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放款流程 » 不良贷款流程优化
扩展阅读
贷款借10万利息多少 2022-01-05 22:38:32

不良贷款流程优化

发布时间: 2021-12-21 19:16:15

㈠ 银行有不良贷款怎么办

银行不良贷款,是指银行贷款给个人或者企业,企业逾期很长还款或者甚至无偿还能力,导致银行长期回收不了资金的贷款。不良贷款可以说是银行体内的“毒瘤”,侵蚀银行的利润或资本金,严重的还会引发银行破产。

一、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
第一,银行贷款审批流程不完善;
第二,贷款管理、跟踪不到位,约束力不够,违规操作多;
第三,企业倒闭导致贷款无法回收。

二、处理银行不良贷款的措施:
第一,银行成立专门机构或指定专人催收,加大对不良资产的冲销力度;
第二,通过资产证券化的途径化解商业银行不良资产;
第三,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整顿社会信用、完善金融法规;
第四,转换商业银行经营机制。

㈡ 论述题: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当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特点是:不良贷款数额巨大、逾期时间长、清收难度大以及投放点集中等.这些不良贷款的产生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它包括体制因素、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因素、银行内部因素以及企业因素等.面对这些不良贷款,我们应采取以下对策.第一,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理解与支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降低不良贷款.第二,建立贷款质量目标管理责任制,把降低不良贷款比例的任务落到实处.第三,严格把好新增贷款质量关,优化增量,用增量来促进活化存量.第四,建立不良贷款转化机制.第五,积极参与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把贷款债权债务落到实处.第六,加强业务培训,强化风险意识,提高金融从业人员素质.

㈢ 我国政府为了减少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采取了哪些措施

论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化解及法律对策
一、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
根据中国建设银行2002年5月首次披露的数据,截至2002年第一季度末,该行不良贷款率为18.14%。到2004年末,这一比例下降为3.92%,2005年末再降为3.84%。此外,中国银行作为与建设银行同为首批股份制改革试点银行之一,2004年共处置境内行不良贷款2539亿元,使得2004年末的不良贷款比率降到5.12%,较2003年末下降11.16%个百分点。中国工商银行2001年末不良贷款率高达29.8%,2004年之后,工商银行明显加快了不良贷款处置步伐,2005年,该行不良资产和不良贷款率分别降至2.49%和4.43%。
二、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经济学分析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经济人的有限理性、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和信息的非均衡性等原因,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出现不良贷款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
1.经济人的有限理性
经济学中将人的经济行为假定是“合乎理性的”。但是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就借款者的有限理性而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由于不确定因素较多,借款者将面临社会风险和经营风险,有可能出现因决策失误导致不能及时归还银行贷款的情况。就贷款者的有限理性而言,由于信息的非均衡性,贷款者很难确保资金配置的安全性,因此发生贷款损失是无法避免的。
2.经济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
经济学中将机会主义行为定义为“用虚假的或空洞的,也就是非真实的威胁或承诺来谋取个人利益的行为”。由于人的有限理性,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必然存在。在信贷交易发生之前,贷款风险高的借款人为了达到取得贷款的目的,隐瞒或提供虚假资料,使银行的信贷资产存在潜在风险。在信贷交易发生之后,借款者从自身利益出发,将会从事从贷款者角度来看并不期望进行的高风险高收益的活动,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贷款者将面临贷款难以及时收回的潜在风险。
3.信息的非均衡性及其导致的逆向选择效应与道德风险效应
银行信贷决策中,信息大致包括:宏观方面的信息,如国家产业政策、货币政策等;微观方面的信息,如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管理水平、市场开发能力、企业家素质等。根据市场各经济主体所获取信息的差异性,将信息分为均衡信息和非均衡信息两类。非均衡信息是指各市场参与主体所获得的市场信息存在某种程度的差异。
在信贷市场上,银行与企业是市场参与主体。一方是借款人即企业。作为资金的借入者和使用者,对于借入资金的“实际”投资项目(不一定是向银行所声称的项目)的收益和风险有充分信息;另一方是贷款人即银行。银行只是资金的提供者,并不直接参与资金的使用,对于被借资金使用的有关信息只能通过企业或其他渠道间接了解,因此在一般情况下,不可能拥有与企业同等程度的信息。这种非均衡信息的存在使银行不可能及时准确地判断借款人的信用质量和资金偿还概率。
在非均衡信息的信贷市场上,存在利率的逆向选择效应和道德风险效应。斯蒂格利茨和韦斯认为,随着利率的提高,会出现:
(1)由于银行事先无法全面了解借款人的相关信息,便将贷款利率作为一种检测信号。更高比例的较喜欢冒风险的借款人(风险偏好型)将出来接受贷款利率的提高,而不喜欢冒风险的较安全的借款人(风险规避型)将退出申请人的队伍,这就是“逆向选择”。
(2)愿意支付较高利率的借款者将倾向于改变自己的经营项目,从事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项目来获取更高的利润,贷款风险也将增加,这就是“道德风险”。道德风险还会强化逆向选择效应,使银行贷款风险随贷款利率的提高而不断增大。
三、国有商业银行化解不良贷款的对策
1.加大对未剥离不良贷款的管理和处置力度
政府应培育完善的不良贷款流通市场。通过市场中介,拓宽不良贷款的信息交流渠道,寻找国内外潜在投资者、购买者和合作伙伴,鼓励私人企业和外资参与,通过采取灵活方式,如公开拍卖和暗盘投标、股本合资等,为不良贷款的处置提供足够的后续资金。
积极创新处置手段,突破原有的收贷范围,以最大限度地保全信贷资产为目的,制定切实可行的清收现金、以物抵债等清收管理办法。可以将实物资产、票据、无形资产和知识产权作为偿债物,通过对抵押资产的开发、转让、租赁和拍卖变现等形式实现不良贷款的有效盘活。对于有抵押物的企业不良贷款,如果失去了现金偿还能力,应该将偿债物及时收回并尽快处理,冲抵贷款余额,防止由于抵押物损毁或贬值造成贷款损失加大。对一些停产、半停产企业,虽然银行未办理抵押手续,也应通过与企业协商或通过诉讼等手段收取企业易变现资产,用以抵偿银行贷款本息,减少贷款损失。对于有担保抵押物的不良贷款,应依法及时追索担保抵押物,进行拍卖,清收不良贷款。
2.严格控制新增贷款的质量,从根本上减少不良贷款产生的数量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希望通过贷款总量的扩大来稀释不良贷款的存量,但是要彻底解决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存量盘活与增量优化必须同步进行。因此在扩大贷款总量的同时,必须强调增量优化。
(1)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步伐,提高资本运营效率。①深化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产权制度是商业银行体制的基础,决定着银行的运行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因此必须加快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在国家控股的前提下改变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引入非国有投资者。实行决策权、管理权与监督权的分离,真正把国有商业银行办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现代金融企业。②建立信息公开披露制度。健全会计制度,实行统一的会计核算和稽核标准,使国内外投资者对投资对象有比较透彻的了解,减少政府(中央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与借款企业之间因信息非均衡而诱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国有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尽快建立和完善客户信息系统,既能为贷前决策提供信息服务,又能为贷后管理提供分析数据。③优化贷款结构,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根据产业特点和经济发展水平,把贷款资源配置在国内亟需发展的能源、交通、电讯和主导产业上。重点扶持和发展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好的大中型企业集团;要控制贷款集中程度,大额贷款与小额贷款保持合理比例。积极创新贷款业务,继续发展个人住房、购置汽车等消费信贷,提高优质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④尽快建立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和风险预警制度。为了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不但要建立各种风险识别、风险计量和风险控制的模型和工具,开发相应的风险管理数据库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为风险管理决策提供技术支持;同时还须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组织、企业流程等制度平台。加强贷前、贷中和贷后的风险管理,建立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贷款决策控制制度。依据风险度高低决定贷款金额大小、利率高低和期限长短。认真做好贷前调查,提高贷前决策水平。充分掌握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和信用等级。按照“5W”原则即贷给谁(who)、为什么贷款(why)、用什么做担保(what)、什么时间能够归还(when)、如何归还(how),认真审核确认后再给予贷款,尽可能减少决策风险。推广担保抵押贷款,完善贷款抵押制度和担保手续。担保抵押贷款是市场经济发达国家通行的一种贷款制度,借款人向银行申请贷款时应提供担保,银行应对贷款人及担保人的偿还能力、抵押物的权属和价值进行严格审查,确认借款人及担保人的资信良好、有偿还能力时才给予贷款,这是减少贷款风险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资金贷出后作为债权人的银行要认真做好信息反馈工作,注意搜集资金运营信息,对企业的重大财务活动加强监督,及时准确地掌握资金流向以及资金使用质量的信息,通过监督和分析及时发现资金使用过程中的问题,采取补救措施防止信贷资金继续恶化。健全信贷资产风险预警机制,完善风险管理的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和评估决策等工作,一旦贷款进入预警范围内,则立即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化解信贷风险发生,这是提高信贷资金质量,加强风险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
(2)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①转换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对银行信贷行为的干预,增强国有银行的独立性。政府要提供完善的政策支持和法律支持,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建立统一的信用评价体系。充实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增强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要及时修改有关国有企业流动资金的管理办法,对自有流动资金不足30%的新建企业,应禁止发放贷款。②强化外部约束,加强银监会对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发放的监督管理。一方面,监督部门要遵循国际金融监管原则,完善监管体系,改进监管手段,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加强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外部监管。另一方面,要加大金融执法力度,强化对国有商业银行贷款的稽核检查,及时纠正各种违法、违规行为。通过信息收集系统和风险预警系统等技术支持,建立对国有商业银行及其信贷业务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稽核检查制度。只有加强对国有银行信贷行为的监管力度,才能提高信贷质量,有效控制不良贷款的增长率。

㈣ 简答题 国际上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银行的不良资产主要是指不良贷款,俗称呆坏账。也就是说,银行发放的贷款不能按预先约定的期限、利率收回本金和利息。不良资产主要是指不良贷款,包括逾期贷款(贷款到期限未还的贷款)、呆滞贷款(逾期两年以上的贷款)和呆账贷款(需要核销的收不回的贷款)三种情况。其他还包括房地产等不动产组合。
国外清理不良资产的措施:
由于各个国家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和资产状况不同,经济环境也存在差异,因此不同国家对不良资产采取的处置模式(包括损失承担的方式)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处置不良资产的主要措施与方法大致包括以下几种:
1、强化呆帐准备金制度,注销坏账,优化资产。如美国对不同不良资产(五级贷款分类中的后三类)分别增加20%、50%、100%贷款损失准备金,并明确而严格地规定损失准备金要冲销损失账户,促使银行尽快解决不良资产。新加坡、韩国、印度和印尼的呆账准备金都较高,有的甚至可以随时追加。
2、分离不良资产,交由专门机构处理。在充分清理不良资产后,把银行的不良资产剥离出来,交给专门的机构来运作。美国、瑞典和日本都曾这样操作过。
3、培育资产重组的中介机构和中介专家。培育合格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具有比较丰富资本运营经验的中介机构,在其内部建立市场化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合理的监督、激励机制,防止行政因素对市场化资产重组行为的不合理干预;培育职业经理阶层,从私营部门职业家和银行家中选取优秀分子处理不良资产,禁止政府官员担任主要企业的经营人员。
4、充分利用金融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将银行资产打折出售或部分证券化,收缩不良资产规模。在不良资产发生后,将其直接打折出售给高素质银行悉心经营,虽然会承受一定的利益损失,但大部分资产却可以得到保全,贷款风险得到化解或转移。
5、债权全部或部分转股权。早在1929年的金融危机、股市崩溃和经济萧条之际,为了避免企业无法归还银行贷款而导致银行倒闭,意大利就曾将企业无力归还的贷款转化为银行对企业的股权。之后意大利政府成立了伊利亚控股公司,由其购买银行持有的企业股权,对这些企业进行重组,重组成功后,再把企业卖给私人。
6、直接的资本注入。资本注入包括政府注资和私人投资者注资。事实上,除了政府直接注资外,鼓励银行进行合并也是一种资本注入方法。韩国、印尼、印度和中国香港都采用过这种手段。
7、破产清算。破产清算是解决不良资产的最后形式。对于那些已经资不抵债且前途无望的企业,采用破产清偿债务手段。
8、利用信贷资产衍生产品降低风险。如采用信贷资产违约期权、金融利息掉期、信贷资产相关债券等方式,减少特定项目的信贷风险。近年来,西方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衍生产品交易发展迅猛,美国该业务领域1997年度的交易额为800亿美元左右。不过这种方法与其说是对不良资产的一种处置方法,不如说是商业银行对不良资产的事先规避与防范。

㈤ 不良贷款 怎么处理

商业银行对不良贷款处置方式如下:
1、转给资产管理公司。银行将不良贷款转让给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债权一般需要打折出售。
2、司法执行。银行可以通过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债务人名下资产。对不良贷款的进行拍卖,房产拍卖价格可能只有市场价格的五折至九折。本息总额面临少许价格风险。
3、垫资过桥。第三人出资垫还银行贷款,原贷款结清,银行重新发放新贷款。垫资费用月息费合计约5%~6%。因为出资人的风险较大,可能出资人临阵变卦。
4、其他处置方式。采用资产重组、破产清算、资产置换、债权转股权等方式处置不良贷款。

㈥ 不良贷款核销财务处理流程

什么是不良资产

从我国立法实践看,对何谓“良性”资产、何谓“不良”资产划分并没有统一的分类标准和方法。从总体上看,主要采用以风险、营利能力和变现能力为基础的方法对资产进行分类。对于权属明确、权利未受严重限制和侵害、具有营利能力和较强变现能力的资产作为优质资产,反之则为“不良资产”。

企业的不良资产是指企业尚未处理的资产净损失和潜亏(资金)挂账,以及按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应提未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各类有问题资产预计损失金额。

银行的不良资产主要是指不良贷款,俗称呆坏账。也就是说,银行发放的贷款不能按预先约定的期限、利率收回本金和利息。不良资产主要是指不良贷款, 包括逾期贷款(贷款到期限未还的贷款)、 呆滞贷款(逾期两年以上的贷款)和呆帐贷款(需要核销的收不回的贷款)三种情况。其他还包括房地产等不动产组合。

我国银行对不良资产的划分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在1998年以前,各银行业按财政部1988年在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中的规定,即“四级分类”,俗称“一逾两呆”,也就是“逾期”、“呆滞”、“呆账”。按这种方法提取的贷款损失准备金仅有普通呆账准备金一种,为贷款总量的1%。

二是1998年以后,我国将资产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即“五级分类”。1999年7月,央行下发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全面推行贷款五级分类工作的通知》及《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试行)》。按照人民银行的规定,现在通常提取的专项准备金比例为:关注2%、次级25%、可疑50%、损失100%。后三类为不良资产。

我们曾经把不良资产比喻成冰棍,意思是说不良资产要尽早出手,否则拿在手里的时间越长就会像冰棍一样化得越多,因此,我们建议通过多种方式合理处置不良资产。当然,不良资产的处置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对资产本身的处置层面,笔者认为,解决不良资产问题绝不仅仅是如何处置不良资产的问题。最终消除不良资产的风险,必须消除产生不良资产的体制风险。

不良资产处置方式

资产处置是指通过综合运用法律允许范围内的一切手段和方法,对资产进行的价值变现和价值提升的活动。

资产处置的范围按资产形态可划分为:股权类资产、债权类资产和实物类资产;资产处置方式按资产变现分为终极处置和阶段性处置。终极处置主要包括破产清算、拍卖、招标、协议转让、折扣变现等方式,阶段性处置主要包括债转股、债务重组、诉讼及诉讼保全、以资抵债、资产置换、企业重组、实物资产再投资完善、实物资产出租、实物资产投资等方式。

案例:某有限公司不良资产处置案例

某有限公司(简称某公司)成立于1993年6月,是隶属于某国有授权经营单位的中外合资工业企业,主要生产工业设备。该企业作为债务人对债权人拖欠金额为500万元。债权人委托本所律师向法院提起诉讼,查封了该公司厂房及办公楼,并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但因该办公楼和生产车间无土地使用权证和房屋产权证,迟迟无法处理。

该企业已停产多年,厂房处于闲置状态,房产未办两证和欠缴土地使用费一百余万
补充:
不良贷款不良贷款是指出现违约的贷款。一般而言,借款人若拖延还本付息达三个月之久,贷款即会被视为不良贷款。银行在确定不良贷款已无法收回时,应从利润中予以注销。逾期贷款无法收回但尚未确定时,则应在帐面上提列坏帐损失准备。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对策及信贷管理制度研究
内容提要:首先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现状不容乐观。本文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
资产的特点和形成原因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通过对上市前的工商银行不良资
产的特点和信贷制度的深入分析,阐明了建立完善的信贷制度是控制不良贷款增
长的主要手段和措施。最后采用和国外商业银行信贷制度借鉴和对比的方法,对
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制度改革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不良贷款 贷款五级分类 资本充足率 核销 以物抵贷
1.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分析
1.1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基本概念
不良贷款是指借款人未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或者已有迹象表明借款人不可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而形成的贷款。
我国曾经将不良贷款定义为呆账贷款、呆滞贷款和逾期贷款(即一逾两呆)的总和。我国自2002年全面实行贷款五级分类制度,该制度按照贷款的风险程度,将银行信贷资产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不良贷款主要指次级、可疑和损失类贷款。
1.2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估算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降低不良贷款上的确下了不少功夫,如尝试制定严格的信贷管理制度,信贷业务的完全程序化改革,规定降低不良贷款的指标等。但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仍严重偏高,尤其四大国有银行为最。 2004年,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减少3946亿元,下降4.56个百分点,已降至13.2%。这个比例已经远远高出世界银行业的平均水平, 银行体系的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仍处于高位,不仅已超过《巴塞尔协议》的要求,而且与国际先进银行不良贷款比率应保持在5%以下的要求相去甚远。如果考虑各国有商业银行对外公布的数字相对保守的因素,那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更是可想而知。

补充:
不良资产 不良资产
企业的不良资产是指企业尚未处理的资产净损失和潜亏(资金)挂帐,以及按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应提未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各类有问题资产预计损失金额。
银行的不良资产主要是指不良贷款,俗称呆坏账。也就是说,银行发放的贷款不能按预先约定的期限、利率收回本金和利息。不良资产主要是指不良贷款, 包括逾期贷款(贷款到期限未还的贷款)、 呆滞贷款(逾期两年以上的贷款)和呆账贷款(需要核销的收不回的贷款)三种情况。其他还包括房地产等不动产组合。
不良资产是不能参与企业正常资金周转的资产,如债务单位长期拖欠的应收款项,企业购进或生产的呆滞积压物资以及不良投资等。
1998年以后,我国将资产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即“五级分类”。1999年7月,央行下发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全面推行贷款五级分类工作的通知》及《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试行)》。按照人民银行的规定,现在通常提取的专项准备金比例为:关注2%、次级25%、可疑50%、损失100%。后三类为不良资产。

㈦ 降低银行不良贷款率的措施

要降低银行不良贷款率的措施,那么就应该对贷款人的情况进行严格的审核,那些征信不好的贷款人,坚决不能发放贷款,那些没有偿还能力的贷款人,也不能发放贷款,把贷款优先发放给那些有偿还能力,同时征信好的人,这样就可以避免不良贷款。

银行放款,是这样的情况。

银行放款流程

1、客户申请。客户向银行提出申请,书面填写申请表,同时提交相关资料。在这里要注意除申请农村小额贷款外,申请其他种类的贷款须提供有关资料。主要包括:借款人及保证人基本情况。原有不合理占用的贷款的纠正情况。抵押物、质押物清单和有处分权人的同意抵押、质押的证明及保证人拟同意保证的有关证明。其他有关资料等。

2、签订合同。银行对借款人提交的申请资料审核通过后,双方签订借款合同、担保合同,银行对申请人进行信用等级评估。视情况办理相关公证、抵押登记手续等。

3、发放贷款。取得抵押凭证后,经银行审批同意发放贷款的,办妥所有手续后,银行按合同约定以转账方式直接划入借款人的交易对象或发放给借款人,由借款人向其交易对象支付。

4、贷后检查。对借款人执行借款合同情况及借款人经营情况进行追踪调查和检查。

5、按期还款。借款人按借款合同约定的还款计划、还款方式偿还贷款本息。借款人在借款合同约定的还款期内,还款日期可在约定还款日基础上延期10个自然日。如要展期应在借款到期日之前,借款人需要向银行提出贷款展期申请,是否展期由银行决定。

一、房贷审批通过多久放款?

按照现在大体上的市场情况,各银行的审批程序存在着一些差异,但是正式从银行申请到最后审批流程最快12个工作日,审批通过后放款是48个小时到账。因为中间涉及评估、办理抵押登记等环节,每个客户情况会有差异;贷款具体的放款时间、审核状态、办理进度、能否取消等相关信息,您可以直接联系经办网点或贷款客户经理进行确认。

二、银行借款流程

1.先提交一份个人借款申请书;

2.银行受理后----对抵押房产进行评估;

3.根据评估价、借款人提供的资料进行借款审查;

4.审查通过后到律师事务所签订借款合同,同时办理房地产权证的抵押手续;

5.银行放款 。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的内容我们可以知道房屋抵押贷款的审批速度要看各大银行的审批程序了,毕竟每个银行的流程不一样。一般银行借款需要申请人填写并提交申请书,然后银行进行受理,对房产评估,最后对借款审查,签订借款合同,办理抵押手续。这个申请流程还是比较简短的,大家按步骤进行就可以了。

㈧ 如何压降不良贷款

(一)遏制风险,从源头“堵新”,制度的顶层设计和信用风险管理文化是有效防范风险的主要途径。
1.构建科学的信用风险管理文化,努力提高贷款管理精细化水平
2.真实摸底,全面反映贷款占用形态
3.加大考核力度,狠抓不良贷款真实性考核、严厉打击信贷资产质量造假行为
(二)缓释风险,从存量“优化”,推进贷款结构调整强化风险管理是有效防范风险的重要手段。
1.贷款的投放必须进退有度。
2.优化担保结构
3.合理优化期限结构
4.加强贷款风险管理
(三)组建专门的不良贷款清收部门,打好不良贷款攻坚战。
(四)全方位多举措清收盘活不良贷款。

㈨ 如何提高贷款质量

(一)严把贷款准入关,从源头上防范信贷风险。
一是合理使用人才资源。县级联社营业部或区域中心网点要集中管理优势、人才优势,主要满足区域较大数额的金融需求。对大额贷款、项目贷款的审核,集中城区或区域中心部分优质网点办理,提高专业化水平。从近年来招聘的大学生中吸纳优秀人员到城区网点信贷岗位工作,严格大额贷款的审批程序。同时,充实客户部门、信贷部门人员力量,由客户部门对县联社营业部或城区中心网点审报的大额贷款,开展好联合调查。联合调查情况报信贷部门审查岗审查,审查后提交贷审会讨论。对信贷、客户部门提交的审查意见有疑问的,贷审会成员可以对借款户的情况进一步上门调查核实。
二是要加强对贷款发放的监督检查。坚持好每一笔贷款的发放都要按流程操作,防止逆流程操作。在贷款发放过程中,发挥好委派会计的监督职能,切实履行好委派会计的监督职能。在每一笔贷款发放过程中,切实核实借款人身份,防止假名、冒名贷款发生;对借款资料进行审核,防止资料缺失。对经委派会计审查符合贷款手续的贷款在柜面上办理转账,将贷款转入个人结算专户。对经委派会计审查,不符合条件的贷款申请不予发放。在业务量较大的网点,尝试新设立的信贷风险监督员岗位(一般由信用社信贷员兼职),明确了其在做好自身信贷业务工作的同时,又明确了作为一名信贷风险监督员的工作职责(主要是对将发放大额贷款进行上门核实调查),在年终时由县联社考核,如果考核在90分以上,给予一定的岗位补贴。
三是合理确定贷款权限和期限。根据各个信用社业务发展水平、信贷人员管理水平、确定不同的贷款发放权限。然后,再根据确定不同信用社的贷款权限,由信用社对不同岗位的权限进行划分。如确定信用社贷款审批小组、信用社主任、信用社信贷员等不同的贷款权限。超过基层信用社贷款审批权限的贷款报县联社审批。在做好核对各个信用社及岗位不同信贷权限的同时,我们对贷款的期限也要合理确定,根据生产周转周期,确定合理的贷款期限,对人为延长贷款期限,逃避任期管理责任的也要追究责任。如:对新发放的贷款连续三个季度未收过利息的,按借款户拖欠利息额的一定比例给予责任人罚款。积极引导客户采取“分次还本付息”等灵活的还款方式。
(二)严把贷款结构关,坚持有保有压。一是做强做优抵押贷款。逐步压缩保证贷款比重,不断提升有第二还款来源保证的抵押贷款。积极开办好林权抵押贷款、住房商铺抵押贷款、质押贷款。对有规模、有效益、有市场的工业园区中小企业,发放工业产房、土地使用权等抵押贷款。对工业园区大额的质押贷款,对存放在工业园区内仓库的质押物,由农村信用社派驻仓库保管员看管。二是做细做实小额农贷。小额农贷作为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的品牌,必须做细做实做强。全县农村信用社充分发挥村组干部的积极性,协助好农村信用社认认真真开展好调查摸底工作,实事求是地开展好信用等级评定工作,恰好其分地确定贷款限额,从源头上防范好信贷风险。对已发放了小额农贷证的农户,只要符合小额农贷申请条件的贷款,尽快发放小额农贷贷款。三是创新好信贷品种。积极与地方政府汇报,结合新农村建设,开展好农民住房贴息贷款,即对农民在政府规划的新农村建设点内新建的住房,在建房期内向申请住房贷款的农户,由农村信用社发放住房贷款,政府给予部分利息补贴。
(三)把好责任追究关,落实好新增不良贷款责任。制定了新增不良贷款责任追究办法,即对2005年省联社成立以来发放的新增不良贷款进行了逐笔责任认定,对相关责任人员制定了具体的处罚措施:对2005年以来发放的从未缴息的贷款或连续三个季度未缴息的贷款或新增的不良贷款,按一定比例给予责任人罚款。对因贷款催收不力,造成丧失诉讼时效的贷款,对责任人处以100元/笔的罚款。县联社要继续抽调精干力量,对剩余的网点进行综合性大检查,重点之一就是对省联社成立以后各营业网点新增的不良贷款进行逐笔责任认定,再按制订的新增不良贷款责任追究办法进行责任追究。
(四)把好考核考评关,严格考评激励机制。考核不是最终目的,关键是要通过考核,引导广大员工特别是信贷员牢固树立贷款质量意识,在追求贷款业务发展的同时,优先保证好贷款质量。一是增加信贷质量考核指标。今年我县在对基层农村信用社考核时强化了对到期贷款收回率指标、到期贷款利息收回率、不良贷款“双降”指标等考核。同时,在对信贷员考核时,增强了其对履行职责情况的考核工作力量。二是严格考核问责力度。对不良贷款的考核既要考核不良贷款占比下降指标,更要考核不良贷款绝对额下降指标,对不良贷款不降反升、“双降”工作不力的单位的相关人员进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完不成清收目标任务的不提拔、不评先、不晋级。对因在一个信用社任信贷员期内造成大量不良贷款的,调回原信用社进行专职清收不良贷款,专职清收期间,发放生活费。
1、抓住四个关键,提高执行能力。一是抓班子。督促辖内联社班子全面加强自身建设,切实增强领导力、战斗力、凝聚力,时时事事成为员工的模范。二是抓引导。各社的经营情况不同,,根据不同类别的社要采取不同的指导措施,通过“抓两头、带中间”工作思路引导协调发展,加快业务发展,创新产品,实现好上加好;对部分落后的社,制定具体帮扶措施,加大帮扶力度,使他们尽快走出经营困境。三是抓检查。充分发挥稽核职能作用,展开序时检查、专项检查,杜绝各种弄虚作假行为。四是抓机制。引导辖内联社进一步完善考核办法和营销考核办法,形成良好的执行机制,调动全员积极性。
2、抓住四个重点,改善资产结构。一是抓“两头”贷款清收。依托不良贷款四级台账和信贷管理系统,督促各联社抓好“两头”贷款清收,消灭零星小额的长期“睡眠户”;对50万元以上的大额贷款,包户到人,责任到人,考核到人。二是抓抵(质)押贷款清理。在去年抵(质)押贷款全面清理的基础上,加大对违规抵(质)押贷款的清收和保全。三是开展依法清收。加强与公安经侦、法院的联系,依靠司法力量维护信用社权益,打击不诚信的行为,净化信用环境。四是巩固员工自借、担保贷款清收成果。督促各联社继续抓好员工自借、担保贷款清收工作,密切监控清收动态,确保清收全面到位。同时督促各联社充分利用纪检、监察、司法、银监等手段,全面清收党政干部和金融系统员工欠款。
3、抓住四个环节,突破规范瓶颈。
一是抓好流程培训。分专业、按岗位组织开展操作流程的再培训,使每一位员工都能适应岗位要求,熟练掌握风险要素和操作要点。
二是抓好流程落实。全面开展各项流程落实情况检查,使按流程操作成为一种日常习惯。三是抓好委派会计建设。加大对委派会计的培训,着力提高委派会计素质。加强对委派会计考核管理,客观真实评价委派会计工作情况,兑现相应奖惩。
四是抓好监督。,一级抓好一级,层层抓落实,促使规范化水平的整体提升。
4、抓住四个层面,加快发展步伐。一是抓好小额农贷。延续去年的小额农贷提升工作,结合实情,一季度补好贷款手续、贷款档案、贷款证、贷款授信四课。以获得国际质量服务体系为契机,切实提高辖内小额农贷质量。二是做优农业产业化贷款。围绕“双十、双百、双千”工程的产、供、销各环节,有重点地支持在当地反响较大、发展潜力大、项目前景好、产供销一条龙的农业龙头企业。三是抓好林权抵押贷款、农民住房贷款和信用共同体贷款推广,满足各类分散经济组织对信贷资金的有效需求。
没有发展一切都是空话,如果不能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就会丧失信用社的发展前景。因此,我们要坚定必胜的信心和决心,做到:
在规范操作中求发展。一是完善委派会计制度。加强对委派会计的培训、监督管理和考评,提高委派会计的能力和素质,客观真实评价委派会计的工作情况,充分调动委派会计工作积极性,发挥委派会计监督、管理的作用,促进委派会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二是规范费用开支管理。继续实行以收定支制度,有效控制费用支出,努力降低经营成本,加大呆账贷款核销和损失准备计提力度,进一步提升风险拨备覆盖率。
在经营创新中求发展。一是运用客户中心,实现双层经营模式。充分发挥客户中心的经营优势,规避信贷风险,规范贷款管理,适时优化贷款流程、提高服务水平,为广大客户提供更加安全、稳定、便捷、全面、实时、高效的金融服务,最终实现信用社可持续发展。二是大力发放农村党员贷款,提高农村党员“双带”能力,为农村党员特别是困难党员创业致富开通一条快捷、便利、有效的信贷绿色通道。三是立足资源,凸显优势,做好做活林权抵押贷款。我们将进一步规范操作流程、完善管理制度等措施精心打造这一信贷品牌,将林权抵押贷款纵深推进。同时立足于我县竹木资源优势,推出竹木加工企业信用共同体这一金融产品,发掘信贷机会,充分满足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
在弘扬文化中求发展。一是认真落实省联社制定的员工在职学历教育管理办法,加强员工学历教育。二是巩固VI建设成果,重点做好办公、营业场所内部标识、标牌等的达标改造以及精品网点装修工作。三是继续推广“星级员工”评选活动,健全激励竞争机制,完善评先评优制度,营造全体员工“人人争先进、个个学标兵”的良好氛围。
在确保安全中求发展。一是充分发挥信贷管理系统优势,规避信贷风险。我们要充分利用信贷管理系统,密切监督各社,真实、动态反映贷款质量,增强农村信用社风险预警能力。二是充分发挥稽核内审的作用,加强监督管理。建立完善的违规处罚机制,加大对各项违规操作的查处力度,建立扣分台账,深入开展案件专项治理稽核检查,充分发挥信贷、财务、信息技术等部门开展非现场监督的作用,促使每一位员工养成按规操作、照章办事的良好习惯。

㈩ 不良贷款证券化的不良贷款证券化的必要性

从国际上看,不良资产引发的金融危机是灾难性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其金融机构在泡沫经济时形成的巨额呆账阻塞了经济大动脉的正常流动,而且东南亚金融危机也表明,如果一个国家的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着大量的不良资产,该国的金融系统就十分脆弱,当受到某种外部因素的冲击时,就可能会爆发严重的金融危机。考虑到我国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不良资产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及时加以解决。
1.我国目前处理银行不良贷款面临的问题迫切需要引入不良贷款证券化的新办法。
我国目前处理银行不良资产采取的主要做法是借鉴美国的经验,采取RTC模式。我国于1999年4月至10月先后成立了信达、长城、东方、华融四家资产管理公司专门负责接收四大国有独资银行的不良债权。2000年11月,国务院颁布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规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可从事资产管理范围内公司的上市推荐及债券、股票承销,可对所收购的不良资产形成的资产进行租赁或者以其他形式转让、重组,其持有的企业股权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境外投资者转让,也可由债权转股权企业依法回购。
从具体操作来看,我国各资产管理公司采用债权转股权的方式处理银行的不良资产。首先,由政府向资产管理公司注入资金,由资产管理公司按市价、面值或折价收购银行的不良资产,即把银行对国有企业的债权转变为资产管理公司对国有企业的债权。其次,资产管理公司选择某些具有发展前景的国有企业,把对该企业的债权转变为该企业的股权,资产管理公司作为该企业的股东参与企业的重大决策。再次,在国有企业经营改善以后,资产管理公司可以转让它持有的股权来回收所投入的资金,或者以每年收取企业的赢利来补偿所投入的资金。
这种债转股的方式在目前看来,有利于缓和国有企业债务负担过重的状况,而且在国有企业产权关系不够清晰,公司治理结构不够规范的情况下,此方法也有助于推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但是,从长远来看,债转股的缺陷也会不可避免地暴露出来。现在由资产管理公司运作债转股,转股后的股份持有在政策上被称作“阶段性持股”,但如果由于资本市场薄弱,重组不到位,或者制度性因素妨碍了股份的出售,“阶段性持股”就会转为“永久性持股”。10年后,到资产管理公司终结时,这些股权可能会转为财政部的国有股,在此情况下,还会形成通货膨胀的压力,因为其实质是依靠赤字财政补足企业的资本金。另外,我们还可以看到,目前的债转股实际上是使风险较低的债权转为股权,风险较高的债权仍然留在商业银行内部,这对国有银行降低风险可能会出现逆选择或逆淘汰的问题,结果造成银行整体风险水平的升高。当前,全国还普遍出现的一种现象就是,许多地方的企业把债转股当作甩掉包袱的手段,纷纷去跑“指标”,以致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成立后,银行的逾期贷款不正常上升,出现“赖账经济”,这种情况很可能会导致国家金融风险的逆向上升。
2.银行实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优势。
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到现在,资产证券化在金融创新手段中以其独特的风姿,成为金融界圈内外人土关注的新热点。它已经成为许多国家金融机构进行低成本融资和提高资产流动性、安全性和效益性,满足机构投资者对固定收入证券投资的需求,促进资本市场深化的重要金融工具和金融技术,它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是巨大的,其经济意义也是深远的。
一是增加了资产流动性。通过资产证券化,对不良资产进行转移、隔离和集中处理,有助于银行进行呆账调整,使之增加资产流动性,改善经营业绩。
二是获得了多种低成本的资金来源。通过将资产转化为得到担保、保险等增级保证的适销证券,银行获得的是一种其他融资方式所不能做到的达到投资级别的资金筹集方式。从投资者角度看,证券化使原先不能投资于抵押贷款、商业信贷的投资者可通过持有资产支持证券来达到间接投资的目的,而且,银行在将资产出售的同时,一般保留贷款继续服务权,从中获得一定的费用收入,这些都构成了银行资金的重要来源,并为扩大货币乘数的货币资金总量提供了条件,有助于新的社会资源的开发和优化利用。
三是能够有效地降低风险。资产的出售可使资本得到释放,释放的资本可被再投资于其他更高收益、更低风险的加权资产,使总体资产的风险暴露程度下降。而且由于证券化使资产流动性提高,并将其面临的资产提前偿付风险向它方转移,同时通过信用增级提高了交易质量,这种过程消减了银行在资产负债的期限和流动性方面的风险。
四是提高了资金配置效率。通过将出售资产获得的资金投资于其他资产,金融机构能有效分散面临的非系统性风险,并且打破资产组合的地域和行业集中限制,使资金的融通渠道大大畅通,有助于资产配置效率的优化。
3.证券化是对债转股的有力补充。
证券化和债转股是两种可供选择的处理不良资产的方法,其方法实施上存在一些相同与相异之处。对银行来说,它们都需对银行债权进行重组,银行账面资产将会缩小,并有所损失,但不良资产会减少;对企业而言,两者产生的后果不同,证券化使企业债务减轻,但企业仍受债务约束,而债转股使企业债务彻底得到解决,企业受到的是股权约束;对政府而言,证券化方法使政府付出的不多,得到的不多,风险也不大,而债转股使政府付出的是失去了对企业的债权,得到的是对企业的股权,使政府承担的风险较大。
因此,债转股与证券化两种方法在处理不良资产时各有特色。在企业经营机制不健全,政府用于化解银行不良资产的资金不是很充足等情况下,债转股处理不且资产的有效性会受到影响,需要其他方式的补充协调,而资产证券化正是一种有效的补充方式,因此,开展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具有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