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存貸款期限錯配問題的背景
近年來,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特別是資本市場的活躍,我國居民和企業部門的資產選擇行為和投資偏好發生了較為顯著的改變,並進一步引起商業銀行資產和負債期限結構發生了一些變化,主要表現在商業銀行資金來源短期化、資金運用長期化趨勢明顯,存貸款期限錯配問題日益突出。與此同時,隨著我國經濟開放度的逐步提高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推進,人民幣升值預期的存在,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的幣種結構也發生了變化,貨幣錯配的現象逐漸顯現。
商業銀行這種「短存長貸」現象,即資產負債期限的錯配容易引發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風險。
2. 利率的期限結構說明了什麼影響因素有哪些求解
利率期限結構
是指債券的到期收益率與到期期限之間的關系。該結構可以通過利率期限結構圖表示,圖中的曲線即為收益率曲線。
或者說,收益率曲線表示的就是債券的利率期限結構。
影響因素主要取決於利率對期限的敏感性,關鍵在於國家的長期宏觀經濟政策和企業投資的遠期贏利能力。
迄今為止,中國的存貸款利率結構極其簡單,即長期利率會高於短期利率。
利率風險一般被定義為「由於利息率的變化導致損失的風險(或者收益風險)」,把與凈利息收入相關的風險稱為結構風險。
也可以理解為距到期日期限相同,利率卻不同所形成的關系。
影響因素有一般風險、流動性以及所得稅、債券期限等諸多原因。
3. 什麼是期限結構理論
利率期限結構的估計是資產定價、金融產品設計、保值和風險管理的基準。國外關於利率期限結構理論的研究分為傳統的利率期限結構理論和現代的利率期限結構理論。傳統的利率期限結構理論主要集中於研究收益率曲線形狀及其形成原因;現代的利率期限結構理論著重研究利率的動態過程。傳統的利率期限結構理論包括三個理論:預期理論、流動性溢酬理論和市場分割理論。預期理論一般是指Hicks—Lutz理論,是利率期限結構理論中最主要的理論,它假定交易無稅收、無風險且交易者理性預期,認為任何證券的利率都同短期證券的預期利率有關,遠期利率反映出對未來的即期利率(spot rate)的預期。流動性溢酬理論(Liquidity Premiums Theory)認為預期理論忽視風險規避因素是不完善的。預期理論假定債券市場的債券間存在完全的可替換性,而流動性溢酬理論認為這種完全替換性是不存在的,因為不同利率之間的相互關系不僅與對未來利率的預期有關,還與風險規避因素有關。市場分割理論將整個市場分為不同期限的更小的子市場,認為投資者受到法律、偏好或者投資期限習慣的限制,只能進入子市場中的一個,從而不同期限子市場的利率水平由本身市場的供求雙方決定。西方債券市場的經驗數據研究證明,三種理論模型中,預期理論表達了對於未來即期利率的信息;偏好理論的流動性升水在期限一年以內的政府債券定價中明顯存在,而在一年期以上的債券中則不存在;市場分割理論的經驗證明相對較弱。在傳統的利率期限結構理論中,除市場分割理論以外,其他利率期限結構理論的前提條件都認為,資金在不同期限的金融市場之間是可以自由流動的。
現代的利率期限結構理論是指隨機期限結構(stochastic term structure)模型。隨機期限結構模型是刻畫利率與期限(或時間)之間的非確定性函數關系及其變化規律的有效工具。從一系列的假設條件入手,運用模型對金融市場利率歷史數據進行分析,探索利率水平變化所遵循的規律。常見的隨機期限結構和衍生證券定價模型,按其研究方法可分為計量經濟學的均衡模型(equilibrium models)和現代金融學的無套利模型(no—arbitrage models)兩大類。均衡模型是從假設一些經濟變數開始,推出短期無風險利率的一個過程,然後尋找該過程對債券價格和期權價格的含義。根據影響利率水平因素的數量,均衡模型又分為單因素模型和雙因素模型。無套利時變參數模型(Time-Dependent Parameter Models),有Heath,Jarrow和Morton(HJM)模型、Ho-Lee模型和Hull-White模型。無套利模型將初始期限結構看作為已知量,並定義期限結構是如何演變的,這個模型主觀色彩較濃;並且其模型參數的估計必須依賴市場利率的歷史數據。隨機期限結構模型中都包含維納過程,表示短期利率受到的隨機沖擊,即利率水平是以一種隨機遊走的方式反映來自市場的沖擊,不考慮不同期限利率產品間交易存在的摩擦。
因而,無論從傳統的利率期限結構理論還是從現代的利率期限結構理論進行分析,資金在整個金融市場上的自由流動是形成完善的利率結構的基礎條件。
4. 什麼叫利率期限結構錯配
自1996年以來,我國利率經過了8次調整。通過對我國利率這9年來的期限結構分析,可以發現目前我國利率期限結構嚴重錯配。
從下面的一組數據可看到,存貸款的利率期限走勢都漸趨平緩。期限作為決定利率的一個決定因素,其所起的作用正在趨弱,而利率對期限的敏感性可以刺激資金的來源和運用,對居民、銀行、企業以及國家宏觀調控也有很大的影響。
居民持幣待消費,儲蓄意願不強。目前銀行一年期存款利率為1.98%,考慮20%利息所得稅和物價上漲因素,實際利率為-1.616%(即1.98%×0.8-3.2%)。而且,活期存款分別與一年期、五年期利率相差1.26、2.02個百分點,利率的期限部分沒能彌補通貨膨脹、機會成本等因素,居民進行長期儲蓄不僅不能保值增值,甚至可能因通貨膨脹等因素而減值,因而長期存款對居民的吸引力不大。這種情況如果持續,大多數居民將選擇別的投資渠道,或者是活期存款儲蓄以等待新的投資機會。根據央行的統計數據,近幾個月來儲蓄存款出現了明顯分流跡象。當前我國資本市場正處於低迷階段,一旦市場轉暖,投資品種增加,將對居民儲蓄存款分流產生更大作用。
銀行流動性不足,存貸期限錯配。央行2004年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顯示,3月末,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17.9萬億元,其中短期貸款余額為10.74億元,中長期貸款余額為7.16萬億元;同期居民本外幣儲蓄余額11.87萬億元,除去7.5%的法定存款准備金和4%左右的超額存款准備金,商業銀行可用於放貸的儲蓄額不過10.5萬億元。據央行統計,活期存款、定期儲蓄分別佔34.23%和65.76%(而1999年分別為24.5%和75.4%),這就是說,定期儲蓄余額不過6.91萬億元,相對於中長期貸款余額少2500億元。這說明銀行利率期限敏感性缺口嚴重失衡,銀行的中長期貸款依靠短期資金來源支撐,一旦銀行銀根緊縮,居民獲得新的投資機會,或者銀行貸款風險加大,產生大量的不良資產時,銀行就會面臨流動性風險,可能會造成銀行的虧損、破產、倒閉風險,甚至進而引發金融風險。
企業投資需求強,引發經濟過熱。由於貸款利率六個月以下的與五年期以上的相差0.72個百分點,對企業來講,力爭中長期貸款可減少資金還款壓力,擴大資金使用范圍,而且對於企業來講都有一種擴大生產的沖動,因而上項目、鋪攤子、搞基建也就成為貸款的主要去處。今年一季度金融機構實際增加貸款8351億元,已佔全年預期目標2.6萬億元的32%,同比多增247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少,基建貸款等中長期貸款繼續多增,基建貸款增加1700億元,同比多增337億元;其它中長期貸款增加1887億元,同比多增362億元。自1998年以來,中長期貸款的比重不斷提高,2004年3月末金融機構中長期貸款占各項貸款比重已達40%,比1997年末提高20個百分點。由於企業的中長期貸款多投於固定資產或者基礎設施建設,使得某些行業已出現了過熱現象,如鋼鐵行業、水泥行業、電解鋁等行業。這些行業的過高增長,一方面造成經濟運行的不平穩,使經濟呈現局部過熱現象,另一方面也造成我國能源的高消耗。
國家調控空間小,升息壓力大。作為為國家宏觀調控服務的利率,其主要是進行結構調整,不到萬不得已,一般不動利率。而且決定利率走向時要考慮「利差」,目前人民幣一年期利率為1.98%,境內美元的同期利率約為0.56%,如果提高利率無疑將對人民幣升值造成壓力。日前美聯儲加息為我國調高利率留下了一定空間,但由於我國尚未建立市場化的利率體系,存貸款各期利率的變動尚沒能形成聯動趨勢,目前利率期限結構趨勢平緩,不管是調高利率,還是降低利率的可操作空間都不大,因而建立由基準利率為決定基礎的市場化利率體系也就成為解決利率期限結構不敏感的主要方法。
5. 什麼是貸款的期限結構
貸款期限結構 是不同貸款期限的貸款額度所佔到貸款總額的比例,也就是不同期限的貸款比例即為貸款期限結構。
貸款是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按一定利率和必須歸還等條件出借貨幣資金的一種信用活動形式。廣義的貸款指貸款、貼現 、透支等出貸資金的總稱。銀行通過貸款的方式將所集中的貨幣和貨幣資金投放出去,可以滿足社會擴大再生產對補充資金的需要,促進經濟的發展;同時,銀行也可以由此取得貸款利息收入,增加銀行自身的積累。
6. 幾種主要的期限結構理論
收益率曲線反映了市場的利率期限結構,對於收益率曲線不同形狀的解釋產生了不同的期限結構理論,主要包括預期理論、市場分割理論與優先置產理論。 (一)預期理論 預期理論假定對未來短期利率的預期可能影響市場對未來利率的預期,即遠期利率。根據是否承認還存在其他可能影響遠期利率的因素,可以將預期理論劃分為完全預期理論與有偏預期理論兩類。其中,有偏預期理論相信還存在可以系統地影響遠期利率的因素,如市場流動性或其他因素等。 完全預期理論認為,長期債券收益率應等於預期對未來短期債券收益率。由此推論,上升的收益率曲線意味著市場與其短期利率水平會在未來上升;水平的收益率曲線則意味著短期利率會在未來保持不變;而下降的收益率曲線意味著市場與其短期利率水平會在未來下降。 流動性偏好理論又稱有偏預期理論,它認為遠期利率應該是預期的未來利率與流動性風險補償的累加。這種理論的基礎是,投資者在收益率相同的情況下更願意持有短期債券,以保持資金較好的流動性。那麼,長期債券的收益率必然要在預期的利率基礎上增加對流動性的補償,而且期限越長,補償也就越高者之所以要保持資金的流動性,其原因往往出於自身對利率的預期。債券期限越長,其價格對利率變化的敏感性越大,所隱含的風險也越大,投資者投資債券必然要求一個額外的風險補償。所以,在大多數情況下,流動性風險結果是形成了向上傾斜的收益率曲線。 集中偏好理論認為,債券期限結構反映了未來利率走勢與風險補貼,但並不承認風險補貼也一定隨期限增長而增加,而是取決於不同期限范圍內資金的供求平衡。集中偏好理論認為,在一定的期限范圍內資金供求的失衡將引導借款人與貸款人傾向於對自己有利的期限,因而需要能明確反映對價格或再投資風險厭惡程度的合適的風險補償,而只有所有投資者都打算在近期賣掉其投資並且所有借款人都急於借到長期債務時,風險補貼才必然隨期限增長而增加。因此,風險補償將引導投資者改變它們原有的對期限的偏好,而收益率曲線的上傾、下降、平穩甚至上凸都是有可能的。 (二)市場分割理論與優先置產理論 預期理論暗含著這樣一個假定:不同期限的債券是可以互相替代的。而市場分割理論則認為,長、中、短期債券被分割在不同的市場上,各自有獨立的市場均衡狀態。長期借貸活動決定長期債券的利率,而短期交易決定了短期債券利率。根據市場分割理論,利率期限結構和債券收益率曲線是由不同市場的供求關系決定的。 市場分割理論具有明顯的缺陷,持這種觀點的投資者也越來越少。事實上,借貸雙方在作出投資和籌資決定之前,都要比較長短期利率和預期的遠期利率,然後選擇最有利的利率與期限。因此,不同期限的債券都在借貸雙方的考察范圍之內,這說明任何一種期限的債券利率都與其他債券的利率相聯系。這種理論被稱作優先置產理論,它認為債券市場不是分割的,投資者會考察整個市場並選擇溢價最高的債券品種進行投資。
7. 什麼是利率期限結構和利率風險結構,影響因素有哪些
利率期限結構
是指債券的到期收益率與到期期限之間的關系。該結構可以通過利率期限結構圖表示,圖中的曲線即為收益率曲線。
或者說,收益率曲線表示的就是債券的利率期限結構。
影響因素主要取決於利率對期限的敏感性,關鍵在於國家的長期宏觀經濟政策和企業投資的遠期贏利能力。
迄今為止,中國的存貸款利率結構極其簡單,即長期利率會高於短期利率。
利率風險
一般被定義為「由於利息率的變化導致損失的風險(或者收益風險)」,把與凈利息收入相關的風險稱為結構風險。
也可以理解為距到期日期限相同,利率卻不同所形成的關系。
影響因素有一般風險、流動性以及所得稅、債券期限等諸多原因。
8. 存貸款期限錯配問題的介紹
簡單說,就是指「銀行資金來源短期化、資金運用長期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