稱的項目)的收益和風險有充分信息;另一方是貸款人即銀行。銀行只是資金的提供者,並不直接參與資金的使用,對於被借資金使用的有關信息只能通過企業或其他渠道間接了解,因此在一般情況下,不可能擁有與企業同等程度的信息。這種非均衡信息的存在使銀行不可能及時准確地判斷借款人的信用質量和資金償還概率。
在非均衡信息的信貸市場上,存在利率的逆向選擇效應和道德風險效應。斯蒂格利茨和韋斯認為,隨著利率的提高,會出現:
(1)由於銀行事先無法全面了解借款人的相關信息,便將貸款利率作為一種檢測信號。更高比例的較喜歡冒風險的借款人(風險偏好型)將出來接受貸款利率的提高,而不喜歡冒風險的較安全的借款人(風險規避型)將退出申請人的隊伍,這就是「逆向選擇」。
(2)願意支付較高利率的借款者將傾向於改變自己的經營項目,從事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項目來獲取更高的利潤,貸款風險也將增加,這就是「道德風險」。道德風險還會強化逆向選擇效應,使銀行貸款風險隨貸款利率的提高而不斷增大。
三、國有商業銀行化解不良貸款的對策
1.加大對未剝離不良貸款的管理和處置力度
政府應培育完善的不良貸款流通市場。通過市場中介,拓寬不良貸款的信息交流渠道,尋找國內外潛在投資者、購買者和合作夥伴,鼓勵私人企業和外資參與,通過採取靈活方式,如公開拍賣和暗盤投標、股本合資等,為不良貸款的處置提供足夠的後續資金。
積極創新處置手段,突破原有的收貸范圍,以最大限度地保全信貸資產為目的,制定切實可行的清收現金、以物抵債等清收管理辦法。可以將實物資產、票據、無形資產和知識產權作為償債物,通過對抵押資產的開發、轉讓、租賃和拍賣變現等形式實現不良貸款的有效盤活。對於有抵押物的企業不良貸款,如果失去了現金償還能力,應該將償債物及時收回並盡快處理,沖抵貸款余額,防止由於抵押物損毀或貶值造成貸款損失加大。對一些停產、半停產企業,雖然銀行未辦理抵押手續,也應通過與企業協商或通過訴訟等手段收取企業易變現資產,用以抵償銀行貸款本息,減少貸款損失。對於有擔保抵押物的不良貸款,應依法及時追索擔保抵押物,進行拍賣,清收不良貸款。
2.嚴格控制新增貸款的質量,從根本上減少不良貸款產生的數量
目前國有商業銀行希望通過貸款總量的擴大來稀釋不良貸款的存量,但是要徹底解決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問題,存量盤活與增量優化必須同步進行。因此在擴大貸款總量的同時,必須強調增量優化。
(1)加快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步伐,提高資本運營效率。①深化國有商業銀行產權制度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產權制度是商業銀行體制的基礎,決定著銀行的運行效率和資源配置效率,因此必須加快國有商業銀行產權制度改革,在國家控股的前提下改變單一的所有制結構,引入非國有投資者。實行決策權、管理權與監督權的分離,真正把國有商業銀行辦成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現代金融企業。②建立信息公開披露制度。健全會計制度,實行統一的會計核算和稽核標准,使國內外投資者對投資對象有比較透徹的了解,減少政府(中央銀行)、國有商業銀行與借款企業之間因信息非均衡而誘發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國有商業銀行應充分利用先進的計算機網路技術,盡快建立和完善客戶信息系統,既能為貸前決策提供信息服務,又能為貸後管理提供分析數據。③優化貸款結構,提高信貸資產質量。根據產業特點和經濟發展水平,把貸款資源配置在國內亟需發展的能源、交通、電訊和主導產業上。重點扶持和發展市場前景廣闊、經濟效益好的大中型企業集團;要控制貸款集中程度,大額貸款與小額貸款保持合理比例。積極創新貸款業務,繼續發展個人住房、購置汽車等消費信貸,提高優質貸款佔全部貸款的比重。④盡快建立國有商業銀行的風險控制和風險預警制度。為了提高國有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水平,不但要建立各種風險識別、風險計量和風險控制的模型和工具,開發相應的風險管理資料庫和風險管理信息系統,為風險管理決策提供技術支持;同時還須建立相應的風險管理組織、企業流程等制度平台。加強貸前、貸中和貸後的風險管理,建立以風險管理為核心的貸款決策控制制度。依據風險度高低決定貸款金額大小、利率高低和期限長短。認真做好貸前調查,提高貸前決策水平。充分掌握借款人的財務狀況和信用等級。按照「5W」原則即貸給誰(who)、為什麼貸款(why)、用什麼做擔保(what)、什麼時間能夠歸還(when)、如何歸還(how),認真審核確認後再給予貸款,盡可能減少決策風險。推廣擔保抵押貸款,完善貸款抵押制度和擔保手續。擔保抵押貸款是市場經濟發達國家通行的一種貸款制度,借款人向銀行申請貸款時應提供擔保,銀行應對貸款人及擔保人的償還能力、抵押物的權屬和價值進行嚴格審查,確認借款人及擔保人的資信良好、有償還能力時才給予貸款,這是減少貸款風險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資金貸出後作為債權人的銀行要認真做好信息反饋工作,注意搜集資金運營信息,對企業的重大財務活動加強監督,及時准確地掌握資金流向以及資金使用質量的信息,通過監督和分析及時發現資金使用過程中的問題,採取補救措施防止信貸資金繼續惡化。健全信貸資產風險預警機制,完善風險管理的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和評估決策等工作,一旦貸款進入預警范圍內,則立即採取各種有效措施化解信貸風險發生,這是提高信貸資金質量,加強風險控制的一個重要環節。
(2)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完善相應的配套措施。①轉換政府職能,減少政府對銀行信貸行為的干預,增強國有銀行的獨立性。政府要提供完善的政策支持和法律支持,營造良好的信用環境,建立統一的信用評價體系。充實國有商業銀行的資本金,增強商業銀行抵禦風險的能力;根據經濟發展的要求,要及時修改有關國有企業流動資金的管理辦法,對自有流動資金不足30%的新建企業,應禁止發放貸款。②強化外部約束,加強銀監會對國有商業銀行信貸資金發放的監督管理。一方面,監督部門要遵循國際金融監管原則,完善監管體系,改進監管手段,綜合運用法律、行政和經濟手段加強對國有商業銀行的外部監管。另一方面,要加大金融執法力度,強化對國有商業銀行貸款的稽核檢查,及時糾正各種違法、違規行為。通過信息收集系統和風險預警系統等技術支持,建立對國有商業銀行及其信貸業務的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稽核檢查制度。只有加強對國有銀行信貸行為的監管力度,才能提高信貸質量,有效控制不良貸款的增長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