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貸款利率2021最新利率表
1菲律賓比索=0.1269人民幣,1人民幣 ≈ 7.88菲律賓比索,數據僅供參考,交易時以銀行櫃台成交價為准。
一、菲律賓比索最大面值上的人物是誰?
目前,在菲律賓流通的比索最大面值為1000。1000張面值以上的數字是第五任首席大法官、最高法院代理院長和二戰時期的抗日將領何。菲律賓女童子軍創始人文森特利姆准將和律師約塞法利亞內斯埃斯科達,正面還有1998年慶祝菲律賓獨立100周年的情景和菲律賓榮譽勛章。背面是蘇祿海的圖巴塔哈群礁海洋公園,南海珍珠,棉蘭老島地方特色編織圖案。
二、菲律賓和中國目前的關系如何?
1961年以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開始加大對馬來共產黨、緬甸共產黨、泰國共產黨、菲律賓共產黨的支持力度,在亞東南部國家打游擊戰的共產黨等共產主義武裝集團,給予了大量的武器、經濟、技術和糧食援助。然而,鄧小平上台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宣布停止輸出革命,切斷對1975年6月9日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的亞菲律賓東南共產黨的一切援助。2018年10月30日,菲律賓人民幣交易商協會在馬尼拉,正式簽約成立,標志著人民幣與菲律賓比索將實現直接可兌換。菲律賓人民幣交易商協會是中國以外第一個以人民幣兌換當地貨幣的自律性金融組織。在央行, 菲律賓,的指導和監督下,協會將構建人民幣與菲律賓比索直接交易市場,實現人民幣與比索直接兌換,結束菲律賓外匯交易必須通過美元中轉的歷史。這是菲律賓人民幣國際化的堅實一步。
此外,比索是一種主要用於西班牙前殖民地國家的貨幣單位,過去一些國家曾使用比索作為本國貨幣的名稱,但由於通貨膨脹等原因,它們已經放棄了比索。然而,在這些國家(如玻利維亞),在日常生活中談論商品價格時,經常會用到比索這個詞。目前,有8個國家使用比索,包括古巴, 烏拉圭, 智利, 菲律賓, 墨西哥, 哥倫比亞, 阿根廷和多米尼加
2. 二戰時日本的經濟政策(財政貨幣政策)
10月12日 23:06 財政
public finance
以國家為主體,為了實現國家職能的需要,參與社會產品的分配和再分配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國家與各有關方面之間的分配關系。在中國,對財政這一范疇有不同的認識:一種觀點認為,財政是由國家分配價值所產生的分配關系,這種價值分配,在國家產生前屬於生產領域的財務分配,在國家產生後屬於國家財政分配;第二種觀點認為,財政是為了滿足社會共同需要而對剩餘產品進行分配而產生的分配關系 ,它不是隨國家的產生而產生的,而是隨著剩餘產品的產生而產生的;第三種觀點認為,財政是為滿足社會共同需要而形成的社會集中化的分配關系。
財政一詞最早起源於西歐。13~15世紀,拉丁文 finis是指結算支付期限的意思,後來演變為finare,則有支付款項、裁定款項或罰款支付的含義。到16世紀末 ,法國政治家波丹將法語finances作為財政一詞使用,認為財政是「國家的神經」,隨後逐步泛指國家及其他公共團體的理財 。中國古代一般採用國用、國計、邦計 、度支、理財等詞語。日本自1868年明治維新以後,從西歐各國引用 finance一詞,吸收中國早已分開存在使用的「財」和「政」二字的含義,創造了財政一詞,並於1903年傳入中國,逐步取代以前的各種名稱,確立了財政的概念。
財政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的歷史階段的產物。在國家產生以前,原始公社末期已經存在著從有限的剩餘產品中分出一部分用於滿足社會共同需要的經濟現象。但這只是集體勞動成果由集體分配,屬於經濟分配,還沒有財政分配 。國家產生以後,在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為了維護國家的存在,依靠政治力量,強制佔有和支配一部分社會產品 ,以保證國家機器的運行和社會的發展,從而便從一般經濟分配中分離出獨立的財政分配,於是產生了財政。
由於社會生產方式及由此決定的國家類型不同,財政經歷了奴隸制國家財政、封建制國家財政、資本主義國家財政和社會主義國家財政的歷史演變。資本主義國家及其以前的財政是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是在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憑借國家的政治權力對勞動人民進行的額外剝削,反映了剝削階級對勞動人民的超經濟剝削關系。社會主義國家財政是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之上的,消滅了剝削制度,它是服務於人民根本利益的國家財政,體現了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新型分配關系。但是,不同類型的國家財政,一般具有下列共性:即財政分配的國家主體性、無償性、強制性和社會基金性。這些特性之間相互關聯,使財政分配與其他經濟分配相區別。
國家財政一般具有3個職能 :① 分配職能。即以國家為主體參與社會產品分配的職能,包括組織財政收入和安排財政支出兩個方面。②經濟調節職能。即根據宏觀政策目標 ,通過調整財政分配以調節國民經濟發展的職能。③監督職能。即對財政的分配、調節過程及其相關方面實施監察、督促和制約的職能。它是財政分配職能、調節職能完滿實現的條件。財政的三大職能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其中分配職能是基本職能,調節職能和監督職能是由分配職能所派生的。
隨著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的發展,財政分配形式經歷了力役、實物、貨幣3種形態 。財政分配的范圍也逐步由小到大,財政分配的活動逐步由分散到集中,財政分配的管理逐步由不完備到比較完備,形成了諸如稅收、公債、預算等日臻完善的現代財政制度,財政分配的目的也由單純滿足國家政權機器的需要逐步發展為滿足國家政權機器需要,促進社會事業發展和進行宏觀經濟調節三者並存。
財政參與分配社會產品,必須正確處理財政與經濟的關系,經濟決定財政,財政來源於經濟,它在一國經濟發展和分配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
貨幣政策,是中央銀行採用各種工具調節貨幣供求以實現宏觀經濟調控目標的方針和策略的總稱,是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
貨幣政策調節的對象是貨幣供應量,即全社會總的購買力,具體表現形式為:流通中的現金和個人、企事業單位在銀行的存款。流通中的現金與消費物價水平變動密切相關,是最活躍的貨幣,一直是中央銀行關注和調節的重要目標。
貨幣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銀行為調控貨幣政策中介目標而採取的政策手段。我國現行的貨幣政策工具有:存款准備金率、利率、再貼現、中央銀行再貨款、公開市場操作和貸款規模等。
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是保持幣值穩定,防止通貨膨脹,並以此促進經濟發展。貨幣政策是涉及經濟全局的宏觀政策,與財政政策、投資政策、 分配政策和外資政策等關系十分密切,必須實施綜合配套措施才能保持幣值穩定。
金融宏觀調控的主要經驗:
1、 治理通貨膨脹,必須堅持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不動搖。
2、 貫徹適度從緊,要堅持控制過度需求與增加有效供給相結合,注重結構調整。
3、 貫徹適度從緊與加強金融監管和深化改革相結合。
4、 金融宏觀調控要堅持經濟手段、法律手段與必要的行政手段相結合。
3. 20世紀90年代 日本低利率水平原因
減少經濟運行成本
日本90年代的經濟危機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資產全面縮水的背景下,企業負債惡性膨脹,大量倒閉。1991年前後,負債額在1000萬億日元以上的倒閉企業每年都在1萬家左右。1990-1996年,日本破產企業年均高達14000家左右。
(2)商業銀行陷入困境,不良債權急劇增加,大批金融機構破產。關於泡沫經濟破滅對不良資產的影響,日本政府一直諱莫如深,直到1995年7月,日本大藏省銀行廳才首次宣布,按照國際通行國際會計標准計算的日本銀行業不良資產已經達到50萬億日元,占日本GDP的1/10以上。但西方經濟學界認為,這個估計偏低,有西方人士認為,到1995年8月,日本銀行業未清償貸款總額已經超過日本GDP總額,而未清償貸款的1/4是不良資產。
(3)國內消費不振,投資需求減少。泡沫經濟破滅後,由於居民實際收入減少,使消費需求不足的問題日益嚴重。有關數據顯示,占日本GDP60%的個人消費支出以平均每年0.63%的速度持續下降。
(4)通貨緊縮、經濟衰退;1992-1999年,日本的消費物價指數均為負增長,年均下降幅度接近1%(1997年除外)。通貨緊縮使企業銷售收入減少,債務負擔加重,居民消費心理惡化,政府財政收入減少,公共債務危機加重。經濟泡沫破滅後,日本經濟持續低迷,其中,1992-1994年連續3年出現了零增長。
日本房地產泡沫:東京都一地的地價超過了美國全國地價總和
20世紀30年代以後的60年間,世界房地產領域基本上沒有出現大的波瀾,但進入90年代後,日本的房地產泡沫再度震驚了世界。
20世紀80年代後期,為刺激經濟的發展,日本中央銀行採取了非常寬松的金融政策,鼓勵資金流入房地產以及股票市場,致使房地產價格暴漲。1985年9月,美國、聯邦德國、日本、法國、英國五國財長簽訂了「廣場協議」,決定同意美元貶值。美元貶值後,大量國際資本進入日本的房地產業,更加刺激了房價的上漲。從1986年到1989年,日本的房價整整漲了兩倍。
受房價驟漲的誘惑,許多日本人開始失去耐心。他們發現炒股票和炒房地產來錢更快,於是紛紛拿出積蓄進行投機。到1989年,日本的房地產價格已飆升到十分荒唐的程度。當時,國土面積相當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日本,其地價市值總額竟相當於整個美國地價總額的4倍。到1990年,僅東京都的地價就相當於美國全國的總地價。一般工薪階層即使花費畢生儲蓄也無力在大城市買下一套住宅,能買得起住宅的只有億萬富翁和極少數大公司的高管。
所有泡沫總有破滅的時候。1991年後,隨著國際資本獲利後撤離,由外來資本推動的日本房地產泡沫迅速破滅,房地產價格隨即暴跌。到1993年,日本房地產業全面崩潰,企業紛紛倒閉,遺留下來的壞賬高達6000億美元。
從後果上看,20世紀90年代破滅的日本房地產泡沫是歷史上影響時間最長的一次。這次泡沫不但沉重打擊了房地產業,還直接引發了嚴重的財政危機。受此影響,日本迎來歷史上最為漫長的經濟衰退,陷入了長達15年的蕭條和低迷。即使到現在,日本經濟也未能徹底走出陰影。無怪乎人們常稱這次房地產泡沫是「二戰後日本的又一次戰敗」,把20世紀90年代視為日本「失去的十年」。
4. 日本銀行的利率一直是負利率嗎
日本地產泡沫從1991年自東京開始破裂,迅速蔓延至日本全境。直到今天都沒有起色。
日本電子行業、汽車行業失去競爭優勢。
資金需求不旺盛,只能維持低利率刺激經濟。
馬克思的利率決定理論是從利息的來源和實質的角度,考慮了制度因素在利率決定中的作用的利率理論,其理論核心是利率是由平均利潤率決定的。
馬克思認為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利息是利潤的一部分,是剩餘價值的一種轉換形式。利息的獨立化,對於真正顯示資金使用者在再生產過程中所起的能動作用有積極意義。
(4)二戰期間貸款利率擴展閱讀:
利率的調整,實際上是各方面利益的調整。中國人民銀行在確定利率水平時,主要綜合考慮以下幾個因素。
一是物價總水平
這是維護存款人利益的重要依據。利率高於同期物價上漲率,就可以保證存款人的實際利息收益為正值;相反,如果利率低於物價上漲率,存款人的實際利息收益就會變成負值。因此,看利率水平的高低不僅要看名義利率的水平,更重要的是還要看是正利率還是負利率。
二是利息負擔
長期以來,國有大中型企業生產發展的資金大部分依賴銀行貸款,利率水平的變動對企業成本和利潤有著直接的重要的影響,因此,利率水平的確定,必須考慮企業的承受能力。
例如,1996年至1999年,中國人民銀行先後七次降低存貸款利率,極大地減少了企業貸款利息的支出。據不完全統計,累計減少企業利息支出2600多億元
三是利益
利率調整對財政收支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影響企業和銀行上交財政稅收的增加或減少而間接產生的。因此,在調整利率水平時,必須綜合考慮國家財政的收支狀況。
銀行是經營貨幣資金的特殊企業,存貸款利差是銀行收入的主要來源,利率水平的確定還要保持合適的存貸款利差,以保證銀行正常經營。
5. 倫敦銀行同業拆放利率為什麼英國開始了這個基本利率,而不是在美國美國二戰後不是要更強大嗎
shuo bu shang
6. 二戰時期美國租借法案哪個國家受益最大
是蘇聯
二戰期間,按照租借法案獲得物資最多的兩個國家就是英有國和蘇聯
但英國特殊性,其一英國在戰後還是還款了,而且英國被坑了。美國在1945年夏天突然終止了二戰中實施的向盟國貸款的《租借法案》。英國政府當時需要新的巨額貸款,便於1945年向美國借貸43億美元。1946年,英國又向加拿大借款12億美元。這些借款是用於幫助英國購買石油、糧食、武器以及其他軍事設備以繼續參與戰爭。此外,對於戰後英國的重建也至關重要。在二戰後的很長一段時期內,英國的國債曾經居高不下,1950年時曾佔GDP的200%。
這些借款的條件包括50年期限和2%的年利率。這些貸款從1950年開始償還,盡管利率並不高,但是由於種種財政問題,英國有6次延期還款,其中包括在1967年貨幣貶值和1976年的經濟危機時。
但前蘇聯就截然不同了,靠著租借法案提供的物資,他們打敗了德國,完善了自己的戰爭機器,在戰後更是控制了東歐,成了帝國
而且蘇聯賴賬了,之後沒還錢
7. 二戰後的美國經濟情況
二戰後,從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美國開始了緩慢衰落。從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美國的全球霸權便呈現出螺旋式衰落的大趨勢。大體來看,在美國本土有關「美國衰落」政策與學術辯論中,存在「絕對衰落論」和「相對衰落論」兩大派別。
20世紀80年代裡根總統時期,美國國力呈現微微走強狀態;20世紀90年代中期柯林頓執政時,美國經濟出現了互聯網早期繁榮;奧巴馬執政後期、特朗普執政初期,美國經濟出現危機後的復甦。但是,總體看,美國國力緩慢下行的趨勢並未改變。
(7)二戰期間貸款利率擴展閱讀
具體表現:
1、企業破產加速據智通財經了解,從第一季度到第二季度,美國破產企業的數量增加了9%,上半年則增加了23%,同比增長25%。
2、企業稅收萎縮雖然人人都討厭納稅,但一張大稅單也是成功的標志。美國財政部公布,該國預算赤字同比增長27%至4010億美元,正是因為今年上半年企業稅收下降了11%。
1990年代,電腦及互聯網的普及令美國進入前所未有的繁榮及全球科技的領先地位,但到2001年,互聯網泡沫破滅,導致美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陷入持久低速增長。
雖然美國經濟在2003年後恢復較好的成長局面,但於2007年又爆發次級房貸風暴,令美國及整個世界經濟受到嚴重打擊,且美國金融與經濟的威信一落千丈,並且以美元計算國際黃金和原油的地位也被拿出來討論。
隨後到2008年,美國次級房貸危機擴散到主要金融及保險機構,導致雷曼兄弟倒閉,演變成全球金融危機,導致金融海嘯波及各國經濟,令全球的金融業、房地產、汽車業、奢侈品、與民間實質消費的成長嚴重下跌,尤其是歐美為首的發達國家,都嘗試透過加大貨幣發行量刺激經濟。
8. 這利息銀行算高利貸嗎
沒有紙質合同就不是銀行商業貸款。私人借貸年利率一般在6%左右,年息36%內受國家法律保護,超出部分利息不受法律保護。
銀行一年期的貸款利率目前不超過6%。網貸平台上的一月期的貸款利率就有20%以上,你這基本就認定是網貸利率(民間借貸不超20%是合法的)。如果真是走銀行方面貸的款,那銀行方面是非法放貸,不合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審理借貸案件的若干意見》的第六條規定:「民間借貸的利率可以適當高於銀行的利率,但最高不得超過銀行同類貸款利率的四倍」
民間借貸,是指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及其相互之間,而非經金融監管部門批准設立的從事貸款業務的金融機構及其分支機構進行資金融通的行為。年息36%內受國家法律保護,超過36%無效。
合法的借貸關系才能受到法律的保護。如果明知借款人借款用於詐騙、販毒、吸毒等非法活動,仍予以出借的,國家法律不予保護,出借人不僅得不到債權,還會受到民事、行政乃至刑事法律的制裁。若一方乘人之危,或用欺詐、挾迫等手段使對方違心借貸的,則屬於無效民事法律行為,有責任的出借人只能收回本金。
===
如果你想找銀行的麻煩,建議保留好音頻證據,打12363人民銀行金融專線投訴(100%受理,銀行方面吃不了兜著走)。
12363電話是工業和信息化部批復同意中國人民銀行使用的全國性金融消費咨詢投訴公益性服務專用號碼。
開通12363電話,目的是方便金融消費者咨詢金融知識,對金融消費糾紛進行投訴,以便職能部門及時有效處理,妥善化解矛盾,有利於暢通金融消費者咨詢投訴渠道,完善投訴處理機制,更好地保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營造良好的金融消費環境。
9. 二戰時期德國的經濟到底如何
一、德國為了擺脫危機,不得不加強國家干預經濟,通過公共工程消滅失業,加強工業的國有化,同時也保證私有化為經濟帶來活力。
由政府舉債,興建公共工程。
大力擴軍。
配給制。
多管齊下,就這樣創造了納粹德國的「經濟奇跡」,失業近乎絕跡,經濟增速超過20%,各種百廢俱興。
二、這種飲鴆止渴的刺激經濟,帶來了幾個大問題。
如果軍隊不再需要產品,經濟該何去何從?這就成為了二戰爆發的重要的經濟因素,如果納粹德國不發動戰爭,在未來經濟就會因為大量的債務和赤字崩潰。事實上,1936-38年,德國的平均工資水平下降了25%。所以,不斷發動對外戰爭,創造軍需訂單,就成為了維持經濟的必須手段。
在1936年左右,世界市場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而工業成品(德國出口的主要產品)的價格在下跌,德國政府越來越難以維持收支平衡,1933-36年,德國的出口下降了9%,進口同比上漲9%,帶來了嚴重的貿易逆差。在這樣的情況下,政府只能通過強行控制個人市場投資的方式來刮地皮。1934-38年,德國的非上市流通證券所佔的市場份額從超過一半下降到大約10%左右。
即使在戰爭爆發,西歐都被納粹佔領的情況下,德國無法將工業產品往已經工業化的西歐傾銷,資本流動無法構成循環,德國只能陷入資本的自我循環狀態。
所以可以知道,德國的擴張必然是「全球性」的,不以元首意志而轉移的,所謂「換取德意志民族更大的生存空間」,倒不如說是向東打開市場。但由於希特勒政權各方面的原因,德國沒能滅亡蘇聯,從而加速了其敗亡。
三、在戰爭爆發後,德國維持經濟和資源收入主要來源於以下幾點:
在佔領國的掠奪式經濟政策。在德國政府的「新領土」,德國買家以強制的極低價格購買當地原材料。所謂的「生存空間」理論又使德國強行掠奪佔領國資源,法國的全國近半的車皮被用來輸送貨物給德國;1940年,挪威喪失了自身經濟收入的20%,1943年時達到了誇張的40%。
在佔領國強制征發廉價勞動力。當然,對於抵抗激烈的波蘭人和猶太人,則送進集中營強制勞動。對於其他國家,主要是以廉價僱傭勞動力為主。直到1944年,強制佔領國勞工已經佔到德國全體勞動力的1/4,這個數字是極為驚人的。
與同盟、佔領地區傀儡國的貿易。由於英國封鎖,德國基本隔絕於世界市場,無法從美洲亞洲獲得戰爭資源,於是納粹只能在歐洲范圍內尋求貿易夥伴,比如說瑞典的鐵、羅馬尼亞的石油、西班牙的鎢。甚至在蘇德交戰之前,德國與蘇聯的貿易也非常繁榮,蘇聯利用原材料、糧食和石油從德國換取了大量的工業產品。
10. 關於二戰時期的經濟問題
1924年,後來名震英侖的丘吉爾就任英國財政大臣。對金融事務完全沒有感覺的丘吉爾在倫敦銀行家的鼓噪之下准備恢復金本位,理由是必須捍衛英鎊在世界金融領域絕對的權威地位。1925年5月13日,英國通過了金本位法案(Gold Standard Act)。當時英國的國力經過戰爭的劇烈消耗早已嚴重受損,其經濟實力已遠遜於新興的美國,甚至在歐洲也已不是一家獨大的局面,強行恢復金本位勢必導致英鎊堅挺,嚴重打擊本已日益喪失競爭力的英國出口貿易,同時還會造成國內物價下降,工資縮水,失業率大幅上升等經濟後果。
這時,一代宗師凱恩斯橫空出世了。凱恩斯在1919年巴黎和會上曾擔任英國財政部的代表,他堅決反對對德國的嚴厲條款,並不惜以辭職來抗議。他力主廢除金本位,與倫敦的銀行家勢力形成水火不容的態勢。在英國政府調查金本位的可行性的麥克米蘭委員會上,凱恩斯慷慨激昂,痛陳金本位的弊端,在他看來,黃金只是「野蠻的遺跡」,是對經濟發展的制約。英格蘭銀行的諾曼也不示弱,堅稱金本位對於誠實的銀行家是不可或缺的,無論英國的負擔有多重,無論多少行業嚴重受損,不然何以體現倫敦金融城銀行家的超級信譽。英國人民被弄糊塗了。和美國的情況一樣,倫敦銀行家在人民當中也是名譽不佳,既然是銀行家支持的,想必是不好的,而猛烈抨擊銀行家的觀點,應該是向著人民的。
來歷很不簡單的凱恩斯扮演了為民請命的角色,而銀行家們則以黃金衛道士的形象出現,這出雙簧演得出神入化,輿論和民心就這樣被輕松地操縱著。
果然不出凱恩斯的「預言」和銀行家的計劃,英國經濟在恢復金本位之後一落千丈,失業率由1920年的3%猛漲到1926年的18%,各種罷工此起彼伏,政局陷入混亂,英國政府面臨嚴重的危機。
而銀行家們要的就是危機!只有製造危機才能推動「金融改革」,在一片強烈呼籲修改法律的呼聲中,通過了1928年貨幣和銀行券法案(Currency and Bank Notes Act 1928),該法案砸碎了套在英格蘭銀行頭上長達84年的以國債為抵押的貨幣發行上限的緊箍,1844年法案規定英格蘭銀行以國債為抵押的英鎊發行上限為 1 975萬英鎊,其餘的英鎊紙幣發行必須用黃金做抵押。以國債為抵押發行「債務」貨幣而繞開討厭的黃金制約,就像後起之秀美聯儲一樣,這實在是一個讓倫敦銀行家魂牽夢縈的境界。在新法案通過後僅幾個星期,英格蘭銀行就發行了2.6億「債務」英鎊。新法案還授權英格蘭銀行在?急情況下可以無限制發行「債務」英鎊,只要財政部和議會事後認可就行了。美聯儲的近乎無限制的發行貨幣的大權終於被英格蘭銀行也搞到手了。
第三步棋就是美國這只肥羊又到了該爆剪羊毛的季節了。1927年的秘密會議之後,由於美聯儲的低利率政策,使得美國價值5億美元的巨額黃金外流,在1929年美聯儲猛然提高利率之後,造成銀行缺乏黃金儲備而無法有效發放信貸,美國這只健壯的肥羊由於極度失血而休克。國際銀行家們隨後一擁而上,以正常價格的幾分之一甚至幾十分之一的超低價格大舉吃進藍籌股和其他優質資產。麥克法登議員這樣描述道:「最近僅一個州就有6萬處房產和農場在一天中被拍賣。在密歇根州的奧克蘭郡,有7.1萬戶房主和農場主被掃地出門。類似的情況正發生在美國的每一個郡縣。」
在這場美國空前的經濟浩劫中,只有最核心圈子裡的少數人事先知道美國歷史上最大的投機大戲即將落幕,這些人得以及時拋出所有股票轉而大量持有政府債券,他們都與倫敦羅斯柴爾德家族保持著密切聯系。這個圈子以外的人,有些即使是超級富豪,也未能倖免於難。這個圈子裡包括J.P.摩根和庫恩雷波公司,以及他們選定的「優先客戶」,如夥伴銀行及與他們保持親善的著名實業家、重要政客和友好國家的統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