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借款用途 » 購房的時候只有貸款合同沒有購房合同
擴展閱讀
貸款借10萬利息多少 2022-01-05 22:38:32

購房的時候只有貸款合同沒有購房合同

發布時間: 2021-10-30 03:05:31

A. 了,貸款買的,為什麼只有借款合同,而沒有購房合同

不合理,應該要有購房合同的吧。推薦你通過 律伴網去在線和律師交流 問問

B. 按揭已經還了幾個月了,才發現購房合同和銀行貸款合同都沒有,這樣正常嗎

感覺有點不正常。

按揭合同,你是和銀行簽的,你要問銀行要了

購房合同,你是和開發商簽,聽你的描述你是已經拿到合同了,其實你拿到手上的合同應該就是你的。按揭的話,開發商一般會簽訂5分合同,2份給銀行,開發商自己一份,一份給你,還有一份是用來辦理房產證,是需要給到房管局的


C. 只有貸款合同沒有購房合同可以專項附加扣除嗎

題主是說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嗎?這個在申報填寫的時候是不需要購房合同的,貸款合同也不需要(只需要一個貸款合同編號)。如果你手頭有貸款合同,就不用再去致電銀行查看貸款合同編號了,直接翻看貸款合同,找到編號填寫即可。另外填寫此項需要房產是按揭在你的名下才可以申報,如果不是在你名下,你申報之後會被打回重新申報填寫。

D. 按揭買房沒有購房合同

您好,你說這種情況肯定是有問題。我家前幾天才買了謝家灣華潤二十四城的二期,都有購房合同的。你們現在能做的就是先集結一些業主最好有一定人數業主代表找開發商索要購房合同,(留好你們的定金、首付、稅費等發票)。先找開發商談態度強硬一點要求查看他們的預售許可證等,如果他們不配合你們可以向當地工商局投訴,並撥打68629315(天天630.貼近老百姓)。

E. 憑銀行按揭合同,沒有了購房合同.能證明房子是自己的嗎

1在房產證取得之前,合同和發票是你購買房產有效的證據,況且簽定時候合同是一式兩份,按理來說開發商沒有讓你上交的理由,但如果非要交,建議你去公證處做個原件與復印件相符的公證 80元,萬一開發商刷花樣你也有個准備

2銀行按揭應該也有相應的抵押合同,如果已經簽定的話,可以認定為你購買了房產的事實.畢竟如果銀行沒有認定你購買房產的前提下是不敢放款的,所以如果有抵押合同的話也可以放心

F. 我買房只有一份按揭合同,沒有購房合同是怎麼回事

按揭合同是跟銀行簽的,購房合同是跟房開商或賣房人簽的,沒有購房合同,你的權益很難得到保障。這個合同應該還在房開手上,自己去詢問一下,看看是什麼原因還沒有給你。

G. 我在銀行貸款買得期房,為什麼開發商沒給我購房合同我現在手裡就一分銀行的貸款合同,沒有購房合同行嗎

購房合同肯定是有的,一般是等銀行貸款批下來後,連著銀行貸款資料一起給你的,不用著急

H. 我在中國銀行按揭購房只有借款合同和銀行抵押合同,為什麼沒有購房合同 有購房發票,這樣我的權益有保障嗎

銀行辦個人住房按揭,是必須要抵押你與開發商之間簽署的《商品房購銷合同》。在你還清貸款之前,合同由銀行持有。你只有購買發票與房產證。這兩樣證件都是受法律保護的。

I. 個人購房合同和貸款合同是一個本嗎為什麼我的只有一個個人購房貸款合同

1、《購房合同》和《貸款合同》是要放在銀行辦按揭貸款,要等接揭辦下來(約1個月時間)後,銀行通知你去銀行拿《貸款合同》;然後銀行再把《購房合同》返回到發展商委託的律師所。

2、從銀行返回的《貸款合同》上面跟之前有區別了,有銀行的蓋章和簽字,此證明銀行批准你的貸款了。這就是你所問的「和銀行辦理了貸款手續,但什麼憑證都沒有」的解答。

3、只要按揭辦下來了,不管房屋是否封頂都要還銀行貸款。

(9)購房的時候只有貸款合同沒有購房合同擴展閱讀:

常見問題:

問題一:在認購書里沒有註明免責的退定條款因何種原因退房以及後果如何?購房者與開發商簽訂認購書後,則需交一定額度的定金,這是無可非議的。

但有時購房者在交付定金後因種種原因得不到銀行的貸款而無法購買該房產時,開發商一般都只退購房款而不退定金,理由是購房者沒有履行合同,所以沒收定金。

問題二:合同主體認定不明購房者由於缺乏法律常識,往往會犯一些比較初級的錯誤。有時代表發展商簽約的人並不是法人代表,或者合同上的開發商並不是該房產土地擁有者,這些都是可能導致合同無效的問題。

另外,項目是由A公司開發的,實際上卻是由B公司投資,但作為買家還是應與A公司簽約,否則也會帶來一系列的麻煩,以後辦理各種手續會很麻煩。

問題三:開發商的補充協議不對等簽補充協議在購房交易中很有必要。但是要提醒購房者的是,一定要看清楚開發商提供的補充協議。

現在有的發展商在與客戶簽約時,會主動向客戶出示一份補充合同,主要目的在於表明由於某些特定原因造成不能按期交房的免賠責任以及面積丈量誤差率差異過大在哪些情況下能免賠,這是發展商為了保護自己在一些非人力能控制的情況下造成違約規避風險的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