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贷款期限 » 存贷款期限错配分析ppt
扩展阅读
贷款借10万利息多少 2022-01-05 22:38:32

存贷款期限错配分析ppt

发布时间: 2021-10-28 20:09:18

A. 商业银行课,有关商业银行案例分析,高手帮忙,我们老师太垃圾无法解答,求专业人士解答


界上任何事物不论有无生命都存在着生命周期,企业也不例外。企业生命周期如同一双无形的巨手,始终左右着企业发展的轨迹。企业战略理论早于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学者安绍夫(H・Jansoff)提出,在我国,企业战略的研究与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关周期性经济理论研究领域还处于空白。通过研究,结合笔者累计搜集整理的大小1400多家企业案例,反复分析后,笔者最后把这些变化规律整理成文字,权当是经验之谈,供大家参考。
以12年为周期的变化规律
总的来说,企业生命周期变化规律是以12年为周期的长程循环。它由4个不同阶段的小周期组成,每个小周期为3年。如果再往下分,一年12个月可分为4个微周期,每个微周期为3个月。该规律的行业特征不太明显,适用于各种行业,甚至大部分商业现象。
以上所说的是企业生命周期变化规律所体现出来的共同特征,亦可称总体规律。一般来说,企业发展是随着不同的周期阶段而变换着它的运行轨迹。由于不同的企业存在着不同的生命周期,不同的生命周期体现不同的变化特征。尽管它们有共同的规律,但在4个不同周期阶段变化各异,各自的发展轨迹也不同。笔者把这些不同的变化特征归纳为如下三种变化:
1、普通型。周期运行顺序:
上升期(3年)→ 高峰期(3年)→平稳期(3年)→ 低潮期(3年)
普通型变化最为常见,笔者统计,60%左右的企业属于这种变化。它的4个小周期的运行相对比较稳定,没有大起大落。属于普通型变化的企业,即使经营业绩平平,但只要在低潮期不出现大的投资失误,一般都能比较顺利地通过4个小周期的循环。
2、起落型。周期运行顺序:
上升期(3年)→ 高峰期(3年)→低潮期(3年)→平稳期(3年)
起落型变化比较复杂,不易掌握,属于盛极而衰,大起大落之类型。这类变化企业的比例约占20%。它的运行轨迹在周期转换过程中突发剧变,直接从高峰落入低谷。处于这个周期阶段的企业,经营者一般都会被眼前的辉煌所迷惑,错误估计形势,拼命扩大投资规律,准备大干一场。殊不知这种投资决策的失误,结果导致前功尽弃,甚至全军覆没。
笔者有这么一个案例:1996年,一位厂长向我咨询投资之事。在咨询过程中,发现他企业属于起落型,而且运行周期马上要到转换阶段。于是我直言不讳,向他指出危机就在眼前,千万不要盲目投资,否则血本无归。可这位厂长自恃这几年挣了不少钱,不肯放过眼下这个发财机会,继续扩建厂房,进口设备,结果不幸言中,损失惨重。
属于起落型变化的企业应居安思危,必须谨慎地面对未来。就像IBM的总裁Gerstner所说的那样:“长期的成功只是在我们时时心怀恐惧时才可能。不要骄傲地回首让我们取得已往成功的战略,而是要明察什么将会导致我们未来的没落。这样我们才能集中精力于未来的挑战,让我们保持虚心学习的饥饿及足够的灵活。”
3、晦暗型。周期运行顺序:
下落期(3年)→低潮期(3年)→高峰期(3年)→平稳期(3年)
名曰晦暗,隐含韬晦之意。这类变化的企业与上述两类变化相比,运转周期中减少一个上升期,多出一个下落期。这就表明在12年4个小周期的循环中,这类企业可供发展的机会少了3年,而不景气的阶段多出3年。这类企业的比例约占20%。
一个正常运作的企业,如果处于不景气的低迷状态中达6年之久,不光众人士气低落,企业决策者也面临严峻的考验。这个周期阶段的企业决策者,容易产生以下两种心态:一是彻底悲观失望,对前途失去信心,不想作任何努力,任企业自生自灭;另一种则出于孤注一掷的赌徒心理,拼命扩大投资,采取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方式来挽救败......

B. 存贷款期限错配问题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特别是资本市场的活跃,我国居民和企业部门的资产选择行为和投资偏好发生了较为显著的改变,并进一步引起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期限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表现在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短期化、资金运用长期化趋势明显,存贷款期限错配问题日益突出。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开放度的逐步提高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推进,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存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币种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货币错配的现象逐渐显现。
商业银行这种“短存长贷”现象,即资产负债期限的错配容易引发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C. 什么叫利率期限结构错配

自1996年以来,我国利率经过了8次调整。通过对我国利率这9年来的期限结构分析,可以发现目前我国利率期限结构严重错配。

从下面的一组数据可看到,存贷款的利率期限走势都渐趋平缓。期限作为决定利率的一个决定因素,其所起的作用正在趋弱,而利率对期限的敏感性可以刺激资金的来源和运用,对居民、银行、企业以及国家宏观调控也有很大的影响。

居民持币待消费,储蓄意愿不强。目前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为1.98%,考虑20%利息所得税和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利率为-1.616%(即1.98%×0.8-3.2%)。而且,活期存款分别与一年期、五年期利率相差1.26、2.02个百分点,利率的期限部分没能弥补通货膨胀、机会成本等因素,居民进行长期储蓄不仅不能保值增值,甚至可能因通货膨胀等因素而减值,因而长期存款对居民的吸引力不大。这种情况如果持续,大多数居民将选择别的投资渠道,或者是活期存款储蓄以等待新的投资机会。根据央行的统计数据,近几个月来储蓄存款出现了明显分流迹象。当前我国资本市场正处于低迷阶段,一旦市场转暖,投资品种增加,将对居民储蓄存款分流产生更大作用。

银行流动性不足,存贷期限错配。央行2004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3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7.9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为10.74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为7.16万亿元;同期居民本外币储蓄余额11.87万亿元,除去7.5%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和4%左右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可用于放贷的储蓄额不过10.5万亿元。据央行统计,活期存款、定期储蓄分别占34.23%和65.76%(而1999年分别为24.5%和75.4%),这就是说,定期储蓄余额不过6.91万亿元,相对于中长期贷款余额少2500亿元。这说明银行利率期限敏感性缺口严重失衡,银行的中长期贷款依靠短期资金来源支撑,一旦银行银根紧缩,居民获得新的投资机会,或者银行贷款风险加大,产生大量的不良资产时,银行就会面临流动性风险,可能会造成银行的亏损、破产、倒闭风险,甚至进而引发金融风险。

企业投资需求强,引发经济过热。由于贷款利率六个月以下的与五年期以上的相差0.72个百分点,对企业来讲,力争中长期贷款可减少资金还款压力,扩大资金使用范围,而且对于企业来讲都有一种扩大生产的冲动,因而上项目、铺摊子、搞基建也就成为贷款的主要去处。今年一季度金融机构实际增加贷款8351亿元,已占全年预期目标2.6万亿元的32%,同比多增24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少,基建贷款等中长期贷款继续多增,基建贷款增加1700亿元,同比多增337亿元;其它中长期贷款增加1887亿元,同比多增362亿元。自1998年以来,中长期贷款的比重不断提高,2004年3月末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占各项贷款比重已达40%,比1997年末提高20个百分点。由于企业的中长期贷款多投于固定资产或者基础设施建设,使得某些行业已出现了过热现象,如钢铁行业、水泥行业、电解铝等行业。这些行业的过高增长,一方面造成经济运行的不平稳,使经济呈现局部过热现象,另一方面也造成我国能源的高消耗。

国家调控空间小,升息压力大。作为为国家宏观调控服务的利率,其主要是进行结构调整,不到万不得已,一般不动利率。而且决定利率走向时要考虑“利差”,目前人民币一年期利率为1.98%,境内美元的同期利率约为0.56%,如果提高利率无疑将对人民币升值造成压力。日前美联储加息为我国调高利率留下了一定空间,但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市场化的利率体系,存贷款各期利率的变动尚没能形成联动趋势,目前利率期限结构趋势平缓,不管是调高利率,还是降低利率的可操作空间都不大,因而建立由基准利率为决定基础的市场化利率体系也就成为解决利率期限结构不敏感的主要方法。

D. 存贷款期限错配问题的影响

双错配的金融体系难以应对内外部冲击
无论是货币错配还是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的金融体系,在汇率和利率出现大幅度变化的情况下,从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看,很容易得出金融机构会出现大量亏损的结论。
在宏观层面上,大规模的货币错配对一个国家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汇率政策的灵活性和产出等方面会造成巨大的不利影响,甚至可能引发货币乃至金融危机。
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给许多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很多学者通过分析这些发生新型危机国家的资产和负债情况,发现在危机爆发前夕和爆发时,这些国家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货币错配现象,认为货币错配可能是引发危机的最直接原因之一。同时认为,货币错配的存在还使新兴经济体在货币政策和汇率制度的选择上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央行指出,商业银行基于人民币升值预期,卖出外汇,从当期来看是理性的选择,规避了资产负债表中资产与负债及所有者权益之间币种的不匹配。但与此同时,商业银行与外汇负债相对应的外汇风险资产却无相应的外汇资本金覆盖,如果未来发生损失,就需要以人民币购汇补偿,对境外股东的分红仍需用外汇支付,从而面临一定的汇率风险。
与此同时,短存长贷现象主要是与大量的定期存款转活期、流向股市有关。从我国大力发展直接融资的方向来看,当前银行存款分流是金融结构性变化的大趋势,是我们期待的结果。但在我国金融机构资产证券化才刚刚起步,金融机构无法管理利率风险。在全球通胀压力上升的情况下,如果市场利率水平发生变化或出现逆转,金融机构可能会面临一定的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
综上所述,我们应高度警惕我国的存贷款期限错配和货币错配问题,注重汇率安排与资本项目改革的协调性以及利率调整的协调性,不断完善金融体系。

E. 存贷款期限错配问题的介绍

简单说,就是指“银行资金来源短期化、资金运用长期化”问题。

F. 资产负债期限错配

存款是短期的,贷款是长期的

G. 写一篇存贷款分析报告,要从哪些方面着手

银行是一个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它的生存之道在于控制风险,而控制存贷比是控制风险的基础。存款的来源有多种渠道,储蓄、对公、同业、外汇等等,贷款一般又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从这几方面展开思路,慢慢分析就可以了。

H. 什么叫期限错配期限错配有什么风险

期限错配在金融行业中的表现是资金来源短期化、资金运用长期化,“短存长贷”。这种现象除了普遍存在于P2P行业中,也普遍存在于银行业。
期限错配在P2P上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拆标”上,更准确的说是拆期限的标的。
拆期限指的是把长标拆成多个小标滚动发行。如一年期的融资项目,最后拆成4个3月期或12个1月期。P2P活期理财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极端的期限错配产品。
期限错配的动机
业内有些P2P平台为了满足投资人偏爱短期投资的喜好,往往将长期融资项目拆成短期,以达到实现快速融资的目的。比如一年期的标,拆成12个一个月的期标发出去。同时,平台也通过拆期限来提高平台的人气。
期限错配的弱点
期限的风险主要体现在流动性风险上。一旦“发新偿旧”其中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比如某一期,投资者减少了购买或退出理财产品),那么,就有可能导致资金链断裂,平台倒闭,投资人的钱拿不回来。另外,期限错配阶段过程中的借新还旧从本质上来说十分接近庞氏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