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金融商業 » 2019年農村金融貸款總量
擴展閱讀
貸款借10萬利息多少 2022-01-05 22:38:32

2019年農村金融貸款總量

發布時間: 2021-12-28 16:06:17

① 螞蟻金服成立農村金融事業群 農村市場到底有多大

早在2014年阿里就已經開始了農村金融的布局,阿里的千縣萬村農村淘寶計劃,至今已成立超過10000個村級服務站點,覆蓋了全國20餘個省份。
農村金融市場為什麼會存在巨大缺口
通常情況下,尤其是在縣域經濟還未取得明顯發展的時候,傳統金融行業對農村市場是整體排斥的,長此以往便導致了我國農村地區的金融排斥困境越來越突出。所謂的金融排斥是指社會中的某些群體沒有能力進入金融體系,沒有能力以恰當的形式獲得必要的金融服務。目前,判定我國農村地區金融排斥現狀的主要依據是坎普森與韋利提出的六大指標,即地理排斥,評估排斥,條件排斥,價格排斥,營銷排斥和自我排斥,通過對比農村地區現狀與上述指標的契合度,我們很容易便能發現隱藏在農村金融排斥現象背後的巨大金融服務缺口。
第一,地理排斥。由於農村地處偏遠、人口分散,金融機構業務開展就會面臨交通阻礙或成本過高,導致金融服務效率低、不積極。據銀監會發布的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底,我國還有將近3000個鄉鎮沒有銀行業金融機構設立營業網點,約佔全國鄉鎮總數的7%,其中有342個鄉鎮沒有任何金融服務,占金融機構空白鄉鎮總數的12%。由農村地區銀行網點的低覆蓋率所折射出的即是傳統銀行業對農村市場的忽略。
第二,評估排斥。農村市場在金融服務評估上普遍面臨評估過於嚴格的痛點,一方面,農村生產經營活動易受自然環境影響,生產周期長、產量不穩定、經濟效益差,借貸風險極度不可控。另一方面,農村地區是一個信用環境整體偏差的信貸市場,農民缺乏基礎的金融知識和起碼的契約精神,導致農村信用體系難以形成。基於把控風險的考慮,銀行只能通過設立嚴格的貸款評估程序來降低風險發生率,有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我國涉農貸款僅占各項貸款總額的28%左右,足以說明農村地區的貸款難現狀。
第三,條件排斥。條件排斥與評估排斥本質上是一樣的,即銀行業通過抬高農戶貸款的資質門檻來實現風控。以農村信用社貸款為例,針對農村個人的借款條件就包含穩定收入證明、還款能力證明、市場化的資產作為抵押物等。但事實上大多數農民都不具有財產權,所以無法通過抵押不動產來進行貸款,而高違約率的信用貸款不僅阻礙了農村借貸服務的正常開展,還進一步惡化了農村信用環境。
第四,價格排斥。考慮到涉農貸款的高風險性,央行曾經發文允許農村金融機構在貸款利率上擁有較其他商業銀行更大、更靈活的浮動范圍,利率上浮范圍遠大於一般性的商業銀行。以農村信用社為例,大部分地區的農村信用社的貸款浮動許可權是基準利率的90%~230%,浮動幅度超過200%的佔70%以上。此外,據資料顯示,農村信用社貸款通常還會要求農戶按貸款額的5%~10%繳納股金。農村金融機構在貸款利率執行上的這種高浮動,既增加了農戶貸款的難度,又降低了農戶從正規金融機構貸款的熱情。
第五,營銷排斥。營銷排斥主要是指農村金融機構服務人員數量上的稀缺性及金融產品供給的單一化。一方面,數據顯示截止2008年底,平均每萬名農村人口擁有金融機構服務人員數16.7個,農村金融服務人員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了農村金融機構服務發展的廣度和深度。另一方面,農村金融機構業務品種過於單一,僅僅集中在儲蓄和信貸上,金融供給結構極其不合理。
第六,自我排斥。一些經濟欠發達的農村偏遠地區,由於環境閉塞、信息滯後,當地人群普遍對新觀念的接受程度不高。作為金融機構而言,又將這部分群體進行了剝離,而他們在被傳統金融體系排除的同時,自身也加劇了對傳統銀行的陌生感及不信任感。

② 中國目前農戶貸款的現狀P2P金融有哪些切入

純粹的農戶從事農業生產的貸款現實就是,逾期壞賬高得嚇人。想做好農村市場,短期來看基本不可能。農信社做了好多年農村的借款了,壞賬逾期還是高得嚇人。
之前的工作會接觸到農村借貸市場這塊,專注做農戶的從事農業生產的,風險很難降下來。原因如下:
1.本身從事農業生產的風險還是比較高的,農業生產豐年和欠收這些都是交替循環的,收入很難保障。農產品價格本身也很難保證利潤。
2.農業人口,因為教育等和本身的所處的環境來看,契約精神其實沒那麼強,在他們看來,晚幾天還款其實沒什麼的,最後只要還款了,就不涉及誠信什麼的。但是對於企業來說,逾期這些問題就很頭疼了。
3.有一段時間,我跟公司的信貸同事去過部分有業務的農村地區。好幾個借款人采訪他就是在麻將桌邊。更有一位一邊輸液一般打麻將。
4.純做農村市場,就基本和做公益一樣,企業是很難盈利的,一筆借款額度兩三萬的居多,貸前調查代後管理,還一樣不能少。企業的借款成本其實是很高的。
但是,農戶們勤奮嗎?他們真的很勤奮,但是也有少部分好吃懶做的,多數是老實人,老實人踏實種地,反而不會想太多借錢的事。老是借錢的,要麼真是有借款需求,踏實做事的,或是家裡有事應急的。但是,也遇到,借幾萬跑路的、賴賬的。
純農戶的借款需求,其實不太適合企業來做,政府出面,可能會更好。
那麼,是不是農村地區的市場就沒潛力了呢?關鍵是如何定義這個范圍。圍繞農村地區的鄉鎮、三四線城市的小微經營者他們的借款需求還是很不錯的。
有很多的農戶,開始離開土地,到城鎮、三四線城市打拚了。離開土地的這一批人,更能吃苦,更努力。有意思開始從事經營活動的這批人,是十分在意自己的借款信譽的。這部分市場還是很大的,也是能夠給企業帶來利潤的。未來,如果瞄準農村城鎮化這塊的借貸市場,機會還是很大。

③ 當前我國農村金融的現狀分析

對於農村金融體系而言,最重要的功能是把農村剩餘資金轉化為農村儲蓄,再把農村儲蓄轉化為農村投資。

我國農村金融體系比較成功的把農村剩餘資金轉化為儲蓄,農村儲蓄在向農村投資轉化過程中受阻,農村較多的資金流出農村。因此,目前我國農村金融面臨的最大問題是農村資金的外流。閑置資金轉化為農村儲蓄的現狀,我國農民儲蓄率高,我國農民具有較強的儲蓄能力較高的儲蓄率較大的儲蓄額,這是農村金融機構能夠吸收大量存款的根本原因,為農村資金外流奠定了基礎,提供了可能。農村儲蓄轉化為農村投資主要表現為貸款,從農業得到的貸款與農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及其不相稱。雖然我國農村貸款有了較大幅度的增加,但是與農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和其他產業的到的貸款相比,支持率偏低。

改革開放三十年過去了,農業貸款的相對份額不但沒有得到任何改善,而且呈現不斷擴大的趨勢。沒有充分發揮農村金融體系對農業的應有的支持,我國農業貸款仍有巨大的潛力。農村存款大於貸款,農村存款與農村貸款不僅差額越來越大其增長速度明顯加快,存貸款額逐年增大資金外流嚴重。相對於工業城市居民城市,農業比較利益低下,農民收入低,農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捷,造成對農業農戶及農村企業的貸款無利可圖,甚至虧損,一些商業銀行的分支機構無法延伸到偏遠的農村,甚至從廣大農村地區撤出,導致農村金融發展十分緩慢。

目前我國金融體系缺乏足夠規避農業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機制。由於農業經常面臨巨大的自然風險和變化多端的市場風險,如果沒有相應的規避機制或者規避機制不健全,往往是農業生產者及其有關參與者不得不面臨巨大的難以承受的自然和市場風險。出於理性的選擇,有關的農業參與者會減少對農業的投入,農村金融機構也相應的減少了對農業的貸款。農村社會信用體系不健全使得農村金融機構難以了解農村企業和個人的資信情況,導致農村信貸過程中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等機會主義盛行,農村金融機構惜貸嚴重,大量資金流向城市和工業。農村金融機構規模小風險大,儲蓄存款向大銀行集中的現象比較突出,制約了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的發展也導致大量農村資金外流。

④ 農村金融規模

對於我國農村民間金融組織與活動的規模、分布和作用,學者們進行了一些調研和評估。在總量規模估計上,學者們的估計差異仍然較大;在分布和作用方面,學術界的分歧較小。總體看法為,農村民間金融組織與活動的規模大、分布廣、作用重要。

3.1 規模
我國農村都普遍存在民間金融組織或活動。不同學者對其規模作了不同的估計。由於農村民間金融調查存在樣本小、總體大的問題,學者迄今為止所作的統計推斷並不一定可靠。有關農村民間金融的總量估算數據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指向性的。郭沛(2003)依據第三方調查數據計算了我國農村非正規金融規模在2002年為2001億元-2750億元之間。中央財經大學課題組2004年對全國20個省,82個市縣,206個鄉村、110家中小企業、1203位個體工商戶進行了實地調查,對各地區地下金融規模、農村地下金融規模、中小企業非正規融資規模進行了基本判斷,測算出2003年全國地下金融(地下信貸)的絕對規模在7405億元——8164億元之間(李建軍等,2004)。兩者的推算在方法論上均有明顯缺陷,但無疑是可貴的嘗試。[10] 根據一些學者的不完全統計,中國農村「高利貸」高達8000億到1.4萬億元,僅浙東南地區就有3000多億元(唐仁健,2003;張宇哲,2004)。但這種計算依據並不清楚。

也有一些研究估算了我國農村民間金融的相對規模。IFAD(2001)的研究報告指出,中國農民來自非正規金融市場的貸款占來自正規金融市場的四倍以上,非正式信貸市場對農民的重要性遠勝於正式信貸市場。

上述中央財經大學課題組(2004)的調查結果為,全國20個被調查省、區、市的地下金融規模平均指數為28.7,即全國「地下金融」的業務規模占正規金融機構業務規模的比重近三成。從不同區域角度看,西部7省區、東部8省區和中部5省區的地下金融規模指數分別為28.98、28.66和25.2。中央財經大學課題組調查結果雖然不能推算到全國或者東中西部地區的民間金融相對規模,但從中至少可以看到這些調查樣本中的民間金融相對規模。

3.2 分布
我國全國農村各地普遍存在民間借貸。溫鐵軍(2001a)組織調查了分布在東、中、西15個省份24個市縣的41個村。[11]調查到借貸案例57起;放貸案例27起。對調查資料作統計處理後的發現是:除了有兩個地方存在不計利息的民間借貸外,其餘地區均有高利息民間借貸存在。如果按照調查地點計算,民間借貸的發生率高達95%,高利息的民間借貸發生率達到了85%。[12]

民間金融組織或活動在各地的形式有差別。比如江浙、福建、廣東存在各種合會,東北存在「對縫」業務,陝西、山西存在各種 「基金」(席秀梅等、2004)。所謂「對縫」業務,是指利用銀行借貸「轉貸」出去謀取利差(楊愛新等,2004)。寧夏吳忠市利通區截至2001年存在眾多典當行、寄賣行採用「利滾利」方式高息放貸現象(周崇華,2001)。普遍根據江蘇省鹽城市金融學會課題組的最新調查(王大龍,2004),鹽城市各縣民間金融形式主要為四種:互助形式的民間借貸(不計息或者低息),「高利借貸」,企業內部集資,村級經濟組織成為民間放貸的新主體。根據中國社科院《鄉鎮企業融資與內生金融創新研究》課題的研究,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的民間金融種類比較多,包括互助形式的民間借貸(不計息或者低息),親友熟人之間、個人和單位(政府、學校、企業等)之間、單位之間的「高利借貸」,專門民間放貸人的借貸,銀背,合會(標會等),地下錢庄,企業集資等。廣東地區的民間借貸的組織形式,一種是無組織的零散的民間借貸,包括私人間借貸、企業間借貸及集資;另一種是有組織的民營金融,包括信息公司、互助金會、標會和當鋪等。但廣東有組織的民間借貸較少,基本上是屬於圈子內借貸,借貸雙方信息很對稱(巫燕玲,2004)。

3.3 作用
無論是民間金融還是官方、半官方金融,其供給都是需要面向需求,其作用和效率首先視其在何等程度上反映偏好和滿足需求而定。農村民間金融的效率和作用首先看其是否能夠、在何等程度上反映民眾的偏好、滿足民眾的金融需求。農戶的有效信貸需求有以下幾個特點(唐仁健,2003):(1)小規模、分散化;(2)多樣性、復雜性; (3) 缺乏或較少抵押擔保; (4)方便、及時;(5) 由於貸款量不大、季節性強,農戶、小額貸款、對利率事實上並不太敏感。與此對應,金融供給者越是貼近農戶,其與農戶之間的信息對稱性就越高,信息優勢和成本優勢就越大。可以說,我國農村民間金融組織在對分散農戶提供金融服務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

從當前比較有權威性的調研看,隨著農信社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和聯保貸款的開展,正式金融對農戶和農村企業的信貸服務涵蓋廣度雖然比以前有所改善,但是其服務的深度仍然是有限的。[13]

調查數據顯示,迄今為止,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對民間金融組織信貸的依賴度較高,對農戶和農村企業金融服務需求的滿足程度較高,作用較為突出。根據何廣文(1999)對浙江、江蘇、河北、河南、陝西的21個縣的365個農村家庭的問卷調查,這些農村家庭借款行為的60.96%是與民間放貸主體之間發生的。根據國家統計局農調隊對農戶固定調查點進行的抽樣調查,多數農戶從銀行和信用社得到貸款難度較大。2000年至2003年,農民每人每年從銀行和信用社借入資金65元,通過民間借貸借入190 元,分別占借入資金總量的25%和75%(傅志寰,2004)。

民間金融的重要性為全國農村固定觀察點系統對31個省市自治區2萬多農戶的跟蹤調查數據所證實(見表格2)。從1995-1999年,這些農戶私人借款

表格 2 1995-1999年農戶借貸資金來源構成

(單位:%)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銀行、信用社貸款
24.23
25.42
23.94
20.65
24.43

合作基金會借款
5.52
3.45
2.91
3.42
3.47

私人借款
67.75
69.27
70.38
74.29
69.41

其他
2.50
1.86
2.78
1.64
2.68

資料來源:溫鐵軍,2001a。

每年均占信貸資金來源的67.75%以上。同一系統的調查結果表明,1999年,農戶通過民間借貸市場獲得的貸款占農戶貸款總數的69.41%,平均每戶1008.56元,其中,有息借款491.87元,佔48.77% (曹力群,2001a)。2000年,平均每個農戶累計借入款1020元,其中約700元來自民間借貸,而且在私人借款中有息借貸的比重高達47.7%,其中大部分為高息借貸(曹力群,2001b)。2003年的農戶借款中,銀行信用社貸款佔32.7%,私人借款佔65.97%,其他佔1.24%;1995年農戶借款中,銀行信用社貸款佔24.1%,農村合作基金會借款佔5.5%,私人借款佔67.9%,其他佔2.5%(張信哲,2004)。

據江西省農調隊對全省2450戶農戶的抽樣調查,2003年有574戶有借貸行為,佔23.4%,其中從銀行或信用社得到貸款的有120戶, 占被調查農戶的4.9%;從2001年至2003年,從銀行或信用社得到的貸款僅占農戶總借貸收入的13—23%左右,而民間貸款所佔比重為76—86%(傅志寰,2004)。據安徽省農委從農村調查點了解的情況,2003年農民戶均借款中,來自銀行、信用社的佔12.6%,來自民間借貸的佔83.5%(傅志寰,2004)。根據人民銀行濟南分行2004年的調查,山東省50%的中小企業資金需求的滿足依賴於民間借貸,在流通領域這一比例則高達80%,而且民間借貸的利率往往在10%以上(蔣飛,2004)。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的中德農戶金融需求研究課題組1999年的典型調查也同樣印證了民間金融的重要性(何安耐、胡必亮主編,2000)。廣東省東莞市雁田管理區(原雁田村)最初發展農村工業,其資本依靠其強大的宗族私人親屬關系借貸和引進資金。5個典型調查村,非正規金融活動均佔有超過65%的比重,無論它們在何種經濟發展水平(見表格3)。[14]

表格 3 五村莊農戶借貸款來源的比例

(1997-1999年3年數據,%)

王澗村

屯瓦村

福星村

項東村

雁田

個人和民間借貸
65.2
65.6
80
81.3
73.33

國有商業銀行
/
4.2
0
0
26.67

信用社
32.3
22.3
19.6
18.8

基金會
2.5
0
12.4

0

資料來源:何安耐、胡必亮主編,2000。

從總體上看,當前正式金融由於存在壟斷化、商業化等傾向,只能提供有限的農村金融服務供給,更難以滿足日益多樣化的農村金融服務需求。在這一情況下,民間金融在現階段滿足農村金融需求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⑤ 新增貸款、M2、社會融資總量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新增貸款是用於體現在我國金融企業向公司和住戶派發的人民幣借款的增加額的一個數據統計,由中央人民銀行按時向社會發展發布。新增貸款就是指目前的借款資金額。其主要表現的主要特點是傳統產業多,新興行業少;一般貸款種類佔有率多,自主創新借款佔有率少;信譽等級低的顧客多,信譽等級高的顧客少;具體用以放底的多,用以資金周轉流動性的少。具體用以放底的多,用以資金周轉流動性的少。很多的周轉資金借款變成公司的放底資產,有的周轉資金借款長達八年,經歷過數次貸款展期和借新還舊。

假定金融機構新提升了一筆借款,該筆借款是用金融機構的儲蓄派發的,因而M2最先會降低。可是在貨幣乘數的功效下,全部銀行業務會提升1貨幣乘數倍的儲蓄,早早已將以前降低的M2抵稅了。全部根據新增貸款來提升M2的高效率是十分高的,具體中M2的關鍵增加額也是由於新增貸款的提升。社會融資經營規模與M2各自意味著了金融體制的財產方和債務方,是一個錢幣的雙面,二者從不一樣層面反映了財政政策傳輸的全過程,彼此之間是互相填補、互相證實的關聯,但具備不一樣的經濟發展含義。

⑥ 2019年普惠金融科技行業分析報告

目前,民眾能夠更廣泛地享有金融服務,賬戶和銀行卡的普及、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移動互聯網的運用,使得金融服務的便利性不斷提升。

農村地區基礎金融服務覆蓋面持續擴大,金融機構通過設立網點、布設機具、設置便民服務點、流動服務站、助農取款服務點等多種手段,創新覆蓋方式。

普惠金融重點領域供給持續增加,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增量、擴面、降本、控險平衡發展,金融支持鄉村振興力度不斷加大,金融脫貧攻堅精準發力,各項服務可得性進一步提升。

金融服務廣泛性和便利性不斷提升

賬戶和銀行卡的普及是民眾獲得金融服務、消除「金融排斥」的第一步。目前我國人均擁有的銀行賬戶數量和持卡量均處於發展中國家領先水平。

根據中國中國人民銀行數據,2013-2019年上半年,我國人均擁有銀行賬戶數量及銀行卡人均持卡量不斷上升,截至2019年6月末,我國人均擁有7.6個銀行賬戶、持有5.7張銀行卡,較2014年末分別提高60%和50%。



——以上數據來源及分析請參考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與行業授信策略分析報告》、《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⑦ 中國農村金融發展在什麼時候起步重大的發展政策或措施是什麼

一是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從「大一統」框架到多元化、多層次發展。農業銀行面向「三農」的股份制改革開始實施,農業發展銀行「一體兩翼」業務發展格局初步形成,農村信用社產權結構、經營機制和服務效率發生重大變化,各類資本投資設立的村鎮銀行、貸款公司和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涌現,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掛牌開業,以股份制主導、政策性與合作制為補充,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廣泛參與的多元化、多層次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初步建立。

二是農村信貸資金從國家計劃供應到按市場原則優化配置。農村信貸資金的財政劃撥和計劃供應體制機制徹底打破,信貸規模由總量的指令性控制和層層下達指標,逐步轉向總量的指導性控制並根據風險指標實施市場化調節。農村商業性金融機構經過持續改革,公司治理架構初步建立,經營機制發生重大變化,風險管理明顯改善,支農資金由事前計劃、定向投放,逐步發展到適度錯位競爭、按客戶需求和市場信貸條件實施商業化配置,農村信貸資金市場化配置程度和配置效率顯著提高。

三是農村金融服務從簡單的「存貸匯」到多元化拓展。農村金融服務創新從無到有、由點到面,持續向縱深推進,形成了以農村小額貸款、本外幣結算、銀行卡等品種較為豐富的產品體系,貸款上櫃台、ATM、網上銀行等較為便捷的服務方式,以及共同體擔保模式等符合農村實際的有效擔保途徑,政策性農業保險廣度和深度逐步拓寬,農村金融服務的可得性、便利度明顯改善。

四是農村金融基礎服務體系從各個機構的分散運行到系統性整合完善。農村地區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創建成效顯著,農戶信用檔案和信用評價系統電子化建設啟動,覆蓋全國、功能完善的現代化支付系統和支付手段逐步向農村金融機構延伸,農村金融知識宣傳教育加強,農村信用環境逐步改善,農村中小金融機構資金匯路日趨暢通,「三農」支付日趨便捷。

五是農村金融監管從一般財政性管理到專業化的外部監管。農村金融分業經營、分業監管體制框架初步形成,明確了「管法人、管風險、管內控、提高透明度」的監管新理念,踐行「准確分類―提足撥備―做實利潤―資本充足率達標」持續監管思路,農村金融監管制度逐步完善,分類監管和差別監管措施充分運用,上下集成聯動以及內部現場與非現場監管協作機制暢通,農村金融監管有效性明顯提升。

經過30年的改革發展,農村金融已由最初的動員儲蓄、提供結算便利,逐步發展為配置「三農」資源、調節農村經濟、分散農業風險、打造誠信環境的重要行業。截至2007年末,全國縣域金融服務網點為12.4萬個,縣域金融機構存款余額達9.1萬億元,佔全國金融機構各項存款的23.4%。截至2008年9月末,銀行業涉農貸款余額7.2萬億元,佔全部貸款余額的22.8%,其中農戶貸款1.6萬億元,農戶貸款覆蓋面達到34.6%,受惠農戶3億多;農業保險保費收入91.7億元,農作物承保面積3.4億畝,承保大小牲畜3700萬頭(只),承保家禽2.9億羽(只),為支持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⑧ 中國目前農戶貸款的現狀是怎樣的

目前,中國有2000多個縣、8億多農民,這是個龐大的市場。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銀行業金融機構涉農貸款余額26.4萬億元,在各項人民幣貸款余額中的佔比達28.1%;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社會問題研究中心某項調查顯示,中國農村中16.8%的人認為需要錢,56.8%的人表示資金很緊張,而農戶認為農村貸款不便利的佔69.6%;《中國農村金融服務報告》截至2014年底的數據顯示,中國金融機構本外幣農村貸款余額為19.4萬億元,占各項貸款余額比重不到23%,農村村鎮銀行縣域覆蓋率僅為54%。

⑨ 河南省農村儲蓄存款和農村貸款2010年-2019年數據

⑩ 請問各省歷年農村貸款數據在哪裡可以查到啊不勝感激

  1. 中國人民銀行網站

  2. 國家統計局網站

  3. 採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