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降低銀行存貸款利率是積極的財政政策還是緊縮的財政政策請幫忙解釋一下
您好!調整利率屬於貨幣政策。降低銀行存貸款利率可以降低融資成本,增加貸款投放,屬於積極貨幣政策。
❷ 「推動貸款利率進一步降低」,這句話要怎麼解讀
「推動實際貸款利率進一步降低」,這是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2021年第一季度例會的一個政策導向。
2021年3月24日,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召開第一季度例會,會議提出要健全市場化利率形成和傳導機制,完善央行政策利率體系,繼續釋放改革促進降低貸款利率的潛力,優化存款利率監管,推動實際貸款利率進一步降低。
推動實際貸款利率進一步降低,這就意味著銀行貸款利率會進一步降低,而且主要是針對企業的貸款利率會進一步降低。這是一個明顯的信號。但在「推動實際貸款利率進一步降低」的這句話的背後,還隱藏著另外3個層面的意思:
三、銀行對企業的收費會越來越少,進一步降低企業負擔降低銀行貸款實際利率是減輕企業負擔的一個方面,同時國家也會採取降低企業稅費來減輕企業負擔。
之前銀行的抵押貸款的資產評估費、抵押登記費均由企業支付,現在這些費用已經由銀行支付了。因此,不僅銀行對企業的收費會越來越少,包括企業面臨的各項稅費負擔也會越來越少,這是一個趨勢。
❸ 央行為什麼降低貸款利率
1,銀行利率調整是依據經濟形式而做出的變動,是國家通過金融手段對宏觀經濟進行調控。
2,降低銀行存貸款利率說明經濟政策是需要刺激經濟,促進經濟發展。降低存款利率,使多數人不再將資金存入銀行,投資其他行業之中。降低貸款利率,能刺激更多的人進行貸款,或者是消費,或者是投資創業,來拉動經濟。國家進行宏觀調控的手段有很多,銀行降息只是其中的一個方法。
3,如果存貸款調整不同步,會使部分投機者發大財,但是國民經濟會更加混亂。調控手段達不到目的。就好比南轅北轍。
❹ 提高存貸款利率對企業有什麼影響
為您粘貼以下內容:
央行此次上調金融機構存貸款基準利率,放寬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浮
動區間,金融機構(不含城鄉信用社)的貸款利率原則上不再設定上限
,貸款利率下浮幅度不變,貸款利率下限仍為基準利率的0.9倍。允許
存款利率下浮,即所有存款類金融機構對其吸收的人民幣存款利率,可
在不超過各檔次存款基準利率的范圍內浮動,但存款利率不能上浮。
這次加息對企業而言,雖然加息幅度5年期以內只在0.27%以下,
但今後的貸款利率原則上不再設定上限的規定,無疑會給目前僧多粥少
的信貸資金增加了價碼。那麼,這次加息對企業將會產生哪些影響呢?
加大借貸企業財務負擔
長期以來,我國的企業多以貸款融資為主。近幾年來,盡管企業融
資渠道有所拓寬,但向銀行借款為主的融資大格局並沒有得到根本轉變
,從今年國內非金融部門外部資金來源的結構看,銀行貸款仍佔80%以
上。目前全國各金融機構的各項貸款余額已超過18萬億元,按照這次加
息0.27個百分點計算,每年就增加借款人付息近500億元,如果再加上
沒有上限的浮動利率,企業財務支出會大大超過500億元。這其中影響
較大的當屬國有企業。
據統計,國有銀行大部分貸款都投向了國有企業或其它改制後的企
業集團,這些企業90%以上的負債來自銀行貸款,有相當部分的企業負
債率已高達70%。銀行加息受影響最大的是這些國有企業,這會大大加
重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本,降低企業的盈利能力。這次雖然也明確了貸款
利率下限仍為基準利率的0.9倍,但在當前銀行資金供求比較緊張的形
勢下,又有多少銀行願意下浮利率貸款給企業呢?
抑制企業盲目投資擴張
這次加息的重要目的之一是遏制通貨膨脹,通貨膨脹的根源又在於
盲目的投資擴張。低利率政策導致了企業投資擴張的低成本,這樣無疑
會加速企業的擴張意識,企業會採取各種渠道進行融資,這其中也包含
了向眾多商業銀行的貸款。提高貸款利率後,這種情況將會得到一定改
善,重要原因是加大了企業投資擴張的成本。
任何投資都是要講經濟效益的,如果投資成本高,所得到的收益當
然就會低,繼而就會抑制企業投資擴張的積極性。在市場經濟意識高度
發達的今天,試想每個企業的決策者都不會違背經濟客觀規律,不計成
本的進行投資擴張。當然抑制企業盲目投資擴張光靠利率的杠桿作用有
限,國家還有其它硬性措施,如限制貸款、限制用地、嚴格審批等。
民營企業喜憂參半
我國的民營企業經過市場經濟的考驗,不斷發展壯大,已成為我國
經濟的半壁江山,一大批優秀民營企業正在脫穎而出,成為中國企業的
佼佼者,受到社會矚目,銀行的青睞,被各家商業銀行視為貸款營銷的
對象,成為銀行的座上賓。這次加息對這些好的民營企業基本沒有什麼
影響,相反銀行在加強集約經營思想的指導下,把有限的貸款資源向優
秀客戶傾斜,以提高銀行的經營效益,加速自身的發展。由此,市場潛
力大、經營效益好、具有良好誠信的民營企業將會受寵有加,得到更多
的信貸支持,以滿足企業的資金需求。但同時,那些處在創業階段或在
困境中艱難跋涉的民營企業,本來就很難得到銀行的貸款,多數以民間
借貸為生,借貸利率有的高達12%以上。銀行升息後對這類企業來說只
能是水漲船高,民間借貸承受付息的成本將會更大。
有利於優勢企業擴大融資
加息對於企業來說,都會增加財務負擔,對於劣勢企業的影響可能
還會更大,這會直接抑制某些企業的貸款需求,有的甚至還會壓縮規模
,減少貸款。而對於經營效益好的優勢企業,利息支出對企業的影響並
不大,通過擴張規模完全可以彌補因加息帶來的成本支出。石化、電力
、公路、鋼鐵、航運將是受加息影響最小的5大行業,對這5大行業的利
潤影響力都在1%以下。由此不難看出,加息對於這些優勢企業造成的
影響非常小。但對於這些企業的進一步擴大融資卻帶來了新的機遇,銀
行在減少劣勢企業貸款的同時,必然會加大優勢企業投放貸款的力度,
使這些企業更容易得到新的融資。
當然,面對加息給一般企業借貸造成的負面影響,企業還會千方百
計採取一切積極措施,廣開融資渠道。可選擇資本市場、債券市場、企
業委託市場、信託市場、票據市場等進行多元化融資,以滿足企業合理
的資金需求,實現融資的新突破。
有利於企業提高自我積累
企業的發展離不開自我積累。許多企業由於受傳統思想的影響,不
注重自我積累,總是千方百計尋求銀行、財政支持,而忽視了自身發展
的內在動力。靠借貸和外部得到的融資,總是要有成本付出的,高盈利
企業可以承受高負債的成本,而低盈利企業就很難承受。許多企業因難
以承受高負債的成本而被壓得喘不過氣來,甚至被壓垮,這樣的事例舉
不勝舉。相反,有些企業靠自我積累,由小變大,由弱變強,成為行業
的有力競爭者,這樣的企業更是數不勝數。因此,企業應當從中得到有
益的啟示,並正確認識在加息後的新形勢下,更要眼睛向內,提高內部
挖潛能力,有多少錢辦多少事,減少向外融資,依靠自身力量,擴張生
產規模,實現滾動發展。
有利於存款企業增加效益
加息一般來說都是雙向的,這樣的結果是:一方面對借款企業增加
了經營成本;另一方面,對存款企業增加了收益。目前我國凈存款的企
業還不是很多,但卻有一些企業依靠自身的資本,得到了長足發展,成
為無負債企業和低負債企業,積累流動資金數千萬元,甚至幾億元。對
於這些企業,加息無疑是件喜事,可坐享其成,穩收利息,如果企業的
領導者富有金融頭腦,把活期存款轉為定期存款;把死錢變為活錢,進
行委託理財,由於加息的影響和帶動,存款企業所得到的收益會更大。
❺ 降低貸款利率,提高存款利率意味著什麼
1、有利於降低融資成本,減輕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還息壓力。
2、有利於降低固定資產投資成本,對固定資產投資平穩較快增長將產生積極影響。
3、有利於促進房地產銷售,推動住房銷售面積增長,改善房地產開發企業資金回籠。
4、上調存款利率浮動上限至基準利率的1.1倍,下調貸款浮動利率下限至基準利率的0.8倍,有利於商業銀行增加存款,改善商業銀行貸存比。
5、對外釋放穩增長信號,有利於支撐國際大宗商品市場價格。
6、近期央行應下調存款准備金率以配合實現降息效果。今年1-4月份全部金融機構新增人民幣存款3.29萬億元,新增貸款3.14萬億元,新增存款幾乎全部用於放貸。若不下調存款准備金率,將難以拉動貸款總規模的增長。
7、有利於提振國內鋼材市場信心,近期鋼材市場價格將止跌趨穩,後期市場仍需關注國家穩增長政策的實施力度。
❻ 為什麼利率下降會降低企業獲得銀行信貸資金的成本,投資增加
所謂的利率有兩個概念,
一是存款利率,二是貸款利率,
存款利率下降,貸款利率也會隨之下降,
所以向銀行借款的企業付出的利息也就少了。
企業利息負擔少了,就能夠承當更多的借款。
承當的借款越多,用來投資的資金不就多了嘛。
信貸資金就是銀行借給企業的錢。
❼ 各地貸款利率下降,這對中小型企業會帶來哪些好處
會給這些中小型企業帶來更多的機會,也可以幫助一些企業度過這次危機,未來會發展得越來越好。
可以減少失業率。企業老闆正面臨很難選擇的時候,都會淘汰一些公司很低質的員工,就會有很多員工面臨重新找工作的選擇。其他的企業今年的招聘也非常少,所以在銀行利率降低的情況下,老闆們依然會保留自己原有的員工,可以很好的降低失業率。
❽ 貸款利率不降反升會對企業產生哪些影響
貸款利率市場化已推行10個多月,但令人詫異的是,貸款利率不降反升,最終傳導至產業鏈下游,增加企業融資成本。對此,有經濟學家認為,降低融資成本的重要一環在於商業銀行,75%的存貸比考核限制了商業銀行發放貸款的能力,對存貸比進行適當的改革有助於貸款利率的下行。與此同時,大額可轉讓存單有望於近期試點,我國利率市場化再邁步
「真的為貸款熬白了頭,操碎了心。」在上海從事紡織生意的企業主李先生兩鬢已經泛起「霜白」。他無奈地告訴記者,從今年春節之後,他曾經整晚地睡不著,害怕銀行突然抽貸或者提高貸款利率,但如今這個噩夢彷彿又變為了現實。
「最近,銀行對我們中小企業貸款利率又上調了,上浮幅度一般在30%-50%,最高的甚至達到60%,銀行是一浮到底。而我們沒有國有大型企業那樣雄厚的資金,貸款成本的提升是一筆很大的開銷,別說貸不到錢,有時候真的不敢去貸。」李先生表示。
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目前上海地區小企業貸款的利率差不多在18%左右,假設貸款100萬元,每年就得還18萬元,還要再加上3%左右的手續費也就是3萬元,融資成本就接近21萬元,比去年整整高出了20%。
隨著利率市場化的進程,自去年7月20日起全面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如今已經將近1年的時間了,但令不少像張先生這樣的企業主詫異的是,貸款利率並未因競爭而下行,反而穩中有升。據記者了解,僅2013年全年金融機構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約上升了0.4%。與此同時,央行推出的貸款基礎利率也從去年10月的5.71%上升至今年的5.77%。
「下不去」的貸款利率顯然成為了壓在中小企業融資身上的「一座大山」。那麼究竟為何在貸款利率市場化的進程下,貸款利率不降反升?「存貸比」制度近年來緣何廣受爭議?利率市場化穩步推進—「大額可轉讓存單」惠利幾何?利率市場化「下一步」又該如何邁進?
貸款利率不降反升
5月6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2014年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顯示, 3月份非金融企業及其他部門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7.18%,比上年12月下降0.02個百分點。其中,一般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7.37%,比上年12月上升0.23個百分點。另外,從利率浮動情況看,3月執行上浮利率的貸款佔比為70.25%,比上年12月上升6.84個百分點。
「利率還是很高,3月份非金融部門的貸款利率加權平均是7點多,加上上浮,國有企業市場上貸款利率將近10%。」上海發展研究基金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喬依德表示。
根據數據,即便在利率市場化下放開貸款利率已將近1年,但貸款利率也並未像人們之前預想的那樣穩中有降,反而部分小幅走高,與此同時,執行上浮利率的貸款也未見下行。
「企業融資成本的居高不下主要是商業銀行的風險偏好降低。因此,在信貸資源很稀缺,而市場需求仍然很旺盛的情況下,貸款利率就很容易提升上去。」交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
浦發銀行(600000,股吧)戰略發展部總經理李麟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也指出:「從目前來看,銀行貸款利率上升和資金面的緊張有關,可能屬於階段性現象。」
5月27日,央行在公開市場開展200億元28天正回購,較5月22日縮量超三成,中標利率繼續持平於4.00%。5月末最後一周,央行公開市場僅有500億元正回購到期,無逆回購及央票到期,是央行正回購縮量提前維穩的主要原因,再加上5月29日央行和財政部投放400億元國庫現金定存,該周公開市場有望延續小幅凈投放。此前一周,公開市場實現凈投放1200億元,創4個月來新高。
6月臨近,銀行理財產品攬儲跡象又現苗頭。「半年末時點將至,資金利率上行仍是大概率事件。」申銀萬國證券認為,事實上,在去年「錢荒」的教訓之後,今年銀行的「攬儲戰」已提前開始。目前銀行陸續推出跨半年末的理財產品,收益率雖未現大漲,但亦有小幅回升跡象,6月「錢荒」再現的概率較小,但資金壓力不容忽視。
一位商業銀行交易員也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證實了這一消息,表示當前資金面延續了緊平衡態勢,機構融入繼續增多,而融出更顯謹慎。
「受互聯網金融沖擊和金融脫媒(指在金融管制的情況下,資金的供給繞開商業銀行這個媒介體系,直接輸送到需求方和融資者手裡,造成資金的體外循環)影響,2013年以來,銀行業整體負債成本呈上升趨勢,由此帶動貸款利率向上遷移。」華夏銀行(600015,股吧)發展研究部研究員楊馳告訴記者。
但對於央行貨幣政策的引導,也有不少專家認為,不可「操之過急」。
「央行貨幣政策起引導作用,推動利率市場化,不是說一下子就能夠到位的,這其中得有一個過程,金融改革如何與市場以及政府之間共同協調共進,都存在巨大的挑戰。另外,最近CPI和PPI走勢背離,在這個過程中間,到底由什麼來反映利率的真實性,可能也是對分析者的考驗。」李麟進一步解釋。
「此外,利率市場化的改革還反映在市場中每個主體對利率存有的一個敏感度,如今市場上有許多貸款的主體對利率市場化並不敏感,這就需要首先從國有企業入手,轉變政府職能,讓利率市場化這些主體對利率有充分的敏感度,從而大大影響利率市場化的效果。」李麟補充道,「說到底,是現在利率市場化還未進行徹底。」
在利率市場化專欄中,央行也強調貨幣政策框架向價格型調控的轉型需要經歷一個逐步完善和效果強化的過程,此時數量型政策工具和目標依然重要。從國際經驗來看,美日英三國的利率市場化進程持續時間均在十年及以上。因此,中國短期內需要數量與價格相互協助,共同完成調控目標。
「推進之後至少還得看運行幾年,才能夠考慮利率市場化大踏步向前推進,因為還得看看這個制度推行以後是否合適,市場是否接受,大家是否認同,運行效果到底如何。」連平告訴記者,「不在利率市場化本身,而在於利率市場化一系列配套設施是否建立完善。」
專家呼籲取消存貸比
貸款利率「不降反升」,讓不少專家學者將矛頭對准了存貸比這一歷時已久的貨幣監管制度,認為75%的存貸比考核限制了商業銀行發放貸款的能力,一時間呼籲取消存貸比的聲音「不絕於耳」。
所謂存貸比,是指商業銀行貸款總額除以存款總額的比值。從銀行盈利的角度講,存貸比越高越好,因為存款是要付息的,即所謂的資金成本,如果一家銀行的存款很多,貸款很少,就意味著它成本高,而收入少,銀行的盈利能力就較差。
「貸款余額與存款余額的比例不得超過75%」這項規定發端於1995年7月開始實施的《商業銀行法》。該法雖經多次修改,但對存貸比的規定卻延續至今。
「在銀行資金來源和運用單一的情況下,存貸比無論是作為流動性監管指標還是貸款額度控制指標都曾經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在金融脫媒的情況下,存貸比的弊端日漸顯現。」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首席宏觀分析師李慧勇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據了解,過去10年,銀行的存款和貸款的增速基本是一致的,但從去年開始,存款的增速明顯跟不上貸款的增長,兩者相差兩個百分點。今年第一季度差距更大,貸款增速為13.9%,存款增速為11.1%,相差近3個百分點。
連平認為,在「存貸差」日益加大的今天,「存貸比」這一監管制度變得尤為「惹人非議」,「一方面銀行不願意放手貸款規模的投放,另一方面由於金融脫媒加快、互聯網金融進一步發展、IPO開閘以及財政存款難以大幅下放等因素,使得現在銀行存款增速明顯放慢。因此,存貸比監管最直接的影響就是使得商業銀行在市場想盡辦法拉攏資金,比如每逢月末、季末、年末,銀行推出各類高收益的理財產品,這些都勢必會造成市場利率水平上升。」
具體來看,截至2013年末,已有多家上市銀行的存貸比全線「飄紅」:交行、民生、浦發、中信、光大、中行存貸比分別為73.40%、73.39%、73.01%、72.79%、72.59%、72.52%,其中招行以74.44%「穩居榜首」,逼近75%的監管紅線。此外,從趨勢上看,存貸比數據近兩年呈逐步攀升的態勢。市場流動性偏緊導致大部分中國上市銀行2013年末存貸比上升、流動性比例下降。
因此,連平分析,對存貸比進行適當的改革將有助於貸款利率的下行。「如果同業存款也列入商業銀行存貸比考核的一個分目進行計算,商業銀行就可以簡單從同業市場獲得資金。將分母做大,銀行可以把更多貸款放出去,因此也就沒有必要像現在這樣疲於奔命,想盡一切辦法用很高成本把資金拉進。」
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也持有相同觀點,其表示在《商業銀行法》對存貸比指標暫沒有取消之前,應盡快改變商業銀行存貸比的計算口徑,將非存款類金融機構在存款類金融機構的存款納入一般存款統計,同時把同業存款也計入存貸比的分母,承認吸收同業的存款也是資金來源之一,降低一般存款與同業存款之間的套利行為。
此外,呼籲取消存貸比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有更完善的指標代替存貸比反映銀行的流動性風險。「我國已經開始實施的巴塞爾協議中,已經引入流動性覆蓋率和凈穩定資金比率來監測銀行的流動性風險,這兩大指標覆蓋的資金來源和運用更全面,比存貸比這一傳統指標更准確。」李慧勇表示。
近日,監管部門對於「存貸比」這一制度的完善再一次提上「議程」:5月14日,上海銀監局發布《關於試行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銀行業監管相關制度安排的通知》中顯示,「在試驗區業務開展初期不對試驗區業務和試驗區內分支機構下達單獨的貸存比考核指標」。這是監管部門首次公開強調對城市中的分支機構存貸比放鬆。
在連平看來,短期內取消存貸比考核並不現實,「即使要取消,從法律上來說還要有程序,至少還要1-2年的時間。」
試水大額可轉讓存單
2013年7月20日,央行全面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這是長期實行利率管制的我國金融市場邁出的一大步,雖然其效果並未「立竿見影」,但央行推動利率市場化的腳步沒有放慢。中國人民銀行在《2014年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表示,目前我國同業存單市場已初具規模,而作為利率市場化的關鍵一環,面向企業、個人的大額可轉讓存單將有望於年內推出。
所謂大額可轉讓存單(NCDS),是由商業銀行發行,可在二級市場上轉讓的存款憑證,通常票面利率比同期定期存款利率略高,且利率可以浮動,這是它與定期存款最大的不同。大額可轉讓存單一般期限為14天至1年,面向機構投資者發行的金額較大,例如在美國為10萬美元,面向個人投資者發行的金額相對較小,美國的最小面額為100美元。
家住上海的張女士只看了一眼今年第二期憑證式國債(一年期僅3.6%的票面年利率),便連連搖頭說:「我是不會買的。」張女士很堅定地告訴記者,這幾年來一直在買銀行的理財產品,雖然現在的收益率和春節前後那段時間不能相比,但是想要買到1年期5%收益率的理財產品還是挺容易的。
而張女士可能不清楚的是,以後一年期國債這種穩妥的理財方式,可能將逐步被銀行所發行的大額可轉讓存單所取代。
設想一下,不久的將來,張女士去銀行購買理財產品時,工作人員會向她介紹大額可轉讓存單:一種市場化定價的存款單證,憑證上印有一定的票面金額、存入和到期日以及利率,到期後可按票面金額和規定利率提取全部本息。收益率不錯,也可以通過銀行隨時轉讓給其他儲戶,自由買賣,轉讓時的利率隨行就市。
「大額可轉讓存單的推出,對普通居民而言,無疑在其投資方式中又增添一類新的理財工具。」李麟告訴記者,「與此同時,這種產品擁有兩個非常突出的優勢,首先是流動性好,其次相對於與第三方對接,或者兩頭在外的其他理財產品來說,由於大額可轉讓存單是定向發行,並且通常是銀行和個人之間或者是銀行和發行對手之間的交易,更接近於存款,儲蓄性質更強,因此對於個人儲戶—尤其是風險偏好較低的儲戶,將會是一種更好的選擇。」
「另外,在極端情況下,比如股市融資高風險,債市配置又會出現剛性兌付,儲蓄大量迴流時,大額可轉讓存單將會非常受歡迎。」李麟補充說。
對於將來大額可轉讓存單可能的具體實施細節,目前不少銀行負責人表示,細則還未推出,但屆時會在總行的設計安排和統一發布下時時跟進。「我們也非常希望細則的正式落地,會時刻關注,相信總行正在研究之中。」上海農商銀行自貿區分行副行長季容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李麟預測,未來中小銀行推大額可轉讓存單的動力更大,其次大額可轉讓存單的購買起點相對來講並不會低。「如果購買起點太低的話,銀行的成本會比較高。所以,在試點階段,大額可轉讓存單的購買起點可能會設置得較高,至少在100萬元左右。」
也有業內人士認為,會有中小銀行等金融機構分拆代銷,從而降低門檻。期限可能為1個月、3個月、6個月、9個月和1年,一般不超過1年。利率可參考同期限上海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SHIBOR)或者目前運行的同業存單利率定價。
據了解,大額可轉讓存單起源於美國,1973年美聯儲發行大額可轉讓存單,成為美國利率市場化進程中的重要切入點,並逐漸成為銀行資金的主要來源。同樣,這一貨幣市場工具也在1979年的日本利率市場化和1994年韓國利率市場化進程中起到「敲門磚」的作用。大額可轉讓存單的推出,意味著利率市場化僅剩「臨門一腳」—存款利率的放開。
「針對個人的大額可轉讓存單的推出,可視為我國取消存款利率管制、利率市場化向前推進過程中的重要一步。」連平認為,「存款利率放開的時間表既然已經確定,這將倒逼大額可轉讓存單的啟動。根據國際經驗,大額可轉讓存單將根據先大額後小額、先長期後短期的順序漸次推出。」
❾ 國家在近期下調貸款利率,如此來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整為什麼這樣做
個人看法;
利率調整是國家或者政府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的貨幣政策工具,為了維護經濟的穩定發展,此選擇是客觀要求也是理性要求,近期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一季度GDP增長在剔除價格因素後才勉強達到7%左右,國家為保住增長目標和緩和下行壓力,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是必然選擇;
一方面,降低貸款利率會減少生產性企業的融資成本,有利於為企業的擴大發展提供資金支撐,另一方面,貸款利率的下調會增強貨幣的流動性,從而拉動投資的增長,促進實體企業的資金融通;為了配合「一帶一路」的宏大發展戰略,國家也通過稅收減免、降低利率、放開資金管制等措施鼓勵國內的相關企業走出去,既能消耗過剩的產能,也能提高國內產品的影響力;還有不是很官方的說法,國家下調利率刺激股市、匯市、債市等以虛擬的繁榮來掩蓋實體的萎靡,運用國家的特殊權力手段來收割散戶財富,彌補政府的債務空洞。。
❿ 銀行貸款利率下降對商業銀行有什麼影響
有利於促進銀行之間的公平競爭,發揮商業銀行經營的自主性。
在利率市場化條件下,銀行將被賦予更大的自主定價權,使資金價格能有效地反映資金的供求關系,並通過對各種資金價格、經營成本、目標收益等進行分析核算,從而確定合理的利率水平,有效地引導資金的流向,降低利率風險,提
高商業銀行的風險控制能力。
利率市場化之後,銀行籌集存款時,不再通過「送好處費」等不正當手段,而是通過自身的經營管理和綜合實力能給出的高利率來吸收存款。在發放貸款時,市場化的利率也使貸款的價格公開,進銀行間的公平競爭,提高利於銀行和企業的交易效率。
2、有利於推動銀行業務轉型和結構調整,擴大理財產品創新和中間業務的范圍
從國際經驗來看,放鬆利率管制後,利差縮窄沖擊銀行傳統的經營模式,促使
銀行經營結構,業務范圍發生一系列的變化。同時,銀行獲得了自主的定價權,
將大力擴張中小企業和消費者貸款(包括房地產等非生產領域貸款)以獲取更高
的回報。理財產品的創新和中間業務的發展也是在這種情況下,資金尋找更高價
格的趨利性所導致的銀行經營的主動調整。
3、有助於優化客戶結構,提高商業銀行的管理水平
在商業銀行的信貸業務中。最主要的盈利收入來源於存貸利差。取消利率管
制後,各商業銀行紛紛利用價格戰作為吸收公眾存款的重要手段,銀行通過將內
部的資金轉移定價與市場的利率有機結合起來,從而提高了商業銀行內部績效考
核與內部資源配置的合理性。
二、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的消極影響
1、商業銀行間競爭加劇,利潤下降。
利率市場化使商業銀行存貸利差縮小,盈利能力受到巨大沖擊。我國在開展利率市場化之前處於利率管制的環境下,商業銀行作為主要收入來源的一直是傳統業務;而在利率市場化之後,商業銀行獲得了實際的支配存貸利率的權利,商業銀行間同業競爭日趨激烈,
銀行間的廝殺不僅停留在貸款的數量上,也體現利率市場化引發商業銀行間的激烈競爭,增大銀行體系的不穩定性。在利率非市場下,商業銀行的盈利多基於存貸款業務的利差所得,所以各商業銀行的考核也僅限於存貸款的數量上。利率市場化改革之後,面對優質戶,為了增加自身的競爭力,商業銀行能做的只有在存款利率升之又升的同時將貸款利
率一降再降,這種以縮小存貸利差為手段的競爭模式會使得商業銀行收益下降,
經營困難,更甚會影響整個銀行體系的穩定。
3、利率市場化可能會帶來新的金融腐敗。
在利率市場化改革之前,中國人民銀行享有利率水平的決定權,商業銀行作
為利率政策的執行者,沒有自行制定貸款利率的權利,只有「貸」或「不貸」的
權利。而在利率市場化之後,商業銀行則同時享有這兩項權利。這兩項權利歸於
一身,這使得很多商業銀行不再按其應尋的原則制定存貸款利率水平,這會形成
一種不是人人平等的利率價格,這對其它貸款人和各大銀行的利益帶來了極大的損害,
對社會的穩定性也產生了不利的影響。同時,因我國的金融體制改革並未
發展健全,銀行風險內控經驗和利率定價經驗還遠遠不足,金融腐敗現象發生的
幾率就會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