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貸款方式 » 貸款風險化解方式
擴展閱讀
貸款借10萬利息多少 2022-01-05 22:38:32

貸款風險化解方式

發布時間: 2021-12-16 07:42:05

Ⅰ 怎樣降低信貸風險措施

主要風險現況

分析信貸風險是加強信貸管理的前提和基礎。信貸業務風險包括內部風險和外部風險,其中內部風險起主導作用,並決定外部風險。

(一) 內部風險

1、素質風險。是指因信貸人員個人素質原因導致的信貸風險,信貸人員個人素質包括業務素質和品德素質兩個方面。業務素質偏低的信貸員一般很難對一筆貸款做出正確的判斷,從而使貸款的風險增大;品德素質較差的信貸人員則容易導致以權謀私、以貸謀私的道德風險。

2、程序風險。信貸審批程序復雜往往使得貸款風險變得不易控制,有時甚至加大風險。

3、管理風險。貸後管理是信貸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貸後管理能否落實到位是貸款能否正常收回的關鍵。從現行管理機制看,貸後管理仍不同程度存在流於形式、走過場或不到位的現象,給貸款的安全回收帶來了一定的隱患。

4、政策風險。每一種信貸業務的開辦和發展都以相應的信貸政策作為前提,但在現實中,信貸業務有時很難與信貸政策變化相適應。

(二) 外部風險

1、經營風險。對於借款人來說,一旦貸款到手,主動權就轉移到借款人這邊,貸款使用和歸還主要由借款人把握,貸款人既不能參與借款人的經營管理,更不能幹預其經營決策。借款人經營上的風險將直接影響農信社貸款的安全,從而導致農信社貸款的風險。

2、中介風險。一些會計師事務所、評估公司等中介機構為了眼前利益或某些不正當收益,會為借款人出具不真實的報告,隱瞞借款人的財務狀況問題。這種做法使農信社在不真實資料的誤導之下錯誤地發放貸款,造成較大的潛在風險。

3、行政風險。農信社作為非銀行性金融機構,雖然在人事、行政、業務上不受當地政府管理,但並不等於不受當地政府影響,有時受影響的程度還比較大。

4、誠信風險。借款人還貸意願與其法定代表的個人品德有關,還貸能力強的借款人還貸意願不一定強;還貸能力弱的借款人,還貸意願不一定差。

二、 當前信貸風險形成的原因

(一)歷史原因。由於歷史和體制的原因,農信社在長期經營中形成的不良貸款已成為難以化解的歷史包袱。由農行代為管理時,農信社成了農行的「小金庫」,人行代管時,又成為人行「自留地」。這些由過去政府行為造成的不良貸款幾乎占不良貸款總額的三分之一,至今落實債務難,收回更難,已基本形成損失。

(二)管理體制的原因。農信社自1994年和農行脫鉤以來,雖然一直不停地進行改革,但總也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體制,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產權制度不明晰,管理體制相對落後,缺乏應有的自我約束機制和風險防範機制,導致信貸資產管理成了「良心帳」,違規現象屢禁不止,無法適應現代金融企業的需要。特別是近幾年,銀監部門對信用社的風險等級進行評定,好多信用社成為高風險社或資不抵債社,為增加利潤,甩掉帽子,很多信用社以存貸規模的擴大來掩蓋信用社的風險,通過貸款規模的擴張稀釋不良資產,重經營、輕管理,重規模、輕質量,重增量、輕存量,對到逾期貸款進行借新還舊,甚至以貸收息。表面上看降低了不良貸款佔比,但不良貸款總額並未取得實際下降,且在社會上形成了極壞的負面影響,致使一部分貸戶形成攀比意識,沒有還款意識,甚至不願還款。

(三)道德風險嚴重。一是人員素質低下引發的道德風險。由於信用社從業人員多為近親繁殖,素質相對較低,缺乏良好的職業素養,又沒有相應的監督制約機制,因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而引發的信貸風險愈演愈烈,成為農信社信貸資金的最大風險之一。二是信貸人員暗箱操作引發的道德風險。在業務操作中,信貸人員不按規章制度辦事,放款的隨意性大,關系貸款、人情貸款嚴重;有的信貸人員不給好處不辦事,給了好處亂辦事,吃、拿、卡、要現象嚴重,導致「老實人貸不到款,貸到款的不是好人」的現象,一大批信譽不好、人品低劣的人成為信用社的「黃金客戶」;還有的信貸人員和貸戶相互勾結,沆瀣一氣,和貸戶通風報信,致使貸款形成損失。三是用人不善引發的道德風險。信用社在選人用人上,缺乏科學考評機制,任人唯親、任人唯錢、任人唯權的現象依然存在,一些善於鑽營的所謂「能人」走上了信用社的領導崗位。這些人將信用社的資金作為自己的「自留地」,放款隨意,熱衷於發放人情貸款、關系貸款、大額貸款。為了逃避上級部門的監管,違規操作,主要表現為化整為零貸款、冒名貸款,更有甚者,用假名字、假身份證發放貸款,真正的借款人一個字都沒有簽,一旦貸款形成風險,無法維權。

(四)信貸風險防範機制不健全。一是貸款的「三查」流於形式,貸前調查缺乏科學全面的調查論證,信貸人員有時單憑貸款人口頭陳述就草率做出決定,貸時審查有的其實就是社領導說了算,審貸小組形同虛設,貸後檢查更是流於形式,僅填制檔案時在貸後跟蹤表上簽個字了事,貸款放了以後,再無人過問。二是貸款擔保抵押徒有虛名。無效抵押、抵押不足值的現象時有發生。有些保證貸款實行夫妻互保、父子互保,聯保貸款實行父親貸款,兒子及妻子擔保或貸款人互相擔保等形式,純粹逃避上級部門檢查,起不到一點保證的作用。有些抵押品不辦理抵押登記、造成重復多頭抵押,形成不應有的貸款風險。四是責任追究不到位。對信貸資金造成損失的責任人,信用社沒有嚴格的責任追究制度和損失賠罰制度,對那些給信用社資金造成巨額損失的責任人,上級管理部門不願或不敢把他交到經偵部門或司法部門,內部處理最多給予下崗收貸或開除留用的處分。還有的領導指使或授意下屬人員發放違規違紀貸款嚴重,造成大批貸款損失,一走了之,責任得不到追究,形成惡性循環。違法成本過低,無法形成有效的行業自律和他律機制,導致信貸人員有一種僥幸心理和攀比心理,形不成威懾機制。

(五)法制觀念淡漠。部分信貸人員素質低下,不學法、不知法、不懂法。有的信貸員在發放貸款時,不知道如何防範風險,對抵押物不評估、不登記,或者抵押物不具備抵押資格,形成無效抵押,在發生風險時,無法優先受償;有的在辦理質押貸款時,不扣留質物,不辦理質押登記轉移手續,或擅自把質物退還本人,形成無效質押;有的發放冒名貸款、假名貸款不認為是犯法,而認為不過是貸款違規……;清收過程中,不知道該如何維護信用社的債權,常常因貸款喪失訴訟時效而無法維權;等等現象體現出信貸人員法制觀念淡漠的本質。

三、 商業銀行加強信貸風險管理的對策

(一)強化信貸人員的業務素質

業務要發展,人才是關鍵。由於今天是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新知識、新技能、新方法日新月異,這對信貸從業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農信社正處在改革的關鍵期和歷史轉型期,抓好員工的思想道德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必須把對員工的思想教育當成一項長期的重要的工作來抓,深入開展職業道德教育、法治教育、警示教育等,切實增強員工愛崗敬業和遵紀守法意識,為農信社潛在的道德風險和人為風險上一把「安全鎖」。農信社應把提高從業人員的素質作為重點,把一批業務素質、管理水平、職業素養較高的人充實到信貸隊伍中去,加大對員工的教育培訓力度,特別是加大法律知識的教育培訓力度,使員工學法、知法、守法,增強遵章守規意識,實現依法合規經營,弱化「道德風險」,防範經濟案件的發生。因此,不僅要抓好崗前培訓,而且更要抓好在崗人員的繼續教育。培訓,也不能片面地理解為學歷教育「拿本本」,重點應加強法律法規及具體操作規程的培訓和學習。對基層一線的信貸從業人員,以實際操作技能的培訓為主,教他們具體怎麼辦,包括:調查報告怎麼寫、項目貸款合不合格的標准及條件是什麼、如何評定企業的信用等級、貸後檢查的內容以及風險評估等。

(二)規范信貸操作流程

規范的信貸業務操作制度一般包括貸前調查、貸款審批和貸後管理三個部分。在發放貸款時,要嚴格執行《擔保法》、《貸款通則》、《物權法》等法律法規,堅持貸款的「三查」制度,保證信貸業務高速度、高效益、高質量發展。貸前調查突出一個「准」字,信貸員對借款人的資信、貸款項目、抵押物的合法性、有效性等做全面調查,嚴格審查擔保人、擔保公司的擔保資格和抵押物的變現能力,做到情況真實,數字准確,責任明確,從源頭上防範貸款風險;貸中審查突出一個「穩」字,貸款審批要嚴格按照審貸分離的原則,經貸審會研究後發放,貸審會要充分發揮審貸職責,每個成員都要實事求是地發表貸與不貸地意見,決不能只看領導的眼色,違心地發表意見,對貸款發放不符合規定要求或手續不全的堅決拒批,堅決杜絕人情放款和行政意見放款;貸後檢查突出一個「狠」字,要強化貸後管理,貸款發放後,信貸員要勤跟蹤監督,發現風險苗頭立即強制收回貸款。同時要大力開展陽光信貸工程,發放貸款陽光操作,逐筆公示,堅決杜絕一個人說了算。

(三)建立科學快速的信貸風險識別預警機制

建立科學的信貸風險預警體系,有助於改變傳統管理模式下風險判斷表面化和風險反應滯後的狀況,加強信貸風險搜索的系統性和准確性,提高信貸風險分析的技術含量。一是要拓寬信息來源的渠道,改變單一依靠貸款企業報送報表獲取信息的做法,廣泛收集有關行及相關企業的企業法人代表個人資料,企業的信用狀況及有無違約記錄,企業的償債能力、成長能力、盈利能力,生產經營狀況、資金營運狀況、企業財務管理狀況及有無違紀記錄,企業經營水平及市場發展前景等資料,並及時進行分析和評價,從而獲取足夠的信息,才能對企業實行有效監測,防範信貸風險。二是發揮信用社同業工會的作用,及時互通信息,共同防範企業利用信用社之間的競爭,採取欺騙的行為。三是加強與財政、審計、稅務等政府職能部門的聯系,及時了解和掌握政府職能部門對企業(或企業法人代表)監督檢查中的信息和資料,再將資料進行分析和判斷,及時發現有可能要出現的風險,並提出防範措施,做好防範工作。

(四) 開展科學的貸款組合管理

投資多樣化和分散化可以減少各種貸款的相關性,使風險貸款組合的總風險最小。最常用的方式是放款數量分散化和授信對象多樣化,即農信社應盡量避免大額貸款,增加小額貸款,從而把貸款給更多的人。依據概率分析的結果,分散貸款的平均值越接近平均值,風險的可能性越小。

Ⅱ 企業應該採取哪些措施防範貸款風險

企業應該採取措施防範貸款風險
1、加強准入管理。在授信環節,做到科學核定總量、明確區分種類、嚴格遵循許可權;在用信環節,做到深入調查、詳細審查、充分審議、嚴格審批,提出行之有效的限制條件和管理措施;在審查環節,探索建立獨立審查制度、審查合議制度、審查咨詢制度以及審查監理制度。對正常貸款,以加強維護和深度開發為主,持續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和信用便利;對關注貸款,密切關注不利因素的變動趨勢,確保擔保的有效性和充足性,抓住客戶資產變現、對外融資、改制重組、經營改善等時機相機退出;對可疑貸款,果斷、依法強制清收。
2、加強預警監控。風險預警是防範信貸風險的一項重要舉措。良好的預警機制,可以前移風險關口,達到早發現、早預警、早處置的效果。要實現「多渠道」預警,創新信貸風險監測預警手段,綜合運用信貸管理系統、專業統計報表以及各類媒體獲取風險信息和數據,構建風險監測預警信息系統,形成「多角度觀察、多方面分析、多渠道傳遞」的工作局面。要實現「零距離」預警,建立和完善科學的監測指標體系,提高監測的真實性、時效性、准確性。
3、加快信貸調整。市場經營條件下常盛不衰的企業不多,有前瞻性地加大信貸退出力度,才能有效防止信貸資產質量惡化。在客戶退出上,要切實實現「三個轉變」:一是由事實風險退出向潛在風險退出轉變。前移風險關口,動態跟蹤各類貸款遷徙變化趨勢,提高對發展趨勢的預見性。二是由被動性退出向主動性退出轉變。統籌規劃,盡早打算,通過催收、核銷、審批控制等手段,主動壓縮規模小、效益低、前景差、風險高的企業貸款余額。三是由戰術性退出向戰略性退出轉變。信貸結構調整不能操之過急,必須掌控好節奏和力度,防止在退出中形成不良。
4、加強貸後管理。貸後管理就是要不斷發現營銷機會和客戶風險預警信號,不斷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和對策並付諸行動。要建立貸後管理考核體系,把客戶檢查過程、信息分析過程、預警預報過程、客戶退出過程等納入信貸工作整體考核范疇,針對每個管理環節和要素制定考核標准和依據,促使貸後管理人員經常、自覺、深入地實施貸後管理,讓概念化的管理具體化。要建立差別化的風險監控制度,在密切監測風險變化的同時,做好對邊緣貸款的動態跟蹤和監測,制訂完善的風險監控方案,及時化解潛在風險。
5、培育合規文化。要注重培育客戶經理良好的職業操守,做到始終不越思想道德這條「防護線」,始終不碰規章制度這條「警戒線」,始終不違犯法律這條「高壓線」。要注重建立與合規文化相適應的激勵約束機制,明確傳遞一種信息,即:獎勵那些善於發現風險、揭示風險、規避風險的員工,懲罰那些違反貸款規則、製造貸款風險、不顧貸款風險的員工,切實在內部形成一種「不以效益為由簡化貸款程序,不以發展為由變通規章制度,不以同業競爭為由放寬准入條件」的良好氛圍。

Ⅲ 商業銀行如何降低貸款風險

現在商業銀行為了降低貸款風險,不斷地加強業務人員的培訓、考核,強化其貸前調查能力,並在審查審批及貸後管理環節嚴格要求,同時還實行了責任追究制度,使得客戶經理和審查審批人員必須盡職盡責,逐步建立並完善風險控制機制,以更好的降低和化解貸款風險。

Ⅳ 如何化解不良貸款和風險貸款

如何化解不良貸款和風險貸款?風險貸款和不良貸款的區別。風險貸款率和拖欠貸款率指標受多種因素的影響.風險貸款在使用這些指標時必須注意,因為這些因素會使兩個貸款質量指標發生非正常變化。風險貸款這些因素有:拖欠定義、發放新的貸款、注銷壞賬等.不同機構可能對拖欠下不同的定義,風險貸款有的機構對拖欠採取嚴格的概念.如逾期一天的還款就列為拖欠貸款.另一些機構採取較為寬松的概念,風險貸款只有當逾期超過一個還款周期(一周或一個月等)才被列為拖欠貸款。在其他條件一樣的情況下,採取較為寬松拖欠概念的機構的貸款質址會顯得好一些,因為這時,風險貸款拖欠額和風險貸款額都要小一些。

Ⅳ 信貸風險控制的方法 消除風險

信貸風險仍是主要風險,因為在以後相當一段時間內,在我國間接融資為主導的金融制度還未發生根本轉變的情況下,存貸款業務依然是我國商業銀行的主要業務,是生存與發展的根本。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信貸風險的把控方法,希望你們喜歡。
信貸風險的把控方法
1、貸前調查要充分,核實借款人資金需求,用途,還款來源,落實好擔保,根據資金需求設定合理的借款期限。
2、貸中操作要規范,嚴格按照信貸操作流程不理,不形成無效擔保,不接手有瑕疵的抵押物,盡量要求以本行存單做質押。
3、貸後檢查要及時,貸款發放後嚴格按照要求進行分類,15日內對客戶進行回訪核實其資金使用情況。
4、強化客戶賬戶監管,要求客戶提供有效的資金回籠證明,定期檢查其貨款回籠情況,如有異動須採取措施。
5、側面了解客戶動向,對於已形成客戶群落的客戶,信息收集應當不難,即客戶與客戶之間是同行業或上下游企業或是朋友,互相了解對方情況,可通過他們互相 進行了解。
信貸風險的防範措施
1、加強准入管理。在授信環節,做到科學核定總量、明確區分種類、嚴格遵循許可權;在用信環節,做到深入調查、詳細審查、充分審議、嚴格審批,提出行之有效的限制條件和管理措施;在審查環節,探索建立獨立審查制度、審查合議制度、審查咨詢制度以及審查監理制度。對正常貸款,以加強維護和深度開發為主,持續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和信用便利;對關注貸款,密切關注不利因素的變動趨勢,確保擔保的有效性和充足性,抓住客戶資產變現、對外融資、改制重組、經營改善等時機相機退出;對可疑貸款,果斷、依法強制清收。
2、加強預警監控。風險預警是防範信貸風險的一項重要舉措。良好的預警機制,可以前移風險關口,達到早發現、早預警、早處置的效果。要實現「多渠道」預警,創新信貸風險監測預警手段,綜合運用信貸管理系統、專業統計報表以及各類媒體獲取風險信息和數據,構建風險監測預警信息系統,形成「多角度觀察、多方面分析、多渠道傳遞」的工作局面。要實現「零距離」預警,建立和完善科學的監測指標體系,提高監測的真實性、時效性、准確性。
3、加快信貸調整。市場經營條件下常盛不衰的企業不多,有前瞻性地加大信貸退出力度,才能有效防止信貸資產質量惡化。在客戶退出上,要切實實現「三個轉變」:一是由事實風險退出向潛在風險退出轉變。前移風險關口,動態跟蹤各類貸款遷徙變化趨勢,提高對發展趨勢的預見性。二是由被動性退出向主動性退出轉變。統籌規劃,盡早打算,通過催收、核銷、審批控制等手段,主動壓縮規模小、效益低、前景差、風險高的企業貸款余額。三是由戰術性退出向戰略性退出轉變。信貸結構調整不能操之過急,必須掌控好節奏和力度,防止在退出中形成不良。
4、加強貸後管理。貸後管理就是要不斷發現營銷機會和客戶風險預警信號,不斷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和對策並付諸行動。要建立貸後管理考核體系,把客戶檢查過程、信息分析過程、預警預報過程、客戶退出過程等納入信貸工作整體考核范疇,針對每個管理環節和要素制定考核標准和依據,促使貸後管理人員經常、自覺、深入地實施貸後管理,讓概念化的管理具體化。要建立差別化的風險監控制度,在密切監測風險變化的同時,做好對邊緣貸款的動態跟蹤和監測,制訂完善的風險監控方案,及時化解潛在風險。
5、培育合規文化。要注重培育客戶經理良好的職業操守,做到始終不越思想道德這條「防護線」,始終不碰規章制度這條「警戒線」,始終不違犯法律這條「高壓線」。要注重建立與合規文化相適應的激勵約束機制,明確傳遞一種信息,即:獎勵那些善於發現風險、揭示風險、規避風險的員工,懲罰那些違反貸款規則、製造貸款風險、不顧貸款風險的員工,切實在內部形成一種「不以效益為由簡化貸款程序,不以發展為由變通規章制度,不以同業競爭為由放寬准入條件」的良好氛圍。

Ⅵ 信貸風險的防控措施有哪些

1、加強准入管理:在授信環節,做到科學核定總量、明確區分種類、嚴格遵循許可權;在用信環節,做到深入調查、詳細審查、充分審議、嚴格審批,提出行之有效的限制條件和管理措施;在審查環節,探索建立獨立審查制度、審查合議制度、審查咨詢制度以及審查監理制度。對正常貸款,以加強維護和深度開發為主,持續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和信用便利;對關注貸款,密切關注不利因素的變動趨勢,確保擔保的有效性和充足性,抓住客戶資產變現、對外融資、改制重組、經營改善等時機相機退出;對可疑貸款,果斷、依法強制清收。
2、加強預警監控:風險預警是防範信貸風險的一項重要舉措。良好的預警機制,可以前移風險關口,達到早發現、早預警、早處置的效果。要實現「多渠道」預警,創新信貸風險監測預警手段,綜合運用信貸管理系統、專業統計報表以及各類媒體獲取風險信息和數據,構建風險監測預警信息系統,形成「多角度觀察、多方面分析、多渠道傳遞」的工作局面。要實現「零距離」預警,建立和完善科學的監測指標體系,提高監測的真實性、時效性、准確性。
3、加快信貸調整:市場經營條件下常盛不衰的企業不多,有前瞻性地加大信貸退出力度,才能有效防止信貸資產質量惡化。在客戶退出上,要切實實現「三個轉變」:一是由事實風險退出向潛在風險退出轉變。前移風險關口,動態跟蹤各類貸款遷徙變化趨勢,提高對發展趨勢的預見性。二是由被動性退出向主動性退出轉變。統籌規劃,盡早打算,經過催收、核銷、審批控制等手段,主動壓縮規模小、效益低、前景差、風險高的企業貸款余額。三是由戰術性退出向戰略性退出轉變。信貸結構調整不能操之過中國,必須掌控好節奏和力度,防止在退出中形成不良。
4、加強貸後管理:貸後管理就是要不斷發現營銷機會和客戶風險預警信號,不斷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和對策並付諸行動。要建立貸後管理考核體系,把客戶檢查過程、信息分析過程、預警預報過程、客戶退出過程等納入信貸工作整體考核范疇,針對每個管理環節和要素制定考核標准和依據,促使貸後管理人員經常、自覺、深入地實施貸後管理,讓概念化的管理具體化。要建立差別化的風險監控制度,在密切監測風險變化的同時,做好對邊緣貸款的動態跟蹤和監測,制訂完善的風險監控方案,及時化解潛在風險。
5、培育合規文化:要注重培育客戶經理良好的職業操守,做到始終不越思想道德這條「防護線」,始終不碰規章制度這條「警戒線」,始終不違犯法律這條「高壓線」。要注重建立與合規文化相適應的激勵約束機制,明確傳遞一種信息,即:獎勵那些善於發現風險、揭示風險、規避風險的員工,懲罰那些違反貸款規則、製造貸款風險、不顧貸款風險的員工,切實在內部形成一種「不以效益為由簡化貸款程序,不以發展為由變通規章制度,不以同業競爭為由放寬准入條件」的良好氛圍。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0-12-01,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Ⅶ 銀行貸款針對高風險行業有哪些化解風險措施

沒有那麼多胡里花哨的,直接重點啊50

Ⅷ 怎樣處理貸款風險

一,適時、准確地識別風險是風險管理的最基本要求。風險識別包括感知風險和分析風險兩個環節:感知風險是通過系統化的方法發現商業銀行所面臨的風險種類和性質;分析風險是深入理解各種風險的成因及變化規律。商業銀行業務的日益多樣化以及相關風險的復雜性,極大地增加了風險識別的難度。延誤或錯判都將導致風險管理信息的傳遞和決策失效,甚至造成更為嚴重的風險損失。制定風險清單是商業銀行識別風險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二、風險管理的策略包括風險分散、風險對沖、風險轉移、風險規避和風險補償等措施。1,風險分散式指通過多樣化的投資來分散和降低風險的策略性選擇。商業銀行可以通過貸款出售和其他商業銀行組成因吐納貸款的方式,是自己的授信多樣化,從而分散和降低風險。風險分散前提是有足夠多的相互獨立的投資形式,風險分散策略是有成本的,主要是分散投資過程中的交易費用。但與集中承擔風險可能造成的損失相比,風險分散策略的的成本支出顯然是值得的。2,風險對沖。風險對沖是指通過投資或購買與標的資產收益波動負相關的某種資產或衍生產品來沖銷表的資產的一種策略性選擇。風險對沖對對公業務市場風險非常有效,可以分為自我對沖和市場對沖兩種情況。自我對沖是指商業銀行利用資產負債表或某些具有收益負相關性質的業務組合本身所具有的對沖特性景象風險對沖。市場對沖是指對於無法通過資產負債表和相關業務調整驚醒自我對沖的風險,通過國衍生產品市場進行對沖。3,風險轉移。風險轉移是指通過購買某種金融產品或採取其他合法的經濟措施將風險轉移給其他經濟主體的一種策略性選擇。風險轉移可分為保險轉移和非保險轉移:保險轉移是指商業銀行購買保險,以繳納保險費為代價,將風險轉移給承包人。非保險轉移是指商業銀行通過購買保險以外的其他安排將其業務中的風險轉移給第三方。商業銀行在國內市場可以利用衍生金融工具轉移利率、匯率、股票和商品價格風險,利用擔保、備用信用證等轉移信用風險。4,風險規避。風險規避是指商業銀行拒絕或退出某一對公業務市場,以規避承擔該業務/市場風險的策略性選擇。簡單說就是:不做業務,不承擔風險。風向規避策略的局限性在於其是一種消極的風險管理策略,不宜成為商業銀行風向管理的主導策略。5,風險補償。風險補償是指商業銀行在所從事的業務活動造成實質性損失之前,對所承擔的風險進行價格補償的策略性選擇。對於那些無法通過風險分散、對沖或轉移進行有效管理,而且又很難規避、不得不承擔的風險,投資者可以採取在交易價格上附加更高的風險溢價,即通過提高風險回報的方式,獲得承擔風險的價格補償。

Ⅸ 銀行信貸風險應怎樣防範和化解

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完善和金融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國有專業銀行向國有商業銀行轉軌的步伐也越來越快,從而使多年積累的金融問題日漸暴露,潛在的金融風險日益表面化。為此,防範與化解金融風險是國有商業銀行當前急待解決的問題,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並及早採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範。 一、信貸風險的成因 第一,歷史問題長期積累的集中反映。過去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銀行實行的是分級經營、分級管理。作為國有商業銀行,由計劃經濟體制下的行政決策,向市場經濟條件下按規范程序科學決策轉軌,在這一過程中,原有的舊體制下潛伏的信貸問題,逐漸暴露出來,其具體表現為兩個方面: 一是企業風險長期隱藏、積累後集中暴露,不良貸款集中出現。由於歷史原因,銀行與國有企業建立了密切關系,企業大部分資金來自銀行,而銀行的大部分資產也是對企業的貸款,兩者唇齒相依,有著唇亡齒寒的關系。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企業是按照國家計劃,以完成計劃任務為主要目的開展生產經營活動,生產的產品由國家統一調撥,不會賣不出去,經營虧損由國家彌補,不需要企業自身承擔。這時,企業的經營風險還沒有形成,或者沒有暴露出來。相應的銀行貸款也沒有風險或風險較小。但隨著改革的深化,市場調節取代了計劃管理,企業擁有自主經營權的同時,也要承擔自負盈虧的責任。於是,企業長期積累的問題開始集中暴露出來。從而使不良貸款開始出現,企業的經營風險也就轉移為銀行的信貸風險。特別是在國有企業轉換經營機制過程中,把歷史遺留的人員負擔、債務負擔、社會負擔大量留在老企業,使原來改制前的銀行貸款被大量懸空。因此,目前銀行的貸款質量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企業經營風險長期隱藏、積累後集中暴露的結果。 二是銀行在過去發放了許多政策性貸款,現在基本上都成為不良貸款。在《商業銀行法》未出台以前,國有商業銀行的企業法人地位尚未確立,自主經營權沒有落實,在地方政府行政干預下發放了許多政策性貸款。特別是在成立國家政策性銀行之前,各商業銀行都承擔了相當數量的政策性貸款任務,這些政策性貸款是經政府協調後銀行對單戶企業、單個項目發放的。這些貸款的絕大部分風險很高。目前貸款質量問題,有相當一部分是政策性因素造成的。 第二,與國有企業負債過多、效益較差密切相關。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國有企業的固定資產投資以及相當一部分流動資金,都依靠國家財政撥款。到80年代中期,實行「撥改貸」以後,財政基本不向企業增資,企業擴大再生產的資金來源,從財政撥款轉向銀行借款。隨著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資金佔用逐步增加。但國有企業的折舊率普遍偏低,自我積累不足,資產負債率越來越高,對銀行貸款的依賴性越來越強,靠大量佔用銀行貸款維持生產經營。特別是近幾年來,我國經濟發展出現困難,國有企業改革舉步維艱,國有企業大部分虧損,經營狀況不佳,而這些企業負債的主要部分是銀行貸款,而且短期借款長期佔用,資金實力嚴重不足,資金周轉不靈,抗風險能力很低。當市場略有變化,營銷出現困難時,資金運動立即受阻,償債能力大大降低,直接影響到銀行貸款資金的安全。在這種情況下,企業風險勢必會在相當程度上轉嫁給銀行。即使少數效益較好的企業,由於其資產負債率較高,利息負擔較重,貸款到期也很難收回,企業能夠按時支付貸款利息,不過是銀行不斷准予續借,貸款質量問題沒有暴露出來而已。一旦銀行停止續借,不良貸款立即顯露出來。這是影響貸款質量的重要因素。 第三,與銀行經營管理方式有關。主要表現在:一是在經營上把效益性放在首位,而忽視安全性。《商業銀行法》規定:「商業銀行以效益性、安全性、流動性為經營原則」。在表述上將效益性放在首位,而將安全性放在次位, 這對銀行經營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效益第一的原則,使銀行盲目追求效益,從而忽視貸款的安全性。因為國家財政每年給銀行核定上繳利潤指標,從財政部到總行,從總行到分行,層層下達利潤計劃,並將利潤計劃的完成情況與全行工資獎金、財務費用、基建支出等掛鉤,完成利潤計劃成為銀行的一項重要任務。為完成利潤計劃,貸款的安全性問題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視,有的甚至不惜以犧牲安全性為代價來換取現實的效益性。比如:有的銀行採取放貸收息;有的在對企業還款能力沒有深刻了解的情況下,發放高額貸款等。對商業銀行穩健經營、防範風險的要求,與對銀行的利潤指標管理存在矛盾。尤其是在經濟不發達地區,企業效益很差,要很好地協調二者的關系非常困難,從而使犧牲前者而滿足後者的現象時有發生。這也是形成不良貸款的一個重要因素。其二是銀行沒有建立起完善的責權對等的管理機制。同國有企業經營機制相似,國有商業銀行長期以來,並沒有真正建立起責權相當的管理機制,對有權決策人缺乏有效約束,有些個別商業銀行甚至搞違規經營、帳外經營,加之政策性業務與經營性業務混在一起,銀行自己經營權受到影響,一旦貸款出現問題,很難分清責任,更談不上追究責任。 因此,目前銀行貸款質量問題,既有銀行內在原因,也有銀行外部原因,兩者綜合作用、共同影響,使銀行貸款質量問題日益嚴重,銀行信貸風險越來越大。如何及時有效地解決貸款質量問題,防範與化解信貸風險,需要國家採取有力措施,進一步完善國有商業銀行的經營體制;同時也需要銀行自身努力,不斷加強信貸管理, 增強職工工作的責任感、緊迫感和危機感。 二、提高貸款質量、防範與化解信貸風險的對策 第一,轉變觀念是前提。防範和化解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首先要實現經營觀念的轉變。一是在經營指導思想上要實現由追求「數量」到注重質量的轉變。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要求國有商業銀行切實改變追求總量擴張,對安全、質量、效益較為淡薄的經營思想。因此,首先要樹立安全、效益觀念,把貸款的安全性和效益性視為銀行信貸工作的生命線,在兼顧社會效益的同時, 確立效益最大化和資產質量最優化的經營目標。其次,要樹立競爭觀念,正視銀行的現實,充分利用自身優勢,開拓競爭,改變粗放式管理,實行集約化經營戰略, 創造最大的經濟效益。最後,要樹立發展的觀念,不斷開拓業務領域,實施規模經營戰略,學習國內外的先進管理經驗。二是對信貸資產的管理上要實現由「高風險、低收益」到「低風險、高收益」的轉變。首先,充分利用目前國有企業優化資本結構的良機,支持和幫助企業實現資產重組。把風險承擔的主體轉移到高效低險的企業,降低風險系數,提高信貸資產的收益。其次,建立信貸風險防範預警系統。從貸前調查入手,通過確立科學的貸前調查分析指標,全面分析貸款的安全性、效益性、可償還性等指標,提出科學的貸前預報;貸後要建立跟蹤檢查系統,形成信貸資金網路風險管理,及時發現問題,起到預警、報警作用。再次,健全貸款放、收一條龍責任制,實行全過程的嚴格管理,逐步將過去追求規模、鋪新攤子,以外延擴張為主的粗放式經營改變為注重效益,講求效率,以內涵為主的集約化經營模式,從而使信貸資產達到高效低險。 第二,根據企業信用等級選擇貸款客戶,抓住優良客戶,壓縮中間客戶,清理不良客戶。企業信用等級是對客戶質量的綜合衡量,是決定貸款安全性和效益性的主要因素。信用等級高低,是貸款風險大小、效益好壞的基本標志。在信貸管理上,首先要抓住那些信用等級高的企業 (如AA級以上企業),把他們作為貸款重點投放對象;對信用等級低的客戶(如BB級以下企業)因貸款風險較高,要採取多種措施進行清理;對中間客戶(如A級、BBB級企業),目前貸款風險可能不大,但這些企業經營狀況一般,潛在風險較大,對其貸款應以臨時性為主,並逐步壓縮。這樣,三管齊下,逐步提高銀行貸款客戶的質量,保障新增貸款質量、穩步提高存量貸款的質量,使銀行信貸資產運營步入良性循環。 第三,加大清收不良貸款的力度,積極尋求補救措施,化解風險貸款。商業銀行目前不良貸款數量較大,清收轉化的難度也大,而且大部分是歷史上長期積累形成的,責任不清。為加大清收轉化的力度,要廣開渠道,充分依靠各級政府、各部門的幫助,抓住時機,採取有針對性措施清理各筆風險貸款。同時,要採取適當獎勵措施,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對清收工作做得好的單位和個人給予重獎。要根據不同的風險貸款,充分利用銀行的優勢、積極引導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提高經濟效益,提高企業還貸、付息能力,對扭虧無望的企業, 要及時停放貸款,積極處理抵押品,收回舊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