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利率額度 » 我國當前貸款利率制度
擴展閱讀
貸款借10萬利息多少 2022-01-05 22:38:32

我國當前貸款利率制度

發布時間: 2021-11-09 15:54:44

㈠ 我國商業銀行的存貸款利率實行上下限制度么

不是的,存款利率在每一家銀行都一樣,而貸款利率根據總經濟師對當地經濟水平的評估後規定,一般也只是規定利率而不是有一個浮動范圍

㈡ 當前銀行貸款利率為多少

當前銀行貸款利率:
利率項目 年利率(%)
六個月以內(含6個月)貸款 4.35
六個月至一年(含1年)貸款 4.35
一至三年(含3年)貸款 4.75
三至五年(含5年)貸款 4.75
五年以上貸款 4.90

㈢ 我國銀行體系及利率的決定機制是什麼

關於利息的來源與本質有過各種理論觀點, 雖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因停留在表象的解釋上和不注重經濟關系的分析,而帶有較大的片面性。
馬克思從借貸資本的特殊運動形式分析人手,深入剖析了利息的來源與本質,為我們認識這個問題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與依據。
對利息來源與本質的認識,要根據不同的社會經濟制度,進行具體分析,注意不同制度下利息所體現的經濟關系。
各種利率都是按不同的劃分方法或劃分角度來進行分類的,劃分利率種類的目的是為了更清楚地說明問題,表明不同種類利率的特性。
利率的各種分類之間不是互相隔絕而是可以交叉的,同一種利率可以同時具備幾種利率的特性。
各類利率之間或各類利率內部都有相應的聯系,它們之間保持著相對的結構,共同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從而形成一國的利率體系。
在利率決定理論上,古今中外的學者有不同的觀點。
馬克思的利率決定理論是建立在對利息來源與本質的分析基礎上,馬克思認為平均利潤率是利率的上限,下限應該是大於零的正數,利率總是在零和平均利潤率之間受供求關系影響波動.
西方經濟學家的利率決定理論主要是從供求關系著眼的,他們都認為利率是由供求均衡點所決定的。他們之間的主要分歧在於是什麼供求關系決定利率。
一般市場經濟中影響利率變化的因素主要有
經濟因素:經濟周期、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稅收等
政策因素:貨幣政策的影響最為直接與明顯
制度因素:利率管制
微觀因素:期限、風險、擔保品、信譽、預期等
我國改革開放過程中影響利率變化的主要因素
我國利率水平的變化
利率可以直接影響人們的經濟利益。
從微觀經濟學角度:
利率影響企業的成本與收益、投資決策,可發揮促進企業改善經營管理的作用;
在收入既定時利率對個人的消費與儲蓄行為影響非常直接;利率通過改變儲蓄收益對居民選擇儲蓄方式產生作用。
從宏觀經濟學角度:
利率對貨幣需求與內生的貨幣供給具有重要作用,是實現貨幣均衡的主要變數。
對市場總供給與總需求、對物價水平、對國民收入分配,對匯率和資本的國際流動,進而對經濟增長和就業等都具有重要的杠桿作用,是宏觀經濟均衡的主要決定性因素。
利率作用的發揮要受多種因素的制約和影響
利率管制、授信限量、市場開放程度、利率彈性都會影響利率發揮作用
需要具備完善的利率機制,其中包括市場化的利率決定機制、靈活的利率聯動機制、適當的利率水平、合理的利率結構

㈣ 我國利率體制

我國利率體制是市場化

一、什麼是利率市場化
利率市場化其實質是把利率的決定權交給市場,由市場的主體自主決定利率的過程。

利率市場化其實質是把利率的決定權交給金融機構,由金融機構自己根據資金供求狀況及其對金融市場走勢的判斷,自主調節利率水平,最終形成以中央銀行基準利率為基礎,以貨幣市場利率為中介,由市場供求決定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和金融市場利率的市場化利率形成機制和市場化利率。

利率市場化的內容至少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金融交易主體享有利率決定權。金融活動是資金盈餘部門和赤字部門之間的資金
交易活動。金融交易主體應該有權對其交易的資金規模、價格、償還期限、擔保方式等具體
條款進行反復權衡和選擇。

第二,利率的數量結構、風險結構和期限結構應該由市場自發選擇。金融交易的雙方應
該有權就某一項交易的具體數量、規格、期限、風險及其具體利率水平達成協議,從而為整
個金融市場合成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利率數量結構、期限結構和風險結構。

第三,同業拆借利率或短期國債利率將成為市場利率的基本指針。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
它們市場交易量大、信息披露充分從而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市場利率,將成為制定其他一切
利率水平的基本標准,也是衡量市場利率水平漲跌的基本依據。

我國利率市場化進程

經過10多年發展,我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取得了重大的進展,現將截至目前的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進程簡要介紹如下:

2003年2月20日,中國人民銀行在發布的《2002年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公布了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總體思路:先外幣、後本幣;先貸款、後存款;先長期、大額,後短期、小額,這份利率市場化的改革框架加快了利率改革的進程。

2007年1月,中國貨幣市場基準利率Shibor開始正式投入運行。目前以其為基準的市場交易不斷擴大,Shibor在貨幣市場的基準地位初步確立。

2013年7月,中國人民銀行決定自7月20日起全面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

2015年10月24日起,中國人民銀行對商業銀行和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等不再設置存款利率浮動上限。

總的來說,到目前為止,對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思路大致有以下三種:一是擴大利率的浮動范圍;二是放開貸款利率的同時管制住存款利率,然後再逐步過渡到放開存款利率;三是從開放國債市場、推動國債改選利率市場化和放開同業拆借市場利率以及大力發展和開放商業票據貼現市場等方面來分階段和步驟來實行利率市場化。

㈤ 試述我國的利率體制改革過程,並解釋為什麼說我國當前的利率市場化改革是一種改革發展的必然

1988年10月5日,中國人民銀行下發了《關於加強利率管理工作的暫行規定》,首次以部門規章的形式對利率管理進行了專門規范,初步明確了人民銀行利率管理的主體地位和管理范圍。

1990年人民銀行下發了《利率管理暫行規定》,對人民銀行利率管理的職責范圍進行了全面的界定,並明確了人民銀行各級機構在利率管理中的職責。此時,人民銀行對利率管理的范圍覆蓋了幾乎涉及所有資金價格和對計息規則的管理。

在完善利率管理制度的同時,通過適度擴大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浮動幅度和下放利率浮動權的形式,對利率管理體制改革進行了積極嘗試。


1996年隨著統一的銀行間市場的建立,利率管理體制改革邁上了新台階。金融機構間的批發業務利率逐步放開,人民銀行管理的利率范圍不斷縮小,利率管理種類不斷簡化。

人民銀行針對不同性質資金和不同行業制定的差別利率政策逐步減少,利率管理承擔的財政職能逐步弱化,而對宏觀經濟靈活調控的職能不斷增強。

1998-1999年人民銀行連續三次擴大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貸款利率的浮動幅度,並統一了不同期限檔次利率的浮動政策,使金融機構的定價權逐步擴大。


1999年3月2日,人民銀行修訂並下發了《人民幣利率管理規定》,強調了利率杠桿對國民經濟的調節作用,進一步簡化了利率管理的種類,明確了人民銀行利率管理和金融機構自定利率的范圍。

使利率管理體制改革的成果以規范的形式明確下來。目前,我國利率管理基本上是在該《規定》的框架內進行。

(5)我國當前貸款利率制度擴展閱讀

主要缺陷

一、利率形成機上的缺陷

鑒於利率有其特殊性,從理論上講, 它的形成應當是計劃與市場共同作用的結果。這是因為, 利率作為國家實施金融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與經濟杠桿, 要由國家根據經濟發展規劃和貨幣供應狀況進行有計劃的調整, 反映國家的貨幣政策導向。

二、利率構成體繫上的缺陷

由於存在上述缺陷, 因而利率構成尚不完整。表現在一是國家計劃制定的中央銀行基準利率部分佔絕對多數, 專業銀行根據市場資金供求狀況, 圍繞基準利率而自行上下浮動的非基準利率部分佔絕對少數, 或者說, 中央銀行政策允許的、合法的浮動利率貸款極少。

㈥ 我國現行利率政策是什麼

我國是處於體制轉型期的發展中國家"但是,在開放條件下貨幣政策框架的選擇問題上,我們還是可以借鑒三國的經驗,得出一些有益的啟示:在貨幣政策最終目標方面,1995年頒布的5中國人民銀行法6規定我國貨幣政策目標是:保持貨幣幣值的穩定,並以此促進經濟增長"而實質上,我國貨幣政策面臨著來自中央政府的多目標約束:物價穩定!促進就業!確保經濟增長!支持國企改革!配合積極財政政策擴大內需!確保外匯儲備不減少!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龔方樂!應宜遜,2000;謝平,2000)"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國貨幣政策應該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堅持穩定物價的單一目標,逐步弱化直至消除多目標約束"貨幣政策最終目標確定後,貨幣政策框架的選擇實際上歸結為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選擇"我國從1996年開始將貨幣供應量作為貨幣政策中介目標"近年來,一些學者認為,M1和M2的增長率較大幅度地偏離預定的調控目標,貨幣供應量目標不再有效,應該放棄貨幣供應量目標,建立一個以通貨膨脹率為調控目標的貨幣政策框架"筆者認為,從美英德三國的實踐看來,貨幣政策框架的選擇並非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應當根據本國當前的實際經濟金融條件進行調整"根據我國當前的經濟金融實際情況,目前實行通脹目標法存在以下一些困難:(1)我國目前實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而通脹目標法要求匯率完全自由浮動,因為匯率目標與通脹目標有時會發生矛盾"要實現人民幣完全自由兌換尚需時日"(2)採用通脹目標法的前提之一是中央銀行對通脹目標有較強的控制能力,能夠綜合觀察多種指標,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充分了解貨幣政策傳導渠道,具有預測通貨膨脹的技術和能力"而目前我國的中央銀行對通貨膨脹尚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3)在中央銀行獨立性方面,根據5中國人民銀行法6的有關規定和從當前經濟金融體制改革的實際進程來看,要實現通脹目標法所要求的中央銀行獨立性仍很難"(4)在貨幣政策透明度和中央銀行可信度方面,與實行通脹目標法的國家相比,我們有待進一步提高"可見,我國目前過渡到通脹目標法的條件還不具備"我們當前的任務是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進一步完善以貨幣供應量為中介目標的貨幣政策框架,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1.由於我國金融創新的速度加快,貨幣供應量作為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確實面臨著部分學者所指出的一些問題,如可測性問題!與最終目標的相關性問題等"我們應該不斷修正這一指標,合理界定貨幣供應量的層次和統計范圍,以確保其可測性,增強其與最終目標的相關性"同時,我們應該借鑒美英德三國的做法,監測更多的信息變數,建立相應的經濟模型,提高數據分析和處理能力,最終形成一套包括貨幣供應量!利率!匯率!預期通脹率等指標在內的貨幣政策監控指標體系"
2.加快利率市場化的步伐"我國仍然是一個以管制利率為主的國家,包括存貸款利率在內的
絕大多數利率由中央銀行決定,利率市場化程度不高"而在美英德等國利率則是一種重要的貨幣政策工具"因此,我國目前應該積極推行利率管理體制改革,加快利率市場化的步伐,提高央行的間接調控能力"
3.美英德三國對貨幣政策透明度和中央銀行信譽問題的重視程度也值得借鑒"近年來,我國
中央銀行在增加貨幣政策透明度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定期公布貨幣供應量目標,編寫5貨幣政策報告6,闡明貨幣政策執行情況,以月報!季報!年報的形式公布金融數據等"但是我們仍應借鑒這些國家的經驗,進一步提高貨幣政策透明度,如增加貨幣政策決策過程的透明度,增強中央銀行引導公眾和市場的權威性,培育理性的市場預期,提升中央銀行信譽"當然,從長遠來看,我國已經加入WTO,在經濟!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國的貨幣政策將面臨金融深化和金融創新的發展!國際資本流動特別是短期資本流動的加強!利率和匯率的套利投機等等問題,這些變化在歷史上(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對西方發達國家的貨幣政策造成了較強的沖擊,並迫使大部分國家放棄了貨幣目標法"屆時,我國貨幣政策框架如何選擇,是借鑒美國的做法,不明確公布名義目標以進行有益的探索,還是借鑒英國的做法,直接採用通脹目標法,則需要進一步研究"

人民幣匯率問題的實質,並不是人民幣是否應當重估,即它的短期升降與否,而是人民幣匯率制度應採取固定匯率還是浮動匯率。換言之,匯率水平只是最終的結果,形成匯率的機制才是問題的關鍵。盡管我國名義上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但是自從1998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變化率均不到0.1%,因此IMF根據中國表現將中國視為固定匯率制國家。
經典的蒙代爾-弗萊明模型,認為在貨幣政策獨立性、資本流動和固定匯率三個目標之間,不可能同時實現。但該模型的假設並不符合我國目前利率管制和資本管制的經濟現實,本文通過改進的M-F模型分析我國的利率匯率傳導機制。
一、經典的蒙代爾-弗萊明模型
經典的蒙代爾-弗萊明模型認為,開放經濟條件下,特別是在貨幣自由兌換和資本自由流動的條件下,國際
一國貨幣當局企圖通過增減貨幣量來影響國內利率的努力是徒勞的,國內市場上的利率是由國際利率水平和外匯匯率的預期變動率決定的;國內貨幣市場和商品市場正是在這一利率水平的自發作用下實現均衡的。
經典的M-F模型認為,固定匯率制度下貨幣政策之所以無效,是由於在這種制度下。當央行企圖通過增加貨幣供應量、使得LM曲線從LM1向LM2方向右移的方式來降低利率、刺激總需求時,本國利率水平下一旦下降到CM曲線之下,在資本自由流動的條件下,會引起資本外流,並對外匯匯率產生升值壓力。在固定匯率制度下,央行為了維持匯率的穩定,會被迫向外匯市場賣出外匯,買入本幣。這會使貨幣供應量減少,使LM曲線反過來向左上方位移,並返回其初始位置,從而使央行增加貨幣供應量、降低利率、刺激總需求、增加產出的努力發生逆轉,並最終失敗。因此,在固定匯率下,貨幣當局不能自主決定貨幣供應量和LM曲線的位置,也不能有效地影響利率水平,所以貨幣政策是無效的。

㈦ !現在我國政府根據什麼調整存貸款利率的

首先,利率的調整直面通脹風險。去年12月由於糧價的上漲,CPI增長2.8%。1月份增長2.2%,2月份數據顯示CPI增長2.7%。加上煤電價格調整的壓力和潛在油價上漲的壓力,通脹顯然存在上漲壓力,而且有繼續上漲的可能。為了保持經濟「低通脹」運行的穩定環境,利率提升有利於提前調整通脹上升的預期,防範通脹水平的繼續攀升。

其次,直面流動性風險。近年來,全球過剩流動性的輸入和外貿順差,使流動性過剩的問題一直困擾中國經濟的正常運行,造成了包括過度投資、銀行新增貸款快速增長、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受到牽制,等等問題在內的許多不平衡不協調的矛盾。利率的調整,有助於配合存款准備金的調整和央行票據的發行,進一步收迴流動性的同時,改善流動性過剩推動投資反彈帶來經濟不穩定運行和減少銀行新增壞賬積累的風險。

第三,直面以資產價格泡沫積累為特徵的風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上發生的經濟危機呈現資產價格泡沫破滅引發危機的特徵。日本和東南亞的經濟危機都明顯以資產價格泡沫破滅為導火線。中國正處於資產價格泡沫形成的國際大環境的包圍之中,資產價格泡沫風險積累的特徵已經非常顯著,我們不能迴避這一全球化趨勢推動的全球金融體系的新的風險。

在當前這樣的國際國內的金融特點和趨勢下,我們不應該低估利率對資產價格泡沫的防範作用。事實上,傳統的針對通貨膨脹的貨幣政策,調整利率是通過基準利率的調整發出信號,讓所有市場的參與主體根據信號調整信貸和投資,進而達到調整通貨膨脹。在這個過程中,利率通過成本功能首先影響資金價格,進而影響投資收益,最後通過調整整體投資規模影響宏觀經濟的通脹水平。事實上,貨幣政策以通脹為目標,調整資金價格是最關鍵的一個環節。資金價格的變化,改變投資的成本,改變投資行為,改變投資規模,在穩定宏觀經濟形勢的同時,也進行了合理的市場化的資源配置。一般來說資產價格泡沫的形成,資金成本低是重要因素之一。當通脹的風險變得比較不顯著,而資產價格泡沫的風險不斷凸顯,利率作為資金成本,調整資金價格這一環節的功能可能突顯出來。貨幣政策以通脹為目標是為了防止經濟的大起大落,防止經濟周期變化帶來的經濟風險。當資產價格泡沫成為經濟大起大落的主要危機因素時,利率對遏制資產價格泡沫的作用可能被強化。

人們也比較關心利率的調整會鼓勵更多的資本流入,特別是熱錢的流入,進一步影響資產價格的不理性膨脹。事實上,自從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以來,為防止投機性資本乘虛而入,利率的調整一直非常慎重,刻意保持與美元之間3%的利差,以增加資本流入的機會成本。但是在當前被強化的人民幣穩步升值的確定的預期下,像當年日元不斷升值一樣,產生了資本流入無匯率風險的環境,促使資本無後顧之憂地流入。而5%甚至更高的升值水平,與美元與人民幣之間3%的利差相比,超過利差形成的機會成本,事實上已經起不到阻止資本流入的作用。特別是大規模資本流入推高的資產價格。2006年,中國股票市場上升了150%,資本流入的利得大大超過3%的利差。當年日元被迫升值的時候,日本政府保持低利率政策的失誤也正是對低利率帶來低資本收益能夠阻止資本流入存在不切實際的效應影響,完全忽略了資產價格泡沫帶來的短期巨大利益對貪婪的逐利資本的流入的吸引,錯失了調整的時機,給泡沫經濟危機留下了形成的空間和機會。

第四,推進利率市場化的進程。我們的利率制度安排層面的市場化程度是非常高的,除了存款利率上限和貸款利率下限,其他利率水平基本都可以由金融機構自行調節。所謂需要推進的利率市場化進程,是銀行自身根據基準利率調節的能力。央行動用利率工具,有利於引導銀行的利率調整的主動性,加大銀行對利率的敏感性,推進利率市場化在操作層面的進展。銀行業的全面開放,也使央行在貨幣政策的工具使用上更強調市場化。

㈧ 有誰可以告訴我我國的利率體制改革過程,並解釋為什麼說我國當前的利率市場化改革是一種改革發展的必然

1、為什麼利率市場化改革是我國的必然趨勢?
為了使貨幣政策工具之一的利率工具發揮出更大的效用,從長遠來講,利率市場化改革是一個必然的發展目標,對推進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及改革其他相關制度、優化資金配置、調整國民經濟結構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2、我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取得了那些進展?
早在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5年,《中國人民銀行關於「九五」時期深化利率改革的方案》,初步提出了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基本思路。2000年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2001年九屆人大四次會議提出要「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進一步提出「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優化金融資源配置」。 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進一步明確要「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建立健全由市場供求決定的利率形成機制,中央銀行通過運用貨幣政策工具引導市場利率」。

通過十餘年的努力,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穩步推進,特別是貨幣市場利率放開的進度比較快,利率市場化改革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一是逐步實現貨幣市場利率品種的市場化,包括銀行同業拆借利率、債券回購利率、票據市場轉貼現利率、國債與政策性金融債的發行利率和二級市場利率等。二是不斷簡化存貸款利率管理。過去管理的利率品種很多,近年來,通過放開或取消管制,提高了商業銀行管理利率的自主性。三是先後三次擴大對中小企業貸款的利率浮動幅度,增強了銀行貸款的風險管理能力,緩解了中小企業貸款難問題。四是放開了對外幣利率的管理。目前,人民銀行管理的外幣利率品種已經很少了。五是中資銀行法人對中資保險公司法人試行大額定期存款業務,利率由雙方協商確定。總之,從制度方面看,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近中期目標已經基本實現。
3、又存在哪些制約因素?
目前我國利率改革繼續深化的基礎條件、傳導機制與外部環境等尚有不完備之處,直接影響著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全面推進,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目前我國利率管理體制較為單一,利率彈性較低,影響了利率政策效應的傳導與發揮。
(二)利率市場化的條件及其重要組成部分尚不完善。
(三)作為資金需求方———企業,尚未建立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求發展的現代企業制度,企業管理機制不規范,企業行為未完全市場化,預算軟約束,對利率(尤其是貸款利率)信號反應不敏感,加之部分企業信用觀念淡薄,「三角債」嚴重,經濟合同和信貸約束淡化,使利率的約束性幾乎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