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本人名下的車輛二次抵押借款構成詐騙罪嗎
簡單來說,一,再次抵押可以在前次抵押價值余額范圍內抵押;二,是否構成犯罪主要根據是否還款以及是否具有還款意願來分析,如果在二次抵押借款是根本就沒有履約能力或擔保,造成他人較大損害的,不排除承擔刑責的可能。僅供參考
B. 車子做二次抵押違法嗎
當然不違法了。二次抵押是在一次抵押和車輛評估價值的余額再次進行抵押,比如你的車評估值是10萬,裡面有銀行車貸余額5萬,那麼還可以用剩下的5萬再次抵押借款,同樣也要去車管所辦理抵押登記手續,不過一般來說出借人都會再打一個折扣,畢竟二次抵押權要在一次抵押權實現後才能行使自己的權利。
C. 按揭車二次抵押違法嗎
二次抵押是指將已經作為抵押物抵押的東西作為抵押物再次抵押,從而獲取貸款的行為。例如,已有的房屋在銀行作為抵押物申請到貸款後還在正常還款階段,如果需要再次申請貸款,通過專業評估以後,在不考慮提前還款的情況下,根據評估價值再次抵押貸款。
一般情況下,在二次抵押過程中,二次抵押的權值不會超過第一次抵押貸款價值余額,這樣做主要是為了避免申請者不能償清債務給銀行帶來的麻煩。此外,二次抵押歲不需要第一抵押權人的同意,但有高至第一抵押權人的義務。
二次抵押和第一次抵押所辦的手續及需要收取的文件基本上是一樣的,即包含,看車手續——看車——到車管所做汽車抵押登記——簽訂借款協議——放款當天拿錢。
D. 按揭車可以二次貸款嗎
可以,但是必須是在滿足必定條件的情況,汽車二次抵押貸款需要借錢方滿足的條件包括:
做二次抵押的汽車,有再貸款空間。
辦理汽車二次抵押的手續要齊全。
借錢方有合法穩定的收入來源,有還款能力。
貸款機構要求的另外的條件。
以上述條件來看,車子想要二次申請抵押貸款,除了車輛本身具有二次貸款空間外,還要求借款人要有合法穩定的收入等,雙重條件滿足的情況下,才可以辦理汽車二次抵押貸款。
E. 汽車二次抵押貸款合法嘛
可以做汽車二次抵押貸款
汽車二次抵押貸款有什麼要注意
車輛二次抵押貸款,往往需要非銀行金融機構的介入才能辦理,由於此類機構的收費較高,所以各位還需三思而後行。
1、不是所有汽車都可辦理二次抵押貸款,辦理二次抵押貸款的汽車必須要有可貸款額度。如果抵押車輛只有1-2成的可貸空間,那麼建議你選擇通過其他途徑籌集資金,填補缺口為宜。
2、二次抵押貸款的貸款利率一般會比首次抵押貸款的貸款利率高不少。
3、借款人兩年內出現多次逾期或長期逾期還款的情況,基本是不能再辦理二次抵押貸款了;
4、二次抵押貸款直接通過銀行並不好辦理,一般找當地貸款公司辦理會相對容易一些;
5、借款人收入要高於總負債的2倍以上才好辦理二次抵押貸款。
F. 銀行貸款車,二次抵押,然後轉押給別人,違法嗎
這個也就是車主違約,頂多銀行要求提前還清貸款支付違約金什麼的,跟你沒什麼關系,談不上違法。
G. 銀行貸款的車子二次抵押違法嗎
不違法
基本條件
申請車貸汽車抵押貸款服務所需條件和材料:
1、擁有穩定職業,申請人擁有當地抵押車輛的所有權
2、業務開展城市長期居住和工作,職業和經濟收入證明
3、機動車登記證、行駛證、購置附加稅證(本)、購車發票
4、保險單、車船稅、進口車輛相關稅證明
5、身份證(非本地戶口客戶提供有效期內暫住證或居住證)
6、合作機構要求提供的其他文件資料
辦理流程
1、貸款機構收到申請人提供的資料;
2、對申請人進行家訪、調查以及預估車輛價值;
3、貸款機構初步預定貸款額度;
4、辦理委託公證和借款公證;
5、貸款機構收押申請人相關證件;
6、辦理抵押登記手續
7、放款
H. 車輛多次抵押違法嗎
不違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第三十五條規定:「抵押人所擔保的債權不得超出其抵押物的價值」。「財產抵押後,該財產的價值大於所擔保債權的余額部分,可以再次抵押,但不得超出其餘額部分。」據此可知,法律禁止超出抵押物實際價值的重復抵押,但不禁止就大於所擔保債權的余額部分進行再次抵押。
為促進資金融通和商品流通,保障債權的實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定本法。1995年6月30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通過 1995年6月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五十號公布 1995年10月1日起施行。
(8)車輛二次貸款違法嗎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
第一條 為促進資金融通和商品流通,保障債權的實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定本法。
第二條 在借貸、買賣、貨物運輸、加工承攬等經濟活動中,債權人需要以擔保方式保障其債權實現的,可以依照本法規定設定擔保。
本法規定的擔保方式為保證、抵押、質押、留置和定金。
第三條 擔保活動應當遵循平等、自願、公平、誠實信用的原則。
第四條 第三人為債務人向債權人提供擔保時,可以要求債務人提供反擔保。
反擔保適用本法擔保的規定。
第五條 擔保合同是主合同的從合同,主合同無效,擔保合同無效。擔保合同另有約定的,按照約定。
擔保合同被確認無效後,債務人、擔保人、債權人有過錯的,應當根據其過錯各自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