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商业 » 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量
扩展阅读
贷款借10万利息多少 2022-01-05 22:38:32

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量

发布时间: 2021-11-19 14:45:13

⑴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质量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信用风险管理机构方面存在问题。在我国商业银行中)负责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是贷款部门的贷款员)这远远不能满足实际信用风险管理工作的需要。

     2.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就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而言)贷款的审批和发放主要凭借个人主观意愿)无论是贷前调查还是贷时审查)都缺少科学而完整的客观评价)且缺乏完善的贷后检查工作。贷款资金发放后)银行极少就企业对贷款资金的使用状况及企业的重大经营管理决策等进行必要的检查、监督和参与)这种只“放”不“问”的做法必然导致逾期、呆滞、呆帐贷款的增多。另外)贷款员的责、权、利与贷款质量不挂钩)缺乏明确有力的激励约束机制。

     3.信贷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企业信用分析时)采用定性方法者较多)缺乏系统科学的定量分析)信用风险分析主要停留在传统的比例分析阶段)缺乏建立在统计分析和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方法基础上的信用风险量化测量工具)如缺乏对企业违约风险分析模型、企业破产失败预警模型等科学定量模型的开发和使用。对企业信用等级的评定也主要是由各个银行自己进行)评级的主观性强。另外)我国商业银行电子化起步较晚)很多银行缺乏关于企业详尽完整信息的数据库)缺乏像美国JPMorgan公司那样的成熟的信用风险管理专家系统。

     4.信贷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部门缺乏大量的德才兼备的人员)信贷人员素质不高)风险意识薄弱)缺乏自觉维护银行整体利益的观念。信贷部门规章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不完善)信贷人员的违章操作、越权、人情贷款、甚至以权谋私等行为皆有发生~

⑵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特点有哪些

不良贷款即有问题的贷款,是指借款人不能够按照之前的贷款合同正常对商业银行偿还本金与利息。具体而言,不良贷款一般包括呆帐贷款、呆滞贷款和逾期贷款三类。呆账贷款是指是指借款人宣告破产,清偿之后,能无法还清的贷款。呆滞贷款一般是指逾期2年及2年以上仍无法偿还的贷款。逾期贷款是指超过规定期限无法偿还的贷款。
从国家权威机构公布的资料分析,我国目前银行业不良贷款有以下特点。
不良贷款总量巨大,并且呈现增长速度。我国商业银行截止2014第一季度末,不良贷款余额6461亿元、比年初增长541亿元,增长4%,不良贷款占1.04%,达到最近几年最高,五大银行中农行和交行均超过均值,建行第一季度增长金额高达55亿元。
金融企业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是纷繁复杂的,一般认为,主要是由于银行自身经营管理不善造成的,而我国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却不同,有以下几方面。
1.政府不合理干预。主政府不合理干涉导致信贷活动不能正常运行,经济金融市场混乱,存在潜在风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家或地方要求商业银行根据国家意愿进行贷款,一是有要求银行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不断发展。
2.法律不健全,执法不严。
(1)法律法规不够完善。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债权债务不够明确,且缺乏相关法律保障,监督机构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对金融市场了解甚少,信贷管理水平落后,无法与国际金融接轨。
(2)执法不严。执法部门在执行过程中,有的地方实行地方保护主义,相关部门对执法过程进行干预,影响了公正;有的部门存在着不按照法律执行、不严格执法等情形,致使国有银行无法维权。
3.企业盲目投资。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不顾自身经营状况和承受能力,盲目进行投资,从而造成了不断加大的负面效应。很多企业经常通过一些关系从商业银行里获取贷款,但是后面又没有资金了,再继续贷款,这样周而复始,恶性循环,一旦无法及时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这将危及到企业的正常运行,也使得银行可能无法收回贷款。另外,由于企业没有对项目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管理,使得无法达到预期的收益率,甚至发生亏损的现象,无法保证偿债能力,促使增加的贷款形成为不良资产,贷款有继续增加的趋势。
4.缺乏有效金融监管机构。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监管机构很少,且大部分只是规范化监管,基本不进行风险性管理。规范化监管对市场反应不敏感,实施措施常常滞后,不能有效防范风险;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督力度不强,对相关商业银行内部管理不够重视,大多时候只是停留在外部监管,尤其是没有明确商业银行相关部门职责,以及对其职责实施情况没有进行有效监督;金融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监管的方式主要是现场检查,相关监管人员仅仅按照上级要求,进行检查工作和报表统计,走的是“流水线”“形式化”,缺乏有效性和防范性;金融监管机构队伍中,一些工作人员素质水平不高也导致很多问题。

⑶ 国际信贷问题:我国商业银行外汇贷款业务的现状

经过前几年的下滑后,自06年以来,特别是07年开始人民币大幅升值后,外汇贷款(主要是美元和日元贷款)需求量激增。但受制于外汇资金(存款)的急剧下滑,外汇贷款的实际增幅相对较小。目前外汇贷款同样受央行的规模控制,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要。

⑷ 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是怎样衡量的

强化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与控制能力
在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流程的实践环节之中,信用风险识别是其基础环节,信用风险度量是其核心环节,因此,在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流程当中,应对信用风险的识别和度量能力给予高度重视。
1、稳定银企长期合作关系
从客户角度来说,客户与银行的长期合作,能够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客户发生违约时,会使其的信誉度降低,从而降低自身的融资能力,因此,客户通过权衡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会尽量避免违约。从银行角度来说,与客户保持长期的联系,会对客户过去的资金周转、还贷守信等情况比较了解,减少客户信息搜集成本,从而更容易识别信用风险。
2、强化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和控制
逆向选择风险的存在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强对客户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经营状况等真实信息的掌握。同时,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强对客户所在行业的信用风险分析,并在贷款信用风险管理过程中纳入专家分析法、统计分析法等,通过上述分析方法来判断行业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建立起准确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来对预期损失进行精确地估算;同时,商业银行应借鉴国外商业银行先进的管理经验,对不同客户采取不同的信息搜集战略。
3、努力健全商业银行内部评级制度
我国商业银行应借鉴国外银行先进的的理念,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建立适合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健全的内部评级系统。第一,完善现有基础数据库,不断充实信息数据库。我国商业银行应高度重视行业研究,对不同行业分别进行系统的研究,并关注国内外最新发布的各项相关信息,为不断充实信息数据库做好基础准备工作,从而促使信用评级工作效率提高。同时,在考察受评对象偿债能力时,不仅要考虑受评对象的营利能力、现金流量的充足性、资产负债等因素,还要考虑受评对象的产权结构和管理水平、所处行业特点、市场竞争态势等,为完善客户基础数据库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为内部评级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第二,进一步完善违约概率模型。针对信用评级结果建立专门的检验系统,在检验信用评级结果时,其唯一标准是违约概率,同时,它也为投资者做出决策提供重要依据。第三,健全商业银行计算机网络系统。在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建立从营业网点、支行、分行到总行的完整的信息网,使其能够对数据进行更加集成、稳定、及时的分析,为市场营销和管理决策、行业分析提供针对性更强的技术支持;为避免道德风险和内部风险,应建立全面的风险内控机制,以此强化信用风险监督控制的权威性和效力;建立一定的决策支持系统,加强对产品生命周期、客户技术的预测,以此来提高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防范和度量能力[7]。
4、加快内部评级法技术研发速度,不断完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明确规定了内部评级法的重要性。《巴塞尔资本协议Ⅲ》与《巴塞尔资本协议Ⅱ》相比,在信用风险度量方面提出一些新的标准:银行使用内部评级法计量资产证券化监管资本要求应给予再证券化风险暴露更高的风险权重,标准法下的再证券化风险暴露的风险权重也应有所保证,同时银行不得使用基于自身保证的评级;引入融资流动性监管的全球基本标准;在最低资本要求之上建立逆周期超额资本框架;发布跨境银行风险处置的建议原则;修改交易账户资本计提准则,以更高的资本要求来反映复杂交易活动的信用风险,同时引入压力条件下的风险价值要求;引入杠杆率作为新资本协议的最低保障机制;拓宽了资本计量范围;《稳健的压力测试实践和监管原则》建议银行侧重于对金融危机中凸显的风险缓释和风险传递予以关注;等等。当前国际商业银行界大都将违约率和违约损失率作为信用风险度量和管理的主要指标,违约率和违约损失率模型又是内部评级法的核心,其可以较为全面地、准确地度量信用风险。但我国商业银行在其信用风险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过程中则仍主要采用不良贷款率指标,但不良贷款率指标作为一个时点数值,在度量信用风险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积极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学习国外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度量和管理过程中所采用的先进技术,加快对内部评级法技术的研发,建立健全的信用风险评级系统和完整的信用评级标准以及健全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预警体制,为我国商业银行业全面实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5、强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
良好的信用风险管理文化有助于努力防范和降低信用风险。我国商业银行应注重信用风险管理文化的培养,将信用风险管理理念深植于每一员工意识之中,以此强化信用风险管理文化理念和意识,使信用风险得到有效防范。

⑸ 商业银行贷款的基本介绍

最初使用“商业银行”这个概念,是因为这类银行在发展初期,只承做“商业”短期放贷业务。放款期限一般不超过一年,放款对象一般为商人和进出口贸易商。人们将这种主要吸收短期存款,发放短期商业贷款为基本业务的银行,称为商业银行。我国的商业银行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
特征
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业务,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1、商业银行业的特殊性
商业银行IT 解决方案具有“业务复杂、系统繁多、接口广泛”的特点,要求IT 解决方案提供商在对客户需求的理解程度、对系统架构的设计水平、对开发技术及各项标准的掌握程度等多方面有较高的技术能力。国内具备一定规模的IT 解决方案提供商经过多年的发展,在这些方面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和市场基础。对于市场潜在进入者,将受到行业经验和知识、产品和技术水平、客户忠诚度等多方面的限制,所面临的行业进入门槛较高。
首先,现代商业银行业务复杂,种类繁多,新业务层出不穷。商业银行IT解决方案提供商除必须拥有专业技术人员之外,还需要对客户的业务流程、会计核算、管理体制等有较深入的了解。这些知识和经验是在为客户长期服务中不断总结和积累形成的,是有效开发、运维IT 应用系统的关键。
其次,为了满足客户在业务、渠道、管理等多方面的需求,银行一般在核心业务系统的基础上,配套开发几十套的业务辅助、管理与分析系统。实现核心业务系统与其他系统的紧密集成、协同工作,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提供高效方便的服务,保证各类系统7x24 小时不间断运行。
再次,新产品的前期研发投入大、周期长,尤其是银行的核心业务系统,在性能、稳定、安全性等方面所面临的风险大,研发周期需要两年以上,专业技术人员投入较多,这些都对IT 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实力、经验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最后,国外公司的核心业务系统虽然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率很高,但对于国内银行只能提供传统的客户信息、存贷款、总账等模块,对具有中国特色的支付结算、财税库行等外围业务尚属空白,亦不能很好地提供贴切我国银行的特色需求,且服务成本较高,响应速度不够敏捷,极大地制约了国外核心业务系统在我国的应用。
2、银行IT 系统更换成本高
商业银行应用系统特别是核心业务系统的特点决定了银行对软件产品和服务具有一定的依赖性,且通常转换应用系统需要一定时间的学习和适应,需要对硬件部署、管理流程、规章制度、岗位设置等做出一系列的调整。另外,由于IT 的复杂性,更换某一应用系统可能需要对相关的多个系统进行接口和功能调整,并进行大量严格的测试,这都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银行的IT 投资规模越大,服务周期越长,忠诚度就越高,更愿意与规模较大、熟悉自身情况的专业软件公司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这给新入和潜在的竞争者形成了较大的障碍。
3、技术壁垒高
银行业作为金融业的核心,其信息安全和系统服务关系公民、法人和组织的权益或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关系国家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国家对于金融产品和金融交易的安全性要求较高。因此,银行业对软件产品,特别是最核心的核心业务系统在安全性和稳定性方面的要求更高,提高了行业进入门槛。行业内发展时间长、技术领先、客户基础好的软件开发企业具有先发优势,且经过多年的成长与积累可保证对研发和客户服务的持续投入,以及对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
4、人才瓶颈
商业银行IT 应用系统专业性强,这就对银行IT 解决方案提供商的研发、实施和维护队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软件开发人员不仅要精通软件开发技术,还要对银行业务流程非常熟悉。目前,国内该类复合型人才较为缺乏,导致新进入的企业面临人才瓶颈的制约。
5、运维成本高
由于市场环境和客户需求的不断变化,银行IT 应用系统必须做到因时而变,不断地进行功能、流程等方面的升级和维护。一般来说,IT 解决方案提供商通过长期的技术服务和市场推广形成规模化的、稳定成熟的客户群,在遇到新需求、新系统需要开发时,可先选择现有客户进行研发,然后在其他客户进行快速推广,在降低客户的总体运维成本的同时,系统的质量和可靠性也能得到充分的保证。而新的行业进入者很难在短期内开拓出稳定的市场,必须针对特定需求对少量客户投入大量资源,因此IT 系统的运维成本将更高。

⑹ 简述我国商业银行5c贷款信用分析的主要内容

1、品质(Character):指顾客或客户努力履行其偿债义务的可能性,是评估顾客信用品质的首要指标,品质是应收账款的回收速度和回收数额的决定因素。

因为每一笔信用交易都隐含了客户对公司的付款承诺,如果客户没有付款的诚意,则该应收帐款的风险势必加大。品质直接决定了应收账款的回收速度和回收数额,因而一般认为品行是信用评估最为重要的因素。

2、能力(Capacity):指顾客或客户的偿债能力,即其流动资产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与流动负债的比例,其判断依据通常是客户的偿债记录、经营手段以及对客户工厂和公司经营方式所做的实际调查。

3、资本(Capital):指顾客或客户的财务实力和财务状况,表明顾客可能偿还债务的背景,如负债比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有形资产净值等财务指标等。

4、抵押(Collateral):指顾客或客户拒付款项或无力支付款项时能被用做抵押的资产,一旦收不到这些顾客的款项,便以抵押品抵补,这对于首次交易或信用状况有争议的顾客或客户尤为重要。

5、条件(Condition):指可能影响顾客或客户付款能力的经济环境,如顾客或客户在困难时期的付款历史、顾客或客户在经济不景气情况下的付款可能。

(6)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量扩展阅读

5C要素分析法是一种分析方法。包括借款人品德、经营能力、资本、资产抵押、经济环境五个方面。

这种方法主要分析以下五个方面信用要素:

1、借款人品德(Character)。要求借款人必须诚实可信,善于经营。通常要根据过去记录结合现状调查来进行分析,包括企业经营者的年龄、文化、技术结构、遵纪守法情况,开拓进取及领导能力,有无获得荣誉奖励或纪律处分,团结协作精神及组织管理能力。

2、经营能力(Capacity)。要分析借款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及获利情况,管理制度是否健全,管理手段是否先进,产品生产销售是否正常,在市场上有无竞争力,经营规模和经营实力是否逐年增长,财务状况是否稳健。

3、资本(Capital)。企业资本往往是衡量企业财力和贷款金额大小的决定因素,企业资本雄厚,说明企业具有强大的物质基础和抗风险能力。因此,信用分析必须调查了解企业资本规模和负债比率,反映企业资产或资本对于负债的保障程度。

4、资产抵押(Collateral)。资产可以用作贷款担保和抵押品,有时申请贷款也可由其他企业担保。有了担保抵押,信贷资产就有了安全保障。信用分析必须分析担保抵押手续是否齐备。抵押品的估值和出售有无问题,担保人的信誉是否可靠。

5、经济环境(Condition)。经济环境对企业发展前途具有一定影响,也是影响企业信用的一项重要的外部因素。信用分析必须对企业的经济环境,包括企业发展前景、行业发展趋势、市场需求变化等进行分析,预测其对企业经营效益的影响

⑺ 关于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呢毕业论文

你好,解析如下:
一、我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发展现状
在个人消费信贷中,由于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占据了重要地位,近年来,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具有强劲发展势头的“零售业务”,被视为拓展信贷营销业务、优化信贷资产结构的主要手段,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自然成为商业银行重点拓展的贷款投向。在表1中,2000—2005年间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余额占全国消费信贷余额比重均在74%以上,2004年、2005年则到达80%左右。2005年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余额为18400亿元,是2000年的5.45倍,1998年的43.19倍,与2004年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余额相比,增长16.07%,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无论是在增长速度上还是在总量上每年均发展迅速。
表1 1998—2005年全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单位:亿)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全国消费信贷余额 472 1097 4235 6990 10669 15736 20063 22150
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余额 426 770 3377 5598 8258 11782 15853 18400
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比重 90.25% 70.19% 79.74% 80.09% 77.40% 74.87% 79.02% 83.37%
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增长比例 80.75% 338.57% 65.77% 47.52% 42.67% 34.55% 16.07%

资料来源:统计公报(2000—2005)
商业银行之所以争先发展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近些年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以及国家信贷政策的支持;二是商业银行普遍认为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是优质资产,不良贷款率极低,比批发类贷款风险小得多。事实上,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不良贷款率低、风险相对小并非必然的,它是同经济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的,上世纪80年代美国住房抵押公司风波和1995年日本住房金融案件,均与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相关。随着我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余额快速增加,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不良率也开始不断上升,2002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平均不良率在1%左右[1],到2004年底,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不良贷款率达到1.5%左右,其中农行高于2%。在我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较发达地区上海,2004年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平均不良率只有0.1%左右,到2006年9月末,平均不良率上升到0.86%,两年多时间上升7倍多。
我国市场经济处于发展初期,法律制度欠缺,个人信用征信体系不健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低,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存在很大风险,实际的贷款违约率高,特定条件下(如贷款高速增长),用于风险分析的不良贷款率指标滞后性非常明显,掩盖了实际风险状况。房地产市场具有周期性,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期限长,每笔贷款数额小,一旦房地产市场出现调整或振荡,贷款违约等风险就会显现,我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业务还没有遇到真正考验,因此加强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防范,完善风险管理机制是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走向良性发展的一条必经之路。
二、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分析
在目前我国的经济体制环境下,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发生有其可能性和必然性,这主要是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自身的特性和市场环境等诸多内、外部因素决定,具体而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风险:
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中最基本最直接的风险。一般有下面几种形式:
一是被迫违约。被迫违约是借款人的被动行为,是指借款人在购买房产后,因实际支付能力下降或突发事件的发生,无法继续正常向商业银行按照规定还本付息。我国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就业条件严峻,教育、医疗等支出急剧增加,都会使借款人的支付能力下降甚至恶化,使借款人无力继续偿还贷款本息。
二是理性违约。理性违约是借款人的主动行为,是指借款人主观上认为放弃继续还款能带来更大的收益而产生的违约行为。当房价迅速下跌或利率上升幅度较大,继续还款的成本大于放弃还款的收益,借款人会理性违约。主动违约最有可能发生在贷款合同签订后的头二年,因为此时违约的机会成本相对较低,损失的仅仅是首付款、交易费用和一部分贷款本息[2]。
三是提前还款。提前还款是借款人主动违约行为,是指借款人不按照合同约定的期限和额度提前偿还部分或全部贷款的行为。当市场利率低于合同利率时,提前偿还贷行为就有可能发生,提前还贷一方面使商业银行损失原合同利率带来的利息收入,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还得遭受为还贷资金寻找合适投资渠道的损失[3]。
四是恶意骗贷。恶意骗贷一般称为“假按揭”,是一种欺骗行为,主要特征是实际借款人将套取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资金用于风险更高的投资,如挪用到房地开发,或者进入资本市场,导致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大幅上升。2007年1月底银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防范银行业金融机构与证券公司业务往来相关风险的通知》,住房按揭贷款成为被挪用入市检查重点。
2.抵押风险
贷款抵押物是商业银行第二还款来源,但是商业银行也常面临如下抵押风险:
一是抵押处置风险。当抵押物变现渠道窄、成本高,商业银行不能顺利、足额、合法变现,就会遭受抵押处置风险。我国住房二级市场处于起步阶段,交易法规不完善,手续烦琐,交易费用高,导致银行的抵押物变现困难。
二是抵押物价格风险。抵押物价格风险包括抵押物价格市场风险和抵押物价格人为风险。前者是指抵押物因房地产市场的变化和房屋自然磨损而导致抵押房屋价格下跌的风险。当房地产市场处于调整或不景气时,价格下跌有可能导致抵押房屋价格不能够覆盖银行本金和利息。后者是抵押人在其抵押期限内对房屋的损坏造成抵押物价值下降,或者由于估价人员因其过失或故意过高估价抵押物而产生的风险。
3.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金融市场利率波动导致存贷款利差缩小,甚至出现贷款利率低于存款利率,导致银行收不抵支的风险。一般来说,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利率风险有:一是“不匹配”风险,抵押贷款的长期性和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调整的不同步,如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是固定利率,如果存款利率上调,银行的资金成本就会上升;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是浮动利率且下浮时,如果银行资金成本不变,银行的利差也会缩小。二是由利率风险引发的提前还贷信用风险。
4.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持有的住房贷款债权不能及时足额变现遭受的利益损失。引起流动性风险原因在于商业银行经营特征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特征,商业银行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存款、居民储蓄存款等短期资金,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期限长、回收慢,资金的来源和运用在时间上明显不匹配,存在“短存长贷”的问题。我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变现性比较差,一是因为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是零售性业务,每笔贷款的贷款利率、到期日、贷款成数以及贷款期限等都不同,商业银行无法实现标准化管理;二是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导致贷款的投资者无法逐笔估计每笔贷款的违约风险成本,投资者望而却步;三是住房等消费品二级市场尚未形成,抵押物变现难影响住房抵押贷款变现性。
5.法律制度风险
法律制度风险是指法律制度不健全,对失信、违约行为惩罚办法不具体,执行力度不强,使商业银行面临损失。良好的社会法律环境是发展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基础条件,如美国1968年颁布了《统一消费信贷法典》、《消费信贷保护法》,1974年又颁布了新的《统一消费信贷法典》。我国还没有针对消费信贷的专项法律、法规,《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担保法》、《票据法》、《合同法》等法规都是为生产信贷而建立的,与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特点不相符。
6.市场政策风险
市场政策风险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指国民经济在整体发展过程中存在由繁荣到萧条周而复始周期性波动,影响房地产业的市场风险。与其他行业相比,房地产业对于经济周期具有更高的敏感性,经济高涨时,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市场对房地产的需求增加,贷款数量急剧扩大,经济萧条时,失业率上升,居民收入急剧下降,房价下跌,商业银行势必会面临大量的“呆坏账”损失。二是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引起房地产市场变化给商业银行带来损失。我国整个经济处于转轨时期,市场机制不健全,政府的定位不明确,由于住房消费是居民的大额消费,投资乘数大,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拉动作用,从而成为政府调控经济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行业。当房地产市场发展脱离个人消费能力,出现泡沫和经济过热,与调控宏观目标相违背,政府会采取房地产调整政策,随着房地产业的调整和收缩,商业银行也将面临政策风险。
7.管理风险
管理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内部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管理出现问题,导致的信贷风险。从贷款政策、管理流程、组织结构、技术基础等方面看,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管理基本上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如商业银行在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上存在重业务拓展、轻业务管理的冲动,不计风险代价抢占市场份额;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业务运作中随意性较大,尚未形成合理评价标准和业务流程;熟悉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专家人才匮乏,管理经验和人员的培训跟不上业务的快速发展;个人信用信息基本属于封闭状态,银行之间缺乏沟通,个人的信用信息资源无法共享,缺乏统一信息数据库和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等等。这些管理因素均导致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增大。
8.操作风险
违规操作是银行内部形成资产风险最主要原因之一,是经营机构在制度管理上放宽贷款要求而造成的业务风险。主要表现为:一是在业务导向激励约束机制下,经营机构重业务轻管理,甚至违规经营,未经批准擅自或变相降低贷款标准和担保条件,借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为名违规开办个人股票质押贷款等高风险业务;二是部分工作人员自身业务素质或思想素质不高,工作不负责任,违反操作规程,有的甚至与借款人串通,逃避制度约束。
三、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的防范
针对上述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八大风险,商业银行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予以化解和防范。
1.开发和建立内部评级体系和内部评级模型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信贷管理主要围绕单一借款人风险展开,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关于风险管理精神,现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不仅仅包含单一借款人风险管理,更加重要的是,应当以优化配置风险资本和配置信贷资产组合为风险管理模式,对银行面临的整体风险进行测量、监控和主动管理,因此要求商业银行对整体信贷业务开发和建立内部评级体系,采用内部评级法,用统计模型测算出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风险暴露(EAD)和期限(M)指标,全面准确把握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状况,对未来整体风险做出合理预测。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借款人个人资料和历史信用信息,建立科学的偿债能力和资信评估模型,逐步完善单一借款人信用评级体系,对借款人进行市场细分,以此作为开展业务的重要依据。
2.完善银行内部信贷管理机制,防范管理和操作风险
商业银行应制定一套严密、详细、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和流程,逐步提高信贷管理水平。
第一,根据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内部评级模型的相关数据制定贷款风险资本配置和信贷组合计划,确定业务发展方向、比重以及发展节奏和进程,避免贷款政策管理失误带来损失。
第二,加强贷款流程全过程管理,从贷前调查、贷款审批和贷后检查等环节分析相关风险点,落实管理职责,规范操作流程;建立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促使业务人员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解决重业务拓展轻风险管理的导向机制;强化损失责任追究制度,根据资产的实际损失追究相应责任。
第三,在组织结构上,可以逐步实行审批官和风险控制官派驻制,实现审贷分离和风险监管分离,保证贷款审批和风险控制的独立性;成立专门审查审批中心,实行集约化经营,逐步培养优秀的专业化审批官和风险管理官,提高管理专业水平。
第四,加强借款人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信息收集量越大,信息质量可能就越高,信息分析结果可能越准确,为较好预防和控制信用风险评价提供客观依据[4]。
3.建立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预警系统,防范市场和政策风险
房地产业是一个与宏观经济高度相关性的行业,受宏观经济的影响并反过来给宏观经济以强烈的作用,建立风险预警系统主要是为了防范市场系统性和政策风险,建立预警模型对宏观经济指标、产业经济指标以及国家相关政策分析,对房地产市场及整个社会经济环境进行预测,及早做出反应,避免由此带来的损失。预警系统构建完善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一是建立风险预警的数据库,从各个方面取得数据,不断积累和完善数据的收集整理,为模型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开发合适的风险预警模型,针对我国实际情况,对预警区间、警戒线以及指标权重、概率密度函数等设置合理参数;三是建立快速反应和预控机制,对风险预警系统显示的潜在风险进行及时处理和化解。
4.加强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利率风险管理和流动性管理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利率风险会逐步显现,商业银行在防范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利率风险上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开发可调整利率抵押贷款,其利率根据市场利率的不断变化而作周期性调整,利率调整周期可以是1个月、1季度、半年或者1年。与我国现行的浮动利率相比,它的不同之处在于这种周期性的利率调整将有助于改善商业银行存贷款期限的匹配状况,把由商业银行承担的利率上升的风险转移给借款人,同时也把由借款人承担的利率下降的风险转移给商业银行。
第二,开发固定利率抵押贷款,固定利率抵押贷款是指在抵押贷款合同所规定的还贷期限内,贷款利率固定不变的抵押贷款方式。在固定利率抵押贷款模式下,商业银行承担了大部分的利率风险,如果商业银行能够通过获得固定利率资金来源与贷款相匹配,如发行固定利率债券,利率互换等,可以避免相应的利率错配和流动性风险。
第三,套期保值,我国金融期货市场正逐步开放,商业银行可以运用金融衍生工具实行套期保值进行利率风险管理,通过市场交易抵补资产负债由于利率变化导致的价值变化,如可用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货和交易所期权进行短期利率风险管理,用银行间期权(上限期权、下限期权和双限期权)、互换和互换期权进行长期利率风险管理。
第四,大力发展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交易的二级市场,通过该市场商业银行可将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形成债权出售,换取贷款资金或流动性高的短期债权,提高流动性。
5.发展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转移机制
第一,建立和完善抵押贷款保险机制。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保险的目的在于规避或分散三类风险,一是房屋毁损的风险,二是贷款的信用风险,三是借款人的人身风险。我国目前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保险机构层次和险种均较单一,银行信贷风险和保险机构承保的信用风险、人身风险没能合理划分,亟待通过建立和完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保险机制来解决,在保险品种上,可以开发与消费信贷相关的财产险、失业险、人寿保险、履约保证保险等保险品种,在保险机构上,可以为中低收入借款人建立政策性保险机制的抵押贷款保险,为高收入借款人和中、高档住房提供商业性专业保险公司抵押贷款保险业务。
第二,推进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存短贷长”的矛盾使商业银行面临着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信用风险等多种风险,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能从根本上解决商业银行“存短贷长”的矛盾[5]。我国2005年12月开始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试点工作,随着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的推广和资产证券化业务品种的丰富,可以适时推出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有效降低商业银行在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上所承受的风险。
6.完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法律制度环境
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涉及到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有效降低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需要有良好的法律环境和立法支持。我国应尽快制定和颁布《消费信贷法》,明确消费信贷活动中相关主体的职责,合理分散信贷风险;建立个人破产制度,使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相关环节均有法可依,通过立法强制推行个人信用制度,充分借鉴发达国家个人信用管理的经验,如美国的消费信用方面法律就有:《公平信用报告法》、《诚实信贷法》、《诚实借贷法》、《公平信用结账法》、《信用卡发行法》、《平等信用机会法》、《公平债务催收法》等[6];同时改善法律执行环境,建立处置银行抵押资产的小额债权速审法庭,减少繁杂手续和环节,增加公正性和透明度,降低抵押物处置成本,提高处置的效率。

⑻ 论述题: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当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特点是:不良贷款数额巨大、逾期时间长、清收难度大以及投放点集中等.这些不良贷款的产生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它包括体制因素、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因素、银行内部因素以及企业因素等.面对这些不良贷款,我们应采取以下对策.第一,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理解与支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降低不良贷款.第二,建立贷款质量目标管理责任制,把降低不良贷款比例的任务落到实处.第三,严格把好新增贷款质量关,优化增量,用增量来促进活化存量.第四,建立不良贷款转化机制.第五,积极参与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把贷款债权债务落到实处.第六,加强业务培训,强化风险意识,提高金融从业人员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