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年有效利率12% 按月计息,每半年支付一次,计算半年实际利率如果每季度支付一次,计算半年实际利率
年有效利率12%按月计息,如果每半年支付一次,一共要付2次,所以半年实际利率=(1+i/m)^m-1=(1+12%/2)^2-1=12.36%。
年有效利率12%按月计息,如果每季度支付一次,一共要付3次,所以半年实际利率=(1+i/m)^m-1=(1+12%/3)^3-1≈12.49%。
(1)按季度付利息贷款实际利率公式扩展阅读:
以年为计息周期计算的利息。年有效利率以本金的百分之几表示。当经济发展处于增长阶段时,银行投资的机会增多,对可贷资金的需求增大,年有效利率上升;反之,当经济发展低靡,社会处于萧条时期时,银行投资意愿减少,自然对于可贷资金的需求量减小,年有效利率一般较低。
一般来说,当央行扩大货币供给量时,可贷资金供给总量将增加,供大于求,年有效利率会随之下降;反之,央行实行紧缩式的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给,可贷资金供不应求,年有效利率会随之上升。
⑵ 已知贷款季度利息1%, 求年实际利率!
年利率 = 季度利率×4 = 1%×4 = 4%
所以,答案为4.06%应该是错了。
⑶ 如果年利率为12%,按照每季度计息一次,实际的年利率是多少
计算实际的年利率一般用两种方法:
第一种:用公式,季度复利的:(1+12%/4)^4 -1=12.55%;月复利的,(1+12%/12)^12 -1=12.68%;当然这种计算方法也有可能要用到计算器算乘方。
第二种方法:用计算器,nom=12,cy或者py=4,eff=12.55; 月复利的cypy=12,eff=12.68,这里得出的数字就是百分数的分子。
(3)按季度付利息贷款实际利率公式扩展阅读:
影响年利率的因素:
1、央行的政策
一般来说,当央行扩大货币供给量时,可贷资金供给总量将增加,供大于求,自然利率会随之下降;反之,央行实行紧缩式的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给,可贷资金供不应求,利率会随之上升。
2、价格水平
市场利率为实际利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当价格水平上升时,市场利率也相应提高,否则实际利率可能为负值。同时,由于价格上升,公众的存款意愿将下降而工商企业的贷款需求上升,贷款需求大于贷款供给所导致的存贷不平衡必然导致利率上升。
3、股票和债券市场
如果证券市场处于上升时期,市场利率将上升;反之利率相对而言也降低。
4、国际经济形势
一国经济参数的变动,特别是汇率、利率的变动也会影响到其它国家利率的波动。自然,国际证券市场的涨跌也会对国际银行业务所面对的利率产生风险。
计算方法的例子:存款100元 ,银行答应付年利率4.2 %,那么未来一年银行就得支付 4.2元利息,计算公式是 100×4.2% = 4.2元,公式为:利率=利息÷本金÷时间×100%,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00 × 4.2 %=4.2元,最后取款100+4.2=104.2元。
年利率的调控政策:
中国人民银行加强了对利率工具的运用。利率调整逐年频繁,利率调控方式更为灵活,调控机制日趋完善。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作为货币政策主要手段之一的利率政策将逐步从对利率的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化。
利率作为重要的经济杠杆,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资料:网络-年利率
⑷ 季度利息计算公式是多少
银行结息的利息计算的基本公式:单利利息=本金×利率×存期
常用的单利计算公式:
利息=本金×年利率×年数=本金×月利率×月数=本金×日数×月利率÷30=计息积数之和×日利率
积数(把逐日的金额累计为一天的金额称之积数)=本金×日数
年利率÷12=月利率
年利率÷360=月利率÷30=日利率
结息是指利息的实际给付。银行对一笔存款或贷款,并不是每天支付或收取利息,而是集中在特定的日期才实际收付利息。
(4)按季度付利息贷款实际利率公式扩展阅读:
存贷款利率的结息主要包括:
1、活期存款由按年结息,调整为按季结息,每季度末月的20日为结息日,次日付息。
2、人民币各项贷款(不含个人住房贷款)的计息结息方式,由借贷双方协商确定
3、人民币中、长期贷款利率由原来的一年一定,改为由借贷双方根据商业原则确定,
⑸ 贷款实际利率计算公式
1、利息的计算公式:本金×年利率(百分数)×存期。
2、等额本息法:
计算公式:月还款额=本金*月利率*[(1+月利率)^n/[(1+月利率)^n-1]
式中n表示贷款月数,^n表示n次方,如^240,表示240次方(贷款20年、240个月)
月利率=年利率/12
总利息=月还款额*贷款月数-本金
3、等额本金法:
计算公式:月还款额=本金/n+剩余本金*月利率
总利息=本金*月利率*(贷款月数/2+0.5)
4、贷款利息一般分为年利率、月利率、日利率三种。
5、利率以百分比表示,月利率以千分比表示,日利率以万分比表示
6、年利率÷12=月利率;月利率÷30=日利率;年利率÷360=日利率。
(5)按季度付利息贷款实际利率公式扩展阅读:
分类情况
利息计算公式主要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第一,计算利息的基本公式,储蓄存款利息计算的基本公式为:利息=本金×存期×利率;
第二,利率的换算,其中年利率、月利率、日利率三者的换算关系是:年利率=月利率×12(月)=日利率×360(天);月利率=年利率÷12(月)=日利率×30(天);日利率=年利率÷360(天)=月利率÷30(天),除此之外,使用利率要注意与存期相一致;
第三,利息计算公式中的计息起点问题
1、储蓄存款的计息起点为元,元以下的角分不计付利息;
2、利息金额算至厘位,实际支付时将厘位四舍五入至分位;
3、除活期储蓄年度结算可将利息转入本金生息外,其他各种储蓄存款不论存期如何,一律于支取时利随本清,不计复息;
第四,利息计算公式中存期的计算问题
1、计算存期采取算头不算尾的办法;
2、不论大月、小月、平月、闰月,每月均按30天计算,全年按360天计算;
3、各种存款的到期日,均按对年对月对日计算,如遇开户日为到期月份所缺日期,则以到期月的末日为到期日。
存期计算规定:
1、算头不算尾,计算利息时,存款天数一律算头不算尾,即从存入日起算至取款前一天止;
2、不论闰年、平年,不分月大、月小,全年按360天,每月均按30天计算;
3、对年、对月、对日计算,各种定期存款的到期日均以对年、对月、对日为准。即自存入日至次年同月同日为一对年,存入日至下月同一日为对月;
4、定期储蓄到期日,比如遇法定假期不办公,可以提前一日支取,视同到期计算利息,手续同提前支取办理。
利息的计算公式:本金×年利率(百分数)×存期
如果收利息税再×(1-5%)
本息合计=本金+利息
应计利息的计算公式是:
应计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应计利息精确到小数点后2位,已计息天数按实际持有天数计算。
PS:存期要与利率相对应,不一定是年利率,也可能是日利率还有月利率。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网络-利息计算公式
⑹ 年利率10%,按季计息,半年实际利率,年实际利率怎么算
计算
1、存款实质利率
根据费雪方程式,在存款期间的实质利率是:
ir=in−p
其中p= 该段期间的实质通货膨胀率
2、预期实质利率
而投资的预期实质回报是:ir=in−pe
in=名义利率
ir= 实质利率
pe= 期间的预期通货膨胀率。
3、实际贷款利率
设i为当年存贷款的名义利率,n为每年的计息次数,则实际贷款利率r(n)为
r(n) = (1 + i / n)^ n - 1
当n趋于无穷大时,i则为连续复利利率,若欲使到期的连续复利i与实际利率r存款收益相同,则r应满足
r =exp(i)-1
当涉及名义利率、通胀率时,实际利率为
1+名义利率=(1+通胀率)×(1+实际利率)
(6)按季度付利息贷款实际利率公式扩展阅读
实际利率法的简便算法
对于采用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的金融资产(负债)的后续计量的核算,一般采用列表计算每个资产负债表日上述分录模型中的金额。在确认后,计算实际利率时,编制“实际利率法摊销表”,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按照表上金额进行会计处理。
按照以上的分析,摊余成本等于账面价值,那么,每个资产负债表日进行后续计量时,可以不通过列表形式计算分录模型的金额,而直接按照摊销前该项金融资产(负债)账面价值与实际利率的乘积确认各期应享有的投资收益或应分摊的成本费用,按照面值(本金或成本)与票面利率(合同利率)确认各期应收取或支付的利息债权或债务,差额作为利息调整项目。
这样,避免了编表以及保管表格供以后各期利用的麻烦。采用账面价值按照分录模型摊销,发生金融资产减值,重新计算实际利率后,按照账面价值与新实际利率计算确定本期的投资收益即可,不必重新编制摊销表,简化了核算工作。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实际利率法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实际利率
⑺ 已知年息,按季度付息,怎么计算利息
本金乘以合同约定的利率(年利率)除以360乘以季度天数或者本金乘以合同约定的利率(月利率)除以30乘以季度天数。
若是零存整取,用单利年金方式计算,公式如下:SN =A(1+R)+A(1+2R)+…+A(1+NR)=NA+1/2 N(N+1)AR,A表示每期存入的本金,SN为单利年金终值,NA是本金。若是活期存款,每季度末的20日为结息日,次日付息,计息公式为存款利息=本金×存期×利率。
(7)按季度付利息贷款实际利率公式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等额本金还款:即借款人将贷款额平均分摊到整个还款期内每期(月)归还,同时付清上一交易日到本次还款日间的贷款利息的一种还款方式。这种方式每月的还款额逐月减少。
按月付息到期还本:即借款人在贷款到期日一次性归还贷款本金〔期限一年以下(含一年)贷款适用〕,贷款按日计息,利息按月归还。
提前偿还全部贷款:即借款人向银行提出申请,可以提前偿还全部贷款金额,偿还后此时贷款银行会终止借款人的贷款,并办理相应的解除手续。